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法教好初中语文之我见

时间:2022-10-24 11:30:09

创新法教好初中语文之我见

初中语文作为人文基础学科,是初中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前提;也是其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在中国传统概念的课堂中,学生个性极易被抹杀,逐渐失去了创新的能力,这对学生长期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语文的创新改革势在必行。促进教学创新和学生创新能力提升有下列途径。

一、创新观念,树立“学生本位”的教学观念

长期以来,应试大背景下的语文课程已经逐渐磨灭了其应有的人文科学特征。教师面对一篇文学文本,一开始就对其进行肢解分析,包括时代背景、作者生平、文章结构、主旨、写作手法等;学生对课文的认知也逐渐失去了探究,只剩下记忆。久而久之,学生思维也受到桎梏。因此创新语文教学应当首先转变思路,将“重教轻学”转变为“教学并重”。传统思维下,教师重视的是知识的传授;创新思维下,教师应当将发展学生智力,培养独立个性和创造思维作为教学宗旨。语文作为人文科学之首,教师必须打破现有的被动教学模式,积极树立“学生本位”的现代教育观念,重视学生创新潜力的挖掘。只有教学思想得到了革新,才能真正搞活课堂,促进语文教学的良性发展。

二、鼓励质疑,重视学生个性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培养人塑造人应当是语文教学的精髓所在,因为,语文学科毕竟具有鲜明的人文性。课堂上,教师应当运用多种方法,围绕学生社会性和人文性的养成,塑造富有个性和自主学习能力的人。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是建立在主体思想自由基础上的,因此塑造学生个性正是保证其始终处于一个不受既定思想束缚的思想环境中,确保学生能够无所顾忌地张开思想的翅膀,为其创造性思维提供前提保障。培养学生个性,教师一定要充分鼓励学生质疑。学生主动提问题是其自主学习的开端。课堂上,教师应当“让位”于学生,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精神,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索。在课堂上积极设计小组讨论、答疑释难、情景模拟等环节,鼓励学生手脑口耳齐开动。真正在课堂上实现学生本位,发挥其主体作用。

三、思学互通,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探索是创新思维的开端。语文课堂中,教师应当正确认识师生互动,思学互通的重要性。课堂中,教师应当将教学方向对准学生而非知识。首先教师应当准确把握教学的重难点和每位学生的具体特点,协调不同性格、能力和成绩之间的差异,积极营造所有学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将原来一股脑地知识传授转变为有选择性的知识提点,激发学生开动脑筋,主动去想去说去表现。同时,学生的不同意见同样可以作为另一个知识点探索的起源,要求其他学生来评价。这样有助于形成一个辩论的氛围,从而增加学生的参与热情,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敢想敢说敢为的自信。

四、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来源的浓厚的兴趣、良好的人文环境以及主体的参与体验。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拓展学生创造性思维时,应当注重采用多种方式,始终围绕学生能力的提升。如暗示法,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譬如,在学习《背影》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以“背影”为主题写一篇作文。学生可以通过将这篇文章的感悟映射到自身的行为上,除了教学的深入外,也达到了品德教育的目的。还有简化法,将课堂上抽象的知识和概念进行丰富,以现实中的现象以及个人感受展现出来。如情景创设,要求学生根据教学内容对其进行创作。情景创设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让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同时,更能准确的理解与掌握课文,最终将课文所要表达的意思理解深透。课堂教学中情景创设有利于强化学生对文本大意的熟悉与认识,有效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最终能有效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例如,在学习《寡人之于国也》的过程中,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该注意问题设置的联系性。文章以“梁惠王说:‘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为开头,笔者可以围绕梁惠王的自白,来设计几个相互联系的问题,像“梁惠王觉得自己对国家政务非常尽心尽力了,那么他具体的作法有哪些?”“梁惠王施行这些政策的结果如何?”通过用这样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促使学生开展深入思考。

此外,近年来多媒体已经逐渐成为了教学的重要辅助工具。教师可适当选取一些经典文章,利用图片、视频等进行拓展或深入,增强学生的情感感受,也容易提升其兴趣。譬如《背影》,教师可在课堂上将父子亲情的图片或者视频展示出来,这样学生便能更好地理解文章意思,一定程度上还有助于个人情感的升华,对于初中学生来讲定会终生受益。

当前,初中语文教学的创新力明显不足,已经逐渐影响到了语文教学的效果。初中语文教师必须积极重视教学创新的重要性,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改革措施,采用科学的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效率与质量。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

上一篇:浅析我国存款保险制度建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下一篇:试析规避贸易资金风险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