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布之“战”

时间:2022-10-25 12:33:17

豆豆已经26个月了,这个人见人爱的快乐小家伙,一到换尿布的时候,可真就“翻脸不认人”呢。一边尖叫着“不要尿布!”,一边奋力挣脱妈妈。面对着这个小顽固,有着8个月身孕的妈妈,最终选择了放弃。“豆豆不让我给他穿尿布。他使劲踢啊踢,力气真够大的。我把他按在床上换尿布,他三下两下就挣脱,跑掉了,我根本按不住他。”妈妈原以为,豆豆的这种反抗,是要准备自己用马桶了,其实不然。尿布是不穿了,但马桶还是不会用,其结果是,豆豆随意地尿在地毯上,留下了“战场”给妈妈打扫。

看看电视里的尿布广告,人们通常都会认为,现在的尿布会让宝宝感到很舒适,商家也在不断更新产品,力图让尿布柔软舒适,不成为宝宝的负担。但是,为人父母之后,才会知道,给宝宝穿尿布,不那么简单。

14个月的毛毛,还真有点科学家的天赋,不知从何时起,她会自己扯掉尿布了。白天,妈妈将尿布放在毛毛的衣服里,再加上玩具和游戏的吸引,她大概是无暇顾及尿布,也就作罢了。然而,到了晚上,即便穿着睡衣,她还是会用尽浑身解数,将尿布扯掉。更让妈妈惊讶的是,有几个早上醒来,她发现毛毛正在用自己的臭臭“装点”新衣……

为什么宝宝拒绝穿尿布?为什么宝宝要把尿布扯掉?其中的原因既有生理上的,也有心理上的。

生理因素

有些宝宝扯尿布,是因为他刚刚便便过,这样的话,家长就应当注意观察宝宝的生活习惯,判断宝宝大概什么时候会便便,提前就做好准备。假如说,宝宝习惯于睡醒以后便便,家长就应当在宝宝睡醒后一有动静,就立刻为他换尿布。

家长要时刻关注宝宝的状况,不断提问自己问题,比如说:“宝宝现在会不会太热了?”“现在的温度会不会让宝宝感到不舒服?”“尿布会不会把宝宝弄痛了或者让他很不舒服?”等等。

心理因素

心理学家认为,婴儿有种“控制欲”,希望能够对周围有所控制。然而,他能够控制的状况非常有限,因此,一旦他发现了某些他能够控制的状况,他会非常“珍惜”这个机会,不会撒手――拒绝穿尿布或者习惯性地将尿布扯掉,就属于他所能控制的简单状况。“我使劲踢啊踢,使劲叫几声,可能就不用穿尿布了,真有成就感呢!”由此一来,变被动为主动,换尿布,从此就在宝宝的掌控之下了。此时,家长该怎样做呢?为了更好地投入这场“战斗”,作为家长,可以采用分散宝宝注意力的方法。

首先,家长应当意识到,宝宝扯尿布,在某种程度上是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阶段。一旦宝宝能够熟练使用他的双手,他就会将尿布扯掉来作为反抗,这和他无缘无故就将衣服扯掉是同样道理。这只不过是他在“锻炼”自己的双手罢了。

其次,在宝宝扯尿布或者拒绝穿尿布的时候对其进行干扰。只要能够转移宝宝的注意力,一切方法都可以尝试。有时,宝宝扯尿布也是想引起大人的注意力,那么,家长就应当用心地关注宝宝,引导宝宝,转移他的注意力。对他越关注,就越有利于解决问题。

宝宝“分心”技巧

在转移宝宝注意力的时候,也要注意一些问题:有些宝宝,尽管他也想努力摆脱尿布,但他还没有到可以坐马桶的年龄,例如前面提到的只有14个月的毛毛;但如果宝宝已经2岁了,那就有必要对他进行“马桶”训练了。

2 岁以下宝宝的“分心术”

在宝宝扯尿布的时候,拿出他最喜欢的玩具来逗他玩,分散他的注意力;或者是拿出他最喜欢吃的小蛋糕、小点心来“诱惑”他。

准备一些特别的玩具,这些玩具只有在给他换尿布的时候才能玩。

更换尿布的牌子或者种类也不失为一种尝试。19个月大的丁丁妈,将纸尿片,改为了拉拉裤,没想到,还就真的改掉了宝宝扯尿布的习惯。

为了为自己大小便做准备,家长可以让宝宝体会“湿”和“干”的区别,并且告诉他,“便盆”的用处。

2 岁以上宝宝的“大小便”训练

一般来说,18- 24个月的宝宝,可以对其进行大小便训练,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信号观察宝宝是否已经准备好自己大小便了。

宝宝好几个小时才会尿一次尿。

宝宝对便盆很感兴趣。(也许最初他会将便盆扣在头上)

当你说“你现在愿意坐在便盆上吗?”这句话时,宝宝脸上会出现有所领悟的表情。

宝宝每天便便得比较规律。

宝宝不喜欢穿尿布了。

如果宝宝有了以上特征的话,那么,就是时候对他进行“大小便”训练了。

当孩子长到18个月时,就可以开始让孩子熟悉一些与此有关的物理环境,如把便盆放在孩子容易看得见的地方,并让孩子认识便盆,使上厕所成为孩子生活的一个自然部分。

大人可以领着孩子走到便盆处,但不要强迫孩子这样做。因为这样做会引起孩子的反感,对自己上厕所产生不必要的抵触情绪。

在向孩子解释上厕所过程时,避免使用粗话和地方俚语,应用“小便”和“大便”这样简单明了的字眼,避免孩子将上厕所过程与一些不好的东西联系起来。

在向孩子解释上厕所过程时,要多做些示范动作,在做示范时,要配上相应的解释。

有些男孩喜欢在洗澡时小便。遇到这种情况时,应予以制止,让孩子养成不随地大小便的习惯。

当孩子成功地完成一次大小便后,应用语言给予鼓励。当孩子没做好时,不要打骂相加,避免让孩子感到很难堪。相反,应鼓励孩子下次做得好一些。在开始的时候,有些孩子甚至会在没有需要的情况下在便盆上坐一会儿。遇到这种情况时,不要责怪孩子,而是应该表扬这种防备意识。除孩子对上厕所渐渐养成的条件反射外,还应根据孩子的习性,提醒孩子上厕所,如饭后20分钟以后,建议孩子坐到便盆上。

在对孩子进行“厕所教育”期间,需要让家里所有的大人对孩子使用同一程序,不能“众说纷纭”,致使孩子无所适从。

关于“把尿”的中西方不同见解

按照我们的传统,给孩子把尿似乎越早越好,孩子刚生下来没多久就“识把”是一件很骄傲的事情。可西方人则不然,他们让孩子戴个纸尿裤就完事儿,什么心也不操,戴到孩子自己懂得尿尿了算完。哪一种方法好呢?

西方专家认为,孩子独立进行大小便是一种相当复杂的行为。孩子需要感到来自肠道或膀胱的刺激,理解刺激的含义,理解保持裤子干净和上厕所之间的关系,告诉括约肌“要控制住”,走到卫生间,脱下裤子,然后排泄。因此,西方专家建议父母:等孩子在生理和心理上准备好后再开始训练,否则会给孩子带来过多压力,给亲子关系带来紧张,也会延迟完成训练的时间。

但是,西方的“不着急”也带来了代价。美国孩子差不多要花掉2000美元的纸尿片费用。最关键的是由于美国孩子非常适应舒适的尿片,因此,许多孩子在排便训练过程中出现了很大的抵触情绪,同时,也加剧了父母的急躁情绪。有统计说大小便训练居儿童虐待起因的第二位。因此,一些西方父母开始对这种状况感到不满。于是“婴儿大小便训练法”悄然流行,其实就是中式的“把尿法”。

当然,也不是说“把尿”训练越早越好,专家认为,最好在宝宝15个

月后再进行把尿,太早的刻意训练会影响宝宝性格的发育。当然啦,如果宝宝在尿尿方面比较有规律,也可以早些试试。给宝宝“把尿”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妈妈们通常处于高度戒备状态,时不时要“把一把”宝宝,夜里也不能松懈,很多时候还会白忙乎一场,或者又错过了时机,导致水漫金山的结局。

所以,妈妈们要观察宝宝,发现宝宝想尿尿的种种可疑迹象。每个宝宝都有属于自己的表情,当宝宝有了尿意时,常常会表现得跟平时不一样,比如打激灵,也就是俗话说的“打尿颤”。比如在睡梦中突然扭动身体,或叽叽咕咕时,肯定是要小便了,这时把他抱起来“把一下”,肯定有收获。还有的宝宝在玩的时候,突然双眼凝视发起呆来,赶紧给按在尿盆上,准确率超过80%。另外,一般宝宝会在刚睡醒时和喝完奶15- 20分钟时,最有尿意。

不管是“把尿”还是训练宝宝坐尿盆,最重要的一点是坚持,要持之以恒。每天可以固定地给宝宝“把”几次尿,或者坐上几分钟尿盆。能不能成功不是目的,目的是让宝宝先接受这种尿尿的方式,然后慢慢形成条件反射,以后一摆好“把尿”姿式或者坐上尿盆就有了尿意。另外,一定要让宝宝轻松愉快。每次宝宝顺利“完成任务”,就要表扬他。而如果尿湿裤子,也不可以责骂。

如何蹲马桶?

看似简单的蹲马桶,让孩子学起来可不是件容易事。

培养孩子蹲马桶的前提条件:

确保孩子在身体发育上已经具备了蹲马桶的条件。

进行蹲马桶训练前,孩子应该能听懂简单的指令,能够蹲下去坐在马桶上然后再站起来,能够自己脱下并穿上裤子。大多数孩子在2岁前还不能进行蹲盆训练,女孩可以比男孩早一些。蹲盆训练通常要持续3个月,到3岁左右98%的孩子都能成功地使用马桶了。

训练宝宝蹲马桶时,父母应注意以下方面:

做好准备:当孩子具备蹲马桶的条件、心理上懂得合作时再开始训练。

坚持一致:要与幼儿园或保姆协作,以使这种训练不间断地持续下去。

给孩子自由:不要过于频繁地提醒他们使用马桶,这样会给他们造成压力。

掌握训练时机:例如,在午觉醒来后或饭后20分钟时训练他们蹲马桶,效果会更好。

及时表扬:当孩子配合或成功时要及时称赞鼓励他们。

奖励:当孩子学会使用马桶时可以给一点小小的奖励,表示对他们成长为“大孩子”的一种承认。

上一篇:韩国·“狮子型”教子法等 下一篇:7个好习惯帮你轻松理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