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C临床应用中的并发症及其防治

时间:2022-10-25 12:12:18

PICC临床应用中的并发症及其防治

【中图分类号】 R 543.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1)04-0053-01

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PICC)是经外周静(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插管,其顶端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的静脉置管术。由于PICC导管头部位于中心静脉,血流量大,能迅速降低液体渗透压及药物浓度,从而避免了患者因长期输液或输注高渗性,有刺激性药物对外周血管的破坏和局部组织的刺激及化疗药物外渗引起的化学性静脉炎和组织坏死。同时,PICC减少了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有效提高了护理质量和工作效率。但是,PICC同样存在有各种各样的并发症,现将PICC在临床应用的一些并发症及其处理方法介绍如下:

1 操作相关的并发症

1.1 导管的脱落或移位:脱管主要是患者烦燥不安及固定不牢有关,而导管的移位(异位于颈内静脉、心脏、未到位等),主要与导管固定不牢,肢体活动过度和外力牵拉及病人的有关。预防的重点在于妥善固定导管留在体外的导管应是分"S"形式孤形固定,以利于导管受外力牵拉时留有余地。同时在更换敷料时应注意向心端揭开敷料,每次更换时,注意观察导管的刻度,以判断导管有无滑出。此外,还应加强教育指导病人置管侧肢体勿负重和过度活动。

1.2 穿刺部位的渗血和血肿:出血、血肿多见于置管24小时内,主要发生于穿刺部位活动过度和有出血倾向的患者。因此,置管者应避免肢体过度活动。有出血倾向者应压迫穿刺点至少10分钟,若无发生渗血、血肿,可不拔管,局部更换敷料,压迫止血便可。

1.3 插管困难,送管不畅:多因患者不当,选择的血管细小静脉瓣较多或血管痉挛所致,为提高置管的成功率,减少插管困难,首先必须选择正确的血管,贵要静脉管径最粗,静脉瓣较少,在置管下是导管顶端到位最直、最短的途径故首选。在送管过程中,病人取平卧位,头偏向置管内侧肢体,下额骨靠近锁骨,置管侧上肢外展与肩水平,用镊子以每次大约0.3-0.6cm的速度推进。如果送管困难,可边推生理盐水边送管。由于导管刺激可引起血管收缩和痉挛,因此当送管过程中遇到阻力时,可抬高床头30-40?并嘱病人放松肢体,并给予血管按摩,使静脉舒张后再送管,提高置管成功率。

2 置管有关的并发症

2.1 静脉炎:静脉炎是PICC应用中最常见并发症,通常发生于插管后的3-6d,局部出现炎症反应,按原因不同分为化学性和感染性两种,其常见症状为穿刺部位血管红、肿、热、痛,触诊时静脉如条索状,无弹性,严重者局部针眼处可挤出浓性分泌物,并可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护理人员应注意严格无菌操作,输注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前后应用生理盐水冲管,以减少静脉炎的发生。主要包括血栓性静脉炎,机械性静脉炎和化学性静脉炎。

2.2 导管堵塞:导管堵塞是PICC置管并发症中发生率最高的,并且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主要由于冲管、封管方法不正确,使纤维蛋白和药物的沉淀或血液脂类的瘀积造成管腔狭窄或阻塞。预防导管堵塞关键是正压封管,定时冲管和更换肝素帽。每日治疗结束用生理盐水20ml冲管,将残余药液全部冲入血管,再用10ml以上注射器将肝素盐水3-5ml进行封管,浓度为每毫升盐水100u肝素。

2.3 感染:多由于无菌操作不严或换药不及时等原因引起的,多数是由于插管外皮肤上的细菌经皮下隧道移居到导管腔外而引起的。因此,无论置管操作过程还是置管后的导管护理,都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这是预防感染的关键。

2.4 静脉血栓的形成:血栓的形成多由于血管内膜损伤及导管周围血流速度减慢所致,主要表现为液体流速减慢,远端肢体浮肿、穿刺部位渗液,局部疼痛及冲洗受阻。静脉血栓多见于血流缓慢的静脉内。研究表明,与PICC有关的静脉发生率为1-4%,为了减少血栓的形成除熟练置管和正确封管外,应确保导管尖端位于中心静脉。每次输液前应先抽回血检查有无血栓,若有阻力切勿液体加压冲洗,可用力抽吸,借负压吸出血栓,如无效可用尿激酶 50u+0.9%NS20ml冲管。

3 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

3.1 做好病人教育:置管前护士应将中心静脉针应用的目的,意义告诉病人及其家属,让其了解中心静脉针护理知识,常见并发症及预防方法,避免置管肢体过度活动,置管期间注意保持穿刺部位干燥清洁等,预防感染、堵管,液体渗漏等并发症的发生。

3.2 观察局部反应:经常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渗液、肿胀及局部炎症反应等,及时发现并发症早其症状,一旦发现局部红、肿、热、痛应立即拔管,并根据情况及时给予相应处理,以促进血液循环,恢复血管弹性,减少病人的痛苦。

作者单位:476100 河南省商丘市第四人民医院内科

上一篇:Ⅱ型糖尿病老年患者低血糖反应的临床分析 下一篇:扶他林配合超短波治疗轻中度梨状肌综合征的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