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传统民居探讨

时间:2022-10-25 01:09:23

白族传统民居探讨

【摘 要】本文以云南沙溪古镇为例,分析了白族聚居区分布最广的居住形式――白族传统民居探讨了白族传统建筑的悠久历史和民居内涵。

【关键词】白族;民居;沙溪古镇

建筑作为人造物的一种,积聚了人类文化的结晶,而建筑遗产体现了人类在某个时间某个地域的文化意识与传统。历史上相对封闭的乡村环境造就了风格迥异的乡村建筑群落,如四合院、土楼、窑洞等。建筑形式与居住空间的差异性显示了不同地域的居民在生活过程中不同的生活体验与创造,这些乡村建筑聚落的共性在于提现了对当地气候、建材、生态、习俗的适应性以及创造性。沙溪古镇位于云南省大理自治州剑川县,云南94%是山区,仅有6%的平地星罗棋布地分散在群山之间,称之为“坝子”。这种山多地少的地形地貌,使云南文化呈现出闭塞性和封闭性的特质。正因此,位于云南滇西北沙溪坝的沙溪古镇,四面环山,虽然封闭但景色优美,虽然贫穷、落后,却保留了不少精致优雅的民居和令人惊叹的公共建筑群落。保存了白族传统民居的建筑精华,并完整保留了本民族的语言、音乐、舞蹈、信仰和风俗。使对于民居的研究不仅仅局限在博物馆式的研究层面,更多的生活场景使民居的研究更具有生活气息和历史沉淀。

1 白族传统建筑的悠远历史

1.1 白族传统建筑历史文化

中国白族总人口160余万,其中5/6分布在云南大理地区。大理自治州是当今白族的主要聚集地。从新石器文化到青铜器文化,从半穴居、木胎泥墙建筑到干阑式、井干式建筑,大理地区已经形成了早期的本土建筑文化。建筑模式与黄河流域的氐羌文化有着渊源关系。剑川沙溪鳌凤山土坑墓就证明了先秦时期的氐羌民族南迁至滇西北地区。西爨百蛮时期,中原烧制砖、瓦技术在东汉时期传入云南,这两项技术是随着大量汉人移民入滇而带来的。在滇东,滇西北出土的多室砖石结构墓室都具有鲜明的汉文化特色。百蛮时期的阁楼建筑、干阑式居住建筑受到中原汉化影响,艺术造型技术有了相当大的进展。南诏、大理国时期,以佛治国,大兴土木,同时也加速了大理地区建筑的汉化过程。从而,在云南本土建筑之外,出现了“悉仿中原”的汉式建筑;在粗野的平民建筑之外,出现了高雅的,为地方统治阶级服务的贵族建筑;在供居住使用的住屋建筑之外,出现了宗教性和纪念性的建筑;在传统村落之外,出现了集镇和城市。例如沙溪古镇的魁星阁带戏台、兴教寺等。这一系列的两两对立与共存,构成了南诏建筑文化的全部内涵。民居建筑特色是“喜居陂陀”选址于山坡之上,建筑依山而筑。普遍使用合院民居,建筑有二层之高,与中原汉式民居十分相似。同时,剑川石窟也是这一时期的辉煌见证。元明清时期的大理地区,由于大量汉族移民的到来,大大推动了经济技术的进步;儒学的灌泛传播,使礼制文化深入人心。这些因素导致大理地区的白族建筑进入“汉化”的深入阶段。

1.2 白族民居分类及源流

1.2.1 结构体系分类及源流

白族民居建筑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稳定的结构体系,至今仍被使用的有四种类型:

1)干阑式:(1)临水干阑建筑;(2)坡地干阑建筑。

2)井干式:井干式建筑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白族传统居住建筑。在沙溪的马平关,石龙村等乡镇山区,都有大量井干式建筑存在。剑川白族称其为“垛木房”。

(1)井干建筑分布区的村落选址和布局模式:大理白族村落选址喜欢“喜居陂陀”。聚落规模不大,村落呈带状布局,建筑沿坡地等高线水平横向发展,两排建筑依山就势建造,中间形成一条蜿蜒曲折的街巷。主要受井干式建筑的结构方式局限而形成这种带状村落布局。(2)井干式建筑平面及结构构造:以沙溪镇石龙村白族垛木房为例,平面构成上较多使用偶数开间做法,常见两开间的建筑规模。结构构造简洁,从墙壁到屋顶构架都垒木而成。屋面构架采用“垒木立柱”结构。

3)穿斗式

4)穿斗、抬梁混合体系:是白族传统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合院式民居中常用的构架体系,以穿斗构架为主,局部配合使用抬梁式构架。

1.2.2 空间组合分类

1)单栋式建筑

2)组合式建筑:在沙溪坝的聚居区中,最常见,数量最多的是以“坊”为单位的传统白族合院民居。一坊正房的左右两侧各带一座两开间二层高的二房。用正房、耳房、厢房组合成模式固定的院落形式,即:“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白族合院民居。院落中的照壁,三滴水门楼等建筑元素,以及院落的彩绘雕刻等装饰也颇具白族传统文化内涵的建筑风貌。

2 白族传统民居的内涵及特质

2.1 平面组合模式

2.1.1 建筑朝向

建筑朝向不拘泥于南北朝向,依据山脉走向而定位,大都取东西朝向。大理自治区,纵穿滇西北的横断山脉呈南北走向,沙溪古镇的白族合院民居依山而筑,普遍呈东西朝向。横断山脉山区的常年风向为西北或者西南风,风力大,刮风时间长,所以建筑东西朝向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适应风向。

2.1.2 以坊为单位的平面构成

“坊”是白族合院民居的建筑单元,通过“坊”这个单元体可以演变出多种平面布局,形式丰富,灵活的庭院构成,适应复杂的地形,节约土地。通常的组合形式有:一坊两耳型;两坊两耳型;三坊一照壁型;四合五天井。沙溪古镇保存完好,最具代表性的民居为寺登村三家巷65号欧阳宅三坊一照壁院落组合,寺登村97号及149号赵宅四合五天井院落组合。

2.1.3 院落空间功能分析

(1)教化功能

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这些白族民居的基本平面模式,蕴含着尊卑有序的礼制教化思想于其中。坐于轴线上的正坊,是建筑群的主体,无论空间尺度、装饰装修都为全院之冠。正坊三间房也分主次,汉式合院文化“辨贵贱,辨轻重”的思想融汇在白族民居的平面布局中,是白族先民历来尊重、追求汉文化的表现。

(2)使用功能

白族合院民居在使用过程中,通过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及私密空间的划分,可满足日常起居生活、生产劳动、文化娱乐等各方面的使用功能。明间正厅、檐廊及庭院是家人的公共活动场所,一侧耳房及漏角天井作为厨房、盥洗只用,往往凿有水井,另一侧耳房住人或者书房;厢房二层贮放粮食、农具;正房次间及厨房底层是卧室,私密性较强。

(3)崇尚自然的院落

白族人喜爱在方寸之地营造自然生趣,在简约的生活中寻求欢乐人生。院中花草均以盆栽,清爽整洁。

2.2 建筑空间构成

2.2.1 照壁

白族民居的照壁正对正坊,通常与院落围墙及口门楼有机的结合起来。照壁高大挺拔,不仅可以遮挡视线,防风御寒也是照壁的一大作用。而将彩绘装饰的照壁作为正房的对景,是白族的传统审美习俗。寺登村老马店的照壁就是白族照壁的典型代表。

2.2.2 门楼

门楼界定了白族合院民居院落空间的内外之别,它是院落空间序列的起点。虽然尺度不大,却是建筑艺术的表现之处。门楼大致可以分为:传统三滴水式门楼和风格杂糅式门楼。随着民国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而演变的杂糅式门楼在沙溪古镇并未见到,古镇中的门多以三滴水式中的贴立式和独立式门楼为主,其中独立式门楼的代表为欧阳大院的门楼最为精美。门楼屋面较大,檐角起翘高,檐下有雕饰精美的斗拱和雕花头门楼,气势雄伟,富丽堂皇。

2.3 装饰装修艺术

2.3.1 刻工

剑川的木雕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木匠师不仅会做出角斗拱,而且擅长雕刻,在一块木板上进行的透雕和高浮雕可达五六层。沙溪古镇位于寺登村,建筑上的木雕装饰尤为精美。

2.3.2 绘艺

剑川,洱源等大理北部区域的民居屋面以悬山为主,山墙较少装饰。这以多数地区的白族装饰相比略有不同,也反映出了民居在使用中的适应性。

2.3.3 祭祖神龛

白族合院民居正房的二楼明间通常设置神龛,摆放祖宗牌位以及画像,以供过年过节时全族人进行祭拜。这样的祭祀传统显然受到了中原汉族的宗族文化影响。例如,沙溪镇寺登村三家巷欧阳宅神龛。

3 结语

谈传统民居,其实就是再谈民居与历史适应性变化的关系。对传统民居历史发展的认识,演变的过程,要素的构成,都是为了在现在的使用中更好的顺应当今的生活要求和对有价值的古建的保护。而寻找保护与发展合理策略的前提是我们对传统民居的深入了解。在文化的基础上对古建进行保护与开发是对历史的尊重。

【参考文献】

[1]蒋高宸.云南民族住屋文化[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7.

[2]刘致平.中国建筑类型及结构[M].北京: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3]宾慧中.中国白族传统民居营造技艺[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1.

[4]剑川县志编纂委员会.剑川县志[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

上一篇:高效率的建筑在路上 下一篇:应用型本科院校“数值分析”的模块化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