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星落九州――我国各族民居撷奇

时间:2022-10-24 06:50:04

我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56个民族的住所各有特色,形成了独特的民居文化,仿若群星落于九州。

福建土楼 在福建省西南部,客家人聚族而居,在山坡、河谷以石头作基,用生土夯筑成一二米厚的楼墙,内建3至5层的木结构房子,楼高约16米,建筑面积数千平方米,中央有庞大的天井。土楼内部生活设施齐全,建有厨房、猪寮、水井、祠堂,甚至还有戏台。土楼外形有圆、方、三角、五角、扇形、八卦形等,其中五凤楼仿皇家宫殿式建造,最具特色。全楼只有一个大门,具有防匪防盗、冬暖夏凉等优点。与广东的“围龙屋”有异曲同工之妙。

海带草房 这是山东沿海汉族渔民的一种最具特色的草房。山东沿海盛产细长的海带草,晒干后每一缕都很坚韧。当地渔民盖房时,将屋脊建成卷棚式,上盖数千斤海带草,浑厚圆实,俗称“海带草房”。它造型奇特,且能防腐、隔热、防寒,四五十年都不会塌。

藏族碉房 藏南气候高寒,风力强劲,藏胞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材,用石块砌成正方形平面三层平屋顶碉房。底层为牲口房或用作堆放杂物;二层以火塘为中心,为全家生活居住之处;三层作粮仓;屋顶为粮食晒台。墙厚窗少,以防风寒。山区碉房多有悬挑,高低错落,形成雪山峻岭中最独特的建筑。

维吾尔族阿以旺 新疆南部气候干热,建筑以半开敞式厅室为中心,四周围为住房,这样可最大限度遮挡热空气入屋。居室以无盖小天窗采光,很少有侧窗,利于夏天排热和冬天保温。位于中心位置的厅室,一般做成阿以旺(维吾尔语,意为“明亮的住所”),厅内设围廊,围廊中央局部升高40~80厘米,用木栅花棂木扇或镂空花板作为侧天窗,起加大空间和采光通风作用。

朝鲜族廊式住宅 东北朝鲜族房屋带有廊子,因屋内大部分是火炕,进门时必须要有脱鞋的地方,其席地而坐的习俗类似日本。居室房间面积大、间数多,门窗比例窄小,屋脊两端及檐角均向上翘起,但屋顶坡度缓和,没有高起陡峻的感觉,外形美观,形成自己特有的风貌。

鄂温克族仙人柱 鄂温克族生活在大兴安岭原始森林中,以狩猎为主。他们的住宅常用30多根细木搭成圆锥形房架,夏天盖上桦皮,冬天改为兽皮,顶留天窗。室内三面是炕床,一面是门。这种住宅鄂伦春语为“仙人柱”,意为“遮阳光的住所”,适于林中狩猎生活。

湘黔吊脚楼 湘西、贵州土家、苗、侗族住宅是吊脚楼,它临山而建,房屋后半边靠山着地,进出的正侧门皆设于后屋。楼的前半边凌空背山,有窗无门,柱脚悬于空中,吊脚楼因而得名。吊脚楼装饰古朴,有宝塔葫芦的楼顶、雕有龙纹的栏杆,还有雕刻各具花草和动物形态的空中走廊,极富民族特色。

傣族竹楼 竹楼为云南傣族住宅,底层通常以24至40根竹子作支撑。楼上住人,分为内外两间(也有的三四间),外间作客厅。墙和楼板皆为粗竹剖开压平而成,富有弹性。堂屋外有廊、晒台和楼梯,梯外不设门,登梯上楼即进入了“家”内,廊外无墙,光线通风良好。竹楼外往往有林果围绕,绿树成阴,郁郁葱葱,颇有南国风光之美。

汉族四合院 汉族住宅主要形式是木构架庭院民居,以北京四合院为典型代表。这种住宅坐北朝南,有南北轴线,北屋为正房,两侧为厢房,南侧也建有房屋,形成一个四面被方屋围圈的封闭式院落,故名“四合院”。长辈一般住正房,晚辈住厢房,妇女住内院,来客住外院。四合院的构造严密,给人以静谧吉祥之感;它不但是住宅,也是传统中国人的思想和生活方式的缩影。

我国传统民居是中华民族建筑文化的瑰宝,成为吸引海内外游人的人文景观。

责编/海燕

上一篇:婆媳各有三招 下一篇:服尼尔雌醇应注意什么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