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创新能力 打造新时代数学人才

时间:2022-10-24 07:55:19

注重创新能力 打造新时代数学人才

摘 要: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课堂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主要场所,它所面临的任务就是创新教育,开发人的创造力,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数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培养W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创造力是时代对我们教育提出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要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和一条基本原则。

关键词:高中数学;创新能力;创新思维

时展需要创新人才,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教育的首要任务,在基础教育中,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优势。高中生的创新能力是贯穿于整个数学教学活动中的,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能够总结问题,从而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为终身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创造良好学习环境,发散学生创新思维

创新型思维是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由教师不断对学生进行引导由学生主体而开发出来的。教师应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首先,数学课堂教学不仅能让学生学到有用的知识,更能加强师生的情感交流。教师可利用这一环节,增强自身的感染力,从而引发学生对学习知识的渴望。其次,教师可改进教学方法,灵活教学。如可让学生分组讨论进行合作,自主发现问题,再自行解决问题,找出其问题矛盾点,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当中,享受其解决问题后的乐趣,真正做到增强学生的兴趣,寓教于乐。同时,可利用电脑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让学生充分理解教学情境,让其置身其中,将枯燥的知识点生动活泼起来,享受现代化教学带来的乐趣。例如,在立体几何学的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自行制作正方体或长方体模具,以便深刻理解其点线关系线线关系线面关系和面面关系等。或在其排列组合教学中,可让学生本身参与到排列当中,来探寻其内在规律,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离不开教师的辅助作用,只有让学生感受到和谐的学习氛围,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出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应置身于既复杂而有意义的学习情景中,让学生利用合作的方式对各种隐藏的知识展开深入探讨,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从根本上保障课堂教学的效率。在教学时,教师应对问题作出精心设计,发挥引导作用,让学生去质疑,促使学生逐渐养成对问题细致观察、深入分析的习惯。其次,开展合作探讨,让学生从交流中得出结论,教师在学生得出结论后,结合实际情况,鼓励学生在课下继续探讨,使结论更加完善。如我们在讲解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时,通过实例设疑引导的方式,先向学生提出了一个既通俗易懂,又十分有趣的问题:试想将一个厚10毫米的报纸将对折30次过后,该报纸的厚度是多少?若将其对折100次过后,结果又是如何?学生在作出了种种估计过后,对老师提出的其厚度远远超过珠峰高度的结论而感到诧异,对该问题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于是教师顺利引出课题与学生共同探讨,推导出通项公式。通过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景,将复杂抽象的问题变得通俗易懂且生动形象,不但加深了学生对等比数列概念的理解,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加强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

首先,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进入高中后,随着自身知识的积累,高中学生常常会对某一些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这种求异的探索知识的心理,在数学方面加以引导,常表现为思维的发散性。在教学中,教师应采取各种手段如启发诱导、实践活动、多媒体演示等引导他们发展思维、开拓思路;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创新思维的训练。例如:已知为等差数列,其前10项的和S=100,前100项的和S=10。求前110项的和S。求解时可用以下多种思路:①利用方程思想(常规解法);②函数思想(待定系数法);③利用性质(简化运算)等解法,沟通了知识间的联系,克服了思维定势,拓宽了创新的广度,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其次,注重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在教学中,有意设置障碍,引导学生学会在遇到障碍时,思维迅速转向,从不同的方向、角度或侧面去思考问题,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加强数学知识和实际联系,增强建模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数学与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实际有意识的把数学知识和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对不同的问题建立不同的数学模型的意识,不但有利于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服务社会,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如某年度上海春季高考第22题是有关工资问题,可以建立等差、等比数列的数学模型。这些问题都有各自的实际背景,要解决这些问题,除了要熟悉有关的实际背景,更关键的是要通过审题、分析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计算工具来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模型化的价值,同时培养了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数学来源社会实践,又服务于社会实践,创新能力型问题很多,要求有高有低,我们不能要求学生一一掌握,但让他们知道这些问题共同的特点,探求问题解决的一般方法。高中数学中创新方法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从特殊到一般、从一般到特殊、联想与类比、建模、化归与转化、引申与拓展等。

总之,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努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诱发学生思想的火花,获得解题的灵感。要善于利用时机,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全华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创新[J].科教文汇,2011(8).

[2]于欢利.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技创新导报,2015(9).

[3]赵玉珍.论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8).

上一篇:家族传承保护“非遗”的职教路径研究 下一篇:少数民族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实现路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