峡谷人家傈僳族的食风

时间:2022-10-24 09:10:50

峡谷人家傈僳族的食风

傈僳族是我国民族大家庭中一个古老成员。1996年全国傈僳人口有58万余人,其中大部分聚居在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怒江峡谷两岸及临近地区,大多讲本民族的傈僳语。据史书记载,公元8世纪,傈僳族的先民居住在金沙江两岸,16世纪中叶,大批傈僳族人为躲避压迫,在头人木必帕的率领下,渡过澜沧江,越过碧罗雪山,进入怒江地区定居。

整条怒江都被平均海拔4 000多米的碧罗雪山和海拔5 000多米的高黎贡山夹峙着,形成一条300多公里的峡谷。峡谷相对高差达2 800~3 800 m,多呈“V”字形,江水就从这“V”字的尖底部流过,两边尽是平均坡度在40°以上的大小山梁和峰脊。江水奔流不息,浩气冲天,波涛声响彻整个峡谷。在怒江峡谷两岸高高的山腰上,远远望去,散落着袅袅青烟的房屋以及房屋旁边开垦了的小片斜坡山地,连接房屋和江边公路的是依稀可辩、蜿蜒陡峭的羊肠小道。傈僳族许多房屋都建在了斜坡上,竹木杆栏式结构,地面上竖起二三十根大木桩子,上面铺上木板,四周围上竹篾篱笆,房顶铺上茅草,正屋安置火塘,日常烹煮均在此火坛上进行。

傈僳族民间婚丧嫁娶均要杀猪宰羊(或牛)宴客。请客时,不论猪肉、羊肉或牛肉,都喜欢一锅煮。家中若是来了贵宾,还要以“清水煮乳猪”招待,就餐时主客都席地而坐,肉食分吃,剩余可以带走。福贡的一些傈僳族,在遇有客人光临时,主人常用核桃仁、生姜、辣椒、大蒜等放入竹筒内捣碎,盛入木碗加盐待客,此品辛辣开胃,佐酒下饭,极具有乡土气息。

傈僳族日常饮食普遍采用饭菜一锅煮的烹制方法,即在做饭时,包谷米放入锅内熬煮,中间更换两次水,待米快熟时,放进青菜瓜豆煮呈浓稠稀饭。因大米种植较少,只有在节日或接待客人时才用大米做粥,平时很少单做菜,营养快捷、饭菜合一的粥煮熟后,全家人围着火塘就餐。

主食多样,粗粮细作

由于傈僳族聚居区一般为千峰万壑的高山峡谷地貌,山势陡峭,平坦地块较少,加之土地贫脊,耕作粗放,粮食产量十分低下。一般种植玉米、苦荞、豆类耐寒抗旱作物,所以日常主食常以玉米或苦荞加工制作成主食,这种以玉米为主的杂粮饭,种类繁多,一家有一家的风味:

1. “玉米沙稀饭”

用玉米煮粥时,先将干玉米用水浸泡后,再用木碓舂去皮,捣成瓣状颗粒,再加一些四季豆,用柴火煮2~3 h即可食用,吃时,可根据个人口味拌以用漆油、核桃仁、辣椒、水豆豉和盐炒成的佐料,或配上腊肉、野味。

2. “包谷撒洒饭”和“面果饭”

“包谷撒洒饭”是“面果饭”的前身,因此,两者做法大体相同,区别在于“面果饭”的原料用细包谷面,“包谷撒洒饭”则用粗细不均的包谷面。做时,先将面放在木面盆或篾制的小簸箕里,在包谷面里加适量的水,拌匀、搓散,然后用面盆或簸箕将其滚动成绿豆大小的颗粒,再放到蒸笼里去蒸,待蒸气大量从蒸笼四周冒出来以后,将饭倒回木面盆里,洒上适当的冷水,用手把饭搓拌均匀,再将其放回蒸笼里蒸二道,这叫做“打回塘”,蒸二道只须15 min左右,即可食用。

吃“面果饭”配上豆花汤、猪肝渣,更是别有风味。当地人风趣地说:“吃撒洒饭豆花汤得把舌头拴着点,不然把舌头也咽下去就麻烦了。”

3. “石板粑粑”

石板粑粑是贡山县傈僳族、独龙族、怒族的古老食品。用贡山县丙中洛特有的一种石片当锅煎烤食物,火烧不坏,水浇不裂,传热均匀,放在火塘三脚架上烤热,把荞麦面或是玉米面调成糊状,倒在加热的石片上烤熟即可,不用放油,粑粑也不会粘在石锅上,烙出来的粑粑特别泡脆,味道也特别香。若是配着酥油茶一起吃,更是绝妙,极富自然野趣。

除此之外,傈僳族还独创了众多粗食细作的加工烹饪方法,制作出:“甜荞米饭”、“包谷稀饭”、“苦荞粑粑蘸蜂蜜”、“燕麦炒面”、“荞耗子”、“水粑”、“火烧粑粑”、“油沓粑粑”、“燕麦馒头”、“连渣捞”等十余种营养味美的玉米、荞面杂粮食品。

技法古朴,菜式独特

1. 斜拉、巩拉此菜是生活在三江并流区域的傈僳族、怒族名菜,在怒族话中,“斜”是肉,“拉”为酒,“斜拉”汉语的意思是砂罐醉鸡。云南怒江峡谷盛产漆树,漆树籽中榨出来的油为漆油,这种油刚榨出或加热后是半透明的,冷却之后就凝固成块,携带方便,当地人常作为礼物互相赠送。

漆油具有食药兼用的优点,能滋补养身,快速恢复体力、提神补气补血、舒筋活血、调经镇痛、止血收敛、去湿消炎、止咳止喘、催乳等综合调治功效。“斜拉”的特色在于用漆油、白酒与鸡炖制而食。不是谁都有这个口福,因为有些对漆油过敏的人吃后会有反应,哪怕是手上沾了漆树的汁液都会起疹起泡。做法是将鸡宰杀,放血去毛,取出内脏,清洗干净,切成大块待用。炒锅上火,注入漆油,烧至六成热,下鸡块爆炸,至鸡块呈金黄色时,把鸡肉和漆油倒入砂罐内,加盐、葱段、姜片、白酒(500 g)。取一个小碗内注入冷水盖在砂罐口上,再用面糊封严罐口,置于小火上焖2 h即熟。成菜酒味醇香,鸡肉软嫩,滋味鲜美。怒族民间有“漆油焖鸡下粑粑,天热不怕,地热不怕,遇上瘴气也不怕”的民谚。

“巩拉”即“漆油和酒煮鸡蛋”,此菜也是生活在大山里的人们滋补身体、恢复体力的传统美食,对提高机体的免疫力、补血、恢复体能都有很好的保健效果。做法很简单:先用漆油将鸡蛋煎炒,再加酒煮一会儿即成。怒族妇女产后坐月子,都要以鸡肉“斜拉”和“巩拉”补养身子。

2. 清水煮乳猪傈僳人家几乎家家饲喂母猪,有的甚至饲喂多头,但对仔猪既不出售,也不养肥交易,而是用于待客人来时宰杀待客。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红白喜事,生儿育女,祭祀敬神送鬼都要宰杀乳猪,以乳猪为宴。傈僳有的人家每年都要宰杀数十头乳猪。“清水煮乳猪”一般选用二月龄体质量在10 kg左右的乳猪,把小乳猪宰杀后,用开水烫褪毛,并用栗炭进行烘烤,将乳猪皮全身烤制焦黄,洗净,去除内脏砍成5 cm见方的块,用清水漂去血污,捞入清水锅中,注入山泉水(傈僳族所居住的山区、半山区,无自来水,只有清冽甘甜的山泉水),加入烤黄捣碎的草果大火烧开,除尽浮沫,中火煮熟后加盐即成。将姜块、辣椒、葱、新花椒入石臼舂茸后兑上盐、原汁肉汤蘸食猪肉。此菜做法简简单单,但由于选用的是当地自家饲养喂包谷、野草的土乳猪制作,所以风味十分独特,汤鲜肉香,味美无比,可以大块进食,不觉腻烦。

3. 乳猪斜拉用乳猪做出的斜拉,也别具风味。具体做法是:将小乳猪的腿瘦肉切成蚕豆大小块,将漆油烧化至糊状,放入切好的乳猪肉进行高温爆炒。放少量精盐,不能有咸味。待乳猪肉炒炸到焦黄有浓香味时,倒入傈僳族自酿的水酒,倒入酒多少根据参饮人数多少而定,一般为一人400 g左右为宜。待酒稍涨后即可吃肉,喝肉汤酒。此品都要趁热食用,其味才香醇,若冷却后漆油凝结,口感下降。边喝酒吃肉,边放眼碧罗雪山、高黎贡山的绮丽风光,似有做神仙之感觉。

上一篇:吃的历史传说 下一篇:秋冬进补银耳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