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责任法 权利保护神

时间:2022-10-25 12:44:03

侵权责任法 权利保护神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形式的侵权行为,大规模的侵权案件不时发生,影响面也大大扩张,例如“人肉搜索”问题、“楼脆脆”问题、“同命不同价”问题等等,面对这些问题人们该如何维护自己的权利?2010年7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使许多曾经为之困惑的人们有了一部维护自身合法利益的“行动指南”,可以说是筑起了一道公民私权保护之墙。

一、精神损害赔偿得到法律彰显

二战以后,随着各国对公民人格权保护力度的加大,精神损害赔偿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但我国立法上对精神损害赔偿依然长期缺位,曾导致了诸多悲剧性个案中正义的缺失。如陕西的“麻旦旦处女案”,19岁的无辜少女在遭受不白之冤,名誉受到极大毁损后,却在精神上无法得到慰藉。我国现行民事法律对于精神损害赔偿也没有明确规定,司法实践中由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来规范,但总体上法律依然对人的精神权益处于漠视状态。

新《侵权责任法》首次明确了精神赔偿,第22条规定,“侵害他人人身权益,造成他人严重精神损害的,被侵权人可以请求精神损害赔偿。” 体现了以人为本和保护人权的立法理念。但这一法条我们在理解时要注意其中两个关键点,一是精神损害赔偿严格限制在侵害“人身”权益。侵害人身权益是指侵害生命权、健康权、名誉权、隐私权等,但不包含侵害财产权,如果侵害了财产权益,就要根据财产的损失给予赔偿。二是规定了精神损害的程度要达到“严重”,对“严重”怎么理解?具体到什么程度为严重,《侵权责任法》并没有做出明确规定,我想有待于今后通过实施细则或法律解释等一些细化制度来予以规范,否则,执行起来会大打折扣。

二、“同命同价”展现生命的尊严

长期以来,我们在计算死亡赔偿金都是根据死者是城里人还是乡下人、收入高低、地区差异和其他因素的不同而决定的,但赔偿结果而相差数倍。这是由于我国城乡二元体制造成的实际情况,但是它有一个缺陷,就是在同一个案件中,造成了多人死亡,要区分公民不同身份,采用不同赔偿标准。结果就出现不公平,即所谓同命不同价。

《侵权责任法》在这个长期争论的问题上作了新的界定,第17条“因同一侵权行为造成多人死亡的,可以以相同数额确定死亡赔偿金”。就是说同一交通事故中造成多人死亡的,可以以相同数额确定死亡赔偿金,即不考虑城市或农村,应当“同命同价”。这一新增条款,从“同命不同价”到“同命同价”,展现的则是权利的平等、生命的尊严。但是这一条款我们在理解时也要注意:一是有限的同命同价仍难诠释生命的平等。侵权责任法新增的“同命同价”规定仍然带有附加条件,那就是只有在处理重大交通事故、矿山事故时才适用这一法律规定。该规定只是解决了同一重大事故受害人“同命同价”的问题,不同事故、非重大事故的赔偿标准仍未统一;对同一地点发生的类似的侵权行为,如果不是因为是同一侵权行为造成的,受害人得到的赔偿也有可能不同。我们不可否认,城乡居民在经济收入方面有较大差距,在生活质量方面还无法实现真正的平等,但是人的尊严与生命无价,侵权事件给人带来的伤害与痛苦是一样的。二是该条中“以相同数额确定死亡赔偿金”前用了“可以”两个字,它体现了这种规定还不是太强硬。法律术语用词不同意义也不同,比如“可以”是说可以这样也可以那样,还可以不这样,不那样,而该条文说可以以相同数额确定死亡赔偿金,那么什么情形下又“不可以”呢?这里并未明确,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真正城乡“同命同价”时代已经到来。

三、出借人无过错则无责

在《侵权责任法》实施之前,出租、出借机动车发生交通肇事的车辆所有人是否应当承担民事责任?审判实践中处理结果并不一致,谁是责任主体也没有专门的法律规定。而在《侵权责任法》颁布后,各种纷争终于有了定论,明确了机动车所有人(出借人)适用过错责任原则。

《侵权责任法》第49条规定,“因租赁、借用等情形机动车所有人与使用人不是同一人时,发生交通事故后属于该机动车一方责任的,由保险公司在机动车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不足部分,由机动车使用人承担赔偿责任;机动车所有人对损害的发生有过错的,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这就是说,车辆所有人出借车辆后,如果发生交通事故,责任方是借用人的,由保险公司在机动车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不足部分,原则上由机动车使用人承担赔偿责任;机动车所有人只有在对损害的发生有过错的情况下,才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反之,如果车主没有过错,则无需承担责任。那么出借人在什么情况下有过错呢?一是出借人明知借用人没有驾驶资格,不具备驾驶技能而借用车辆,应当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如果借用人故意隐瞒没有驾驶资格,出借人应当发现而没有发现的,应当在其过失范围内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二是如果出借人明知出借的机动车存在故障或某些隐患,事先没有向借用人说明情况,故意隐瞒机动车瑕疵真实情况而造成损害的,出借人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如果出借人向借用人告知了车辆存在的故障或隐患的真实情况,借用人执意要求借用而造成损害结果发生的,出借人应对赔偿承担相应的过错责任。

四、医患矛盾得到缓解

近年来,医疗纠纷不断升级,一方面是由于不少医院越来越多地追求经济利益,公益性弱化,另一方面是人们维权意识不断觉醒,这样使原本在同一战壕与疾病斗争的医患双方越来越走向对立。前两年,福建省曾连续发生四起“医闹”事件,设灵堂、摆花圈、放鞭炮、围堵医院和医生……使医生不得不带钢盔上班。由于现行《民法通则》没有具体规定解决医疗纠纷的条款,全国各级法院一直都按照国务院颁布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来审理医疗纠纷案,致使医疗纠纷数量逐年上升。

《侵权责任法》的出台使这一矛盾得到了缓解。如该法第63条:“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不得违反诊疗规范实施不必要的检查”;第59条:“因为药品、医疗器械的缺陷产生的纠纷,患者可以找生产厂家,也可以找医疗机构……”法律废除了以构成医疗事故作为医疗机构承担赔偿责任的成立条件,对解决医患纠纷有积极意义。另外,在近几年的司法实践中,随着轰动一时的家属拒绝签字致死孕妇事件等一系列新型侵权案件的出现,侵权责任的内容也在与时俱进,第60条:“患者有损害,因下列情形之一的,医疗机构不承担赔偿责任:患者或者其近亲属不配合医疗机构进行符合诊疗规范的诊疗;医务人员在抢救生命垂危的患者等紧急情况下已经尽到合理诊疗义务;限于当时的医疗水平难以诊疗”。但这种情形规定的只是患者及其近亲属一方有过错,有时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可能也有过错,所以在这一条中又增加一款规定:“前款第一项情形中,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也有过错的,应当承担相应的赔偿。那么什么情况下推定医疗机构有过错呢?第58条: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未尽到与当时的医疗水平相应的诊疗义务,造成患者损害的,医疗机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有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章等有关诊疗规范规定的,隐匿或者拒绝提供与纠纷有关的医学文书及有关资料的,伪造或者销毁医学文书及有关资料的情形之一造成患者损害的,推定医疗机构有过错。尽管法律规定了相应的责任主体,但毕竟生命是最宝贵的,所以该法第56条规定:因抢救生命垂危的患者等紧急情况,不能取得患者或其亲属意见的,经医疗机构负责人或者授权的负责人批准,可以立即实施相应的医疗措施。

总之,侵权责任法体现出了现代民法的人文精神,隐含了我国民事立法对个体权益保护的深度转向。我们期待着未来的司法实践,能将法律中的权利本位精神完全活化,以动态的法治重塑人们对个体权利的全新认知。

上一篇:湖南省常德太阳山地区石煤资源地质特征 下一篇:财富声音 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