林明哲 缘定川美 登高远望

时间:2022-10-25 02:05:25

“他买的是一段美术史”,在那个汹涌澎湃的年代,改革开放让人们终于卸下了沉重的包袱,每个人都跃跃欲试想做点什么,在他们身上你能看到一种执着的拼搏精神。有这么一位台湾人怀着对艺术的热爱,义无反顾地闯入了当代美术史的进程,往返于海峡两岸,写下了历史性的一页。

他叫林明哲,1949年出生于台湾,是福建第六代移民。他早年学画,热爱传统的中国文化,后来以房地产起家,致力于台湾水墨和油画的收藏。在两岸关系仍然紧张的1987年,林明哲怀着对艺术强烈的好奇心,几经辗转来到内地,认识了大量艺术家,后来经过艾轩的介绍,四川美院的作品带给了他很大的震撼。林明哲开始不断地扶持年轻艺术家的创作,从大量购画到建立“罗中立油画奖学金”,形成了有时间线索的收藏轨迹。1992年林明哲还创办了台湾山艺术文教基金会,致力于收藏、推广中国的现当代艺术作品,深耕内地,推向世界。“我们做美术馆、做基金会的原动力都是来自四川美院,所以到现在我对四川美院还抱有一种感恩的心态。”林明哲说道。

时代的烙印

林明哲说:“我们在台湾学的历史不是只讲台湾,是整个中国大陆的,新疆,蒙古,或者上海。在哪里有一条铁路,叫什么名字是几公里?山西有什么煤矿?我们都得学。我们从小到大的美术课,从中国画到西洋画派,从古代到清末民初也都是知道的。”但是由于台湾在时期不允许看到内地与俄罗斯的任何讯息,所以他对建国后内地艺术的发展知道的很少,后来陈英德的一本《海外看大陆艺术》才第一次比较全面地介绍了中国艺术的发展现况。林明哲说:“我们那时候就是非常热血的,非常迫切地希望了解整个中国的艺术发展,所以我们到了内地以后就买了很多书。”

历史可以轻易改变几代人的命运,但也是因为历史人们又顽强地重聚到了一起。“第一次来内地没有想要买东西,只是为了合作办展览,搞海峡两岸绘画交流展。”林明哲回忆道。海峡两岸绘画交流展是在1989年,当时台湾还不允许在官方场地办展,因为只开放了探亲,并没有开放文化交流,所以交流展是在一家新的办公大楼里展览的。当时他们邀请了北京画院所有的艺术家来参加,总共40多人。无论是在政府还是在民间,这是两岸开放以来的第一个交流展。林明哲说:“我还是蛮自豪的,后来在展览上认识了周思聪、李小可等人,以后又遇到了艾轩,他介绍我到四川,于是开始了川美油画收藏,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当时有一种很强烈的珍惜学习机会的意识,因为离开学校的时候,真没想到还有机会再回到学校来。”罗中立说。经过十年的浩劫,川美的学生和那个时期所有考上大学的年轻人一样,浑身都充满了能量,爆发出了最热烈的创作激情。不过中国有美院,为什么当时只有川美出来了呢?“我们那时候还去了广州、武汉、西安这些城市及美院,说实话当时感觉到最震撼的还是川美这些人的作品,无论是“伤痕”还是“乡土”,跟我所受的教育、闻到的空气和站立的土地都密切相关。我发现他们的油画很有趣,跟在台湾看到的不一样,跟内地其他的美院也不一样,可能是因为四川这个地方太偏远了,艺术形态没有人去管。假如在北京,老师有一套自己的传统方式,你必须学会了再去搞创作。但是在川美,老师是开放的,坦白的说老师比学生弱。老师不敢教他们嘛,像何多苓这样的天才老师哪敢教,学生们都是来跟何多苓学画的。所以这些学生很有自主性,早早就开始了创作。”林明哲说道。在他看来像罗中立、何多苓、程丛林等艺术家的作品,有那个汹涌澎湃的时代印记。回顾过去,开放后的整个环境给人的感觉是新鲜的,充满希望的,川美也刚刚开始了自己的破茧重生,林明哲义无反顾地开始了内地油画收藏,罗中立说:“林先生是一位艺术爱好者,那个时候台湾地区比他有经济实力的人很多,他能够来到内地,是因为有另外一个层面的动力在支撑着他,那就是他感到这一批作品的重要意义,这个历史时刻的重要性,这在收藏当中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一点,也许有人也看到了,但是没有他的勇气和魄力。”

先行与开拓

那时候内地还没有所谓的油画收藏,没有市场。林明哲凭借独到的眼光,意识到这是一个天大的机会。“改革开放81年到89年,官方的美术馆有一种老大哥的心态,认为我们收藏你的画是你的荣誉,你应该把画送给我们,他们叫捐赠。所以一些好画家不会把好画卖给美术馆,因为出价太低了,罗中立的一张画才卖了四百块人民币,没有人买画的。”林明哲说道。他敏锐地发现了这片未开垦的肥沃土地。他说:“我要走的方向是中国油画,油画收藏有很大的空间,我认为我收藏中国水墨没有前途,我可以买到他们的一些代表作,但是相比之下,博物馆的馆藏太丰富了,我们比不了。我要做就要做最好的。因为你喜欢这个东西,所以才会坚持走到现在。”

林明哲到四川先拜访了罗中立、何多苓等人,经过一年以后又认识了程丛林。“那时候他们开的价格我基本都不会杀价,是非常单纯的,我很喜欢他们的东西,即使艺术家开了超出当时市场的价格,我也认为这么好的画家,以台湾的眼光来看,并不贵。我不会说内地画家好欺负,就压低价格。我不是做生意,对画、对价格的态度不会有太多的争论。这对中国的艺术家也是非常好的鼓励,我还可以拿到很好的作品,他们会先让我挑。”林明哲说道。在很多画家们的回忆里,他都是一个敢想敢做的人。何多苓说:“据我了解,林明哲把挣的钱几乎全花在收藏上了。但对生活完全没有要求,非常朴素。”庞茂琨回忆说:“1988年我还没有卖画的概念,那时候一张油画三千块人民币觉得好恐怖,就想他怎么出得起这么多钱呢?然后就开始数,数了两三遍都数不过来,因为太紧张了。”“庞茂琨当时住在一种施工的铁皮活动房里,很多人住在一起的,用帘子隔出空间。《父亲》那张画是罗中立在40多度的房间里完成的,热到就穿一条内裤在那里拼命,他们太认真了,但是条件太艰苦了,我希望帮他们一把。”林明哲说道。就这样“罗中立油画奖学金”应运而生,当时缓解了很多年轻画家的生计问题,也给予了他们巨大的鼓励和信任。当问起如何和艺术家相处时,林明哲笑着说:“假如现在喔,跟艺术家打交道我是最不愿意的,不喜欢就不买了。不过当时我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为了收藏,另一种纯粹是想帮艺术家的。有时候他的画我不太喜欢,但我也会买,认真的好画家,我很乐意帮他们。当时四川的天气非常炎热,树木都是不动的,你站十分钟,地上就是湿了,全是汗。我们台湾的一个董事去了那边一次,一生都不要再去了。”

“在我的印象里面,当年用收藏概念买画的只有“山艺术”,林明哲不只是艺术品买卖这么简单,他肯定你、鼓励你,让你可以继续画你自己的东西。他经常给艺术家们寄他们出的《山艺术》杂志(过去叫《炎黄艺术》),里面有很多信息,关于艺术家的背景和发展脉络什么的,你就逐渐了解到,作为一个艺术家,不仅仅需要在经济上解决问题,更需要艺术上的推动和发展,这样的一个概念我觉得很重要。“冯斌说道。林明哲认为买一两张画是旅游纪念品,但是当他买了几百张的时候,就要开始经营和推广了,他那时就有一个想法,要把中国的艺术推广到世界上去。

“中国画”大有可为

时隔二十年,即使是林明哲也不能像以前一样,手挥一挥就带走艺术家半个工作室的作品。“时代不一样了,对已经出名的画家不可能再一下买几百件,除非买年轻人的,这是对你眼光的挑战。”林明哲说。如果说油画在过去是一种新形式,那么现在哪种艺术形式会变成未来的主流呢?林明哲笑着说:“我很喜欢跟藏家还有艺术家谈这个问题,我会对一些艺术家说,未来的希望不是你们现在这一代,我认为未来是属于目前30岁以下的年轻人,35以上的面貌大概都已经固定了,你们可以成为优秀的好画家,但成为影响全世界的不是你们这一批。”

林明哲认为未来的主流应该是“中国画”,它可以有多元化的表现形式,可以是水墨,也可以多媒体艺术等等。不过其核心是它拥有中国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我认为在全世界中国的艺术家最多,以后还会培养出一批很好的收藏家,以及对艺术非常关心的机构,比如金融机构,慈善机购,学术机构包括美术馆的研究机构,它们会合力把中国的艺术慢慢往国外推,从而产生一定的影响力。因为定价权很重要,有些大款已经把中国的一些瓷器啊,玉器的定价权抢回来了。以前我们的定价权是属于西洋人在定的,他们来定这个中国画是好是坏,他们拥有话语权,而且有时是商业上的考虑,他们有钱人互相认可的。比如说题材是中国当代艺术的代表,但是其实不仅仅是才代表中国,我们的民生是开阔的。”林明哲顿了顿继续说:“唐宋时期是我们文化发展的高峰期,中国人的画是自己定的,为什么当代艺术要让西方人来定?我认为经济上必须要有影响力,要自己有发言权,我们要有跨时代的艺术家。国家强,才能有一流的艺术家。每张画都只卖一千块的时代很难产生大师,他会当医生也不会去画画,也许他有才华,但你这行业让每个人都饿的稀里哗啦,都出来找不到工作,你的父母亲都不会让你再画画,当然这样的环境不是不可能产生好的艺术家,但是第一流的很难。第一流的、有才华的艺术家是时代把他培养出来的,今后会产生新的东西,是属于中国人创作出来的,可以影响全世界的作品。”

罗中立说:“林先生是一位艺术爱好者,那个时候台湾地区比他有经济实力的人很多,他能够来到内地,是因为有另外一个层面的动力在支撑着他,那就是他感到这一批作品的重要意义,这个历史时刻的重要性,这在收藏当中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一点,也许有人也看到了,但是没有他的勇气和魄力。”

上一篇:2012来了,艺术之船你究竟驶向何方? 下一篇:任小林,隐性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