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问题中探究,在探究中提升

时间:2022-10-24 06:43:35

在问题中探究,在探究中提升

活动一:探索发现多边形内有一个钉子的规律

谈话:请同学们先算一算多边形的面积,并记录下每个图形边上的钉子数,然后观察表格中的数据,最后把你们的发现记录在探究单1中。

(投影展示学生的探究单)

生1:图形的面积是边上钉子数的一半。

生2:图形边上的钉子数越多,面积就越大。

师:刚才几位同学用不同的语言,表述了自己的发现,其实他们都在表达一个意思,多边形的面积等于边上的钉子数除以2。如果用字母S表示多边形的面积,用字母N表示多边形边上的钉子数,那S等于?(板书)

【思考:本环节让学生经历探索和发现规律的一般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让学生在自主归纳发现规律的同时,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也为下面探索多边形内有多个钉子的规律打下基础。】

活动二:探究发现多边形的面积和多边形内的钉子数有关

1.学生在钉子板上围多边形

谈话:通过对钉子板上这四个图形研究,我们有了这样的发现。(指着公式)那这一发现是否适用于钉子板上的其他图形呢?这是我们的发现,有发现就要有验证。如何验证?

生:先在钉子板上围几个图形,然后数出图形边上的钉子数,算出它的面积,再用钉子数除以2看是否等于它的面积。

师:你的思路真清晰!就按你说的,让我们在钉子板再围几个图形,验证一下。谁先来围一个?

师:注意在他围的过程中,请数出图形边上的钉子数。

学生在大钉子板上任意围4个多边形,数出图形边上的钉子数,并用S=N÷2算出面积。(板书)

师:那他们的面积是不是这样呢?我们用原来的方法数数看。(板书)

生1:并不是所有的图形都是由它边上的钉子数来确定的。

师:谁听懂了?

生2:S不一定等于N除以2。

师:是不是这样?在大家围的图形中,有些符合我们刚才发现的规律,有的不符合。那究竟什么样的图形,可以用S=N÷2来计算它的面积呢?让我们继续研究。

2.明确多边形的面积还和多边形内的钉子数有关

谈话:这是我们刚才研究的四个图形,符合我们刚才发现的规律,张老师还收集了一些不符合规律的图形。观察这两组图形,他们有什么不同点吗?

生1:第一组图形里面钉子数只有1个。

生2:第一组图形里钉子数只有1个,第二组图形里钉子数就不一样了。

师:你们发现了吗?第一组图形内的钉子数都是1。这个发现太重要了,掌声送给刚才三位同学。看来,要使这个发现成立,还需要加一个什么前提条件?

生:多边形里面的钉子数是1时。

师:是的,我们还要知道多边形内的钉子数。(板书)

谈话:如果用A表示这个量,当A等于多少时,S=N÷2。(板书)

【思考:学生动手围图形,数出图形边上的钉子数,力图验证刚才一环节得出的结论。此时让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数出图形的面积,制造认知上的矛盾冲突,学生产生一个大大的疑问:“究竟什么样的图形才符合刚才发现的规律?”进而通过两组图形的观察、比较,发现要使得规律成立得加一个前提条件。这一环节,在制造矛盾冲突的过程中造成认知的不平衡,再次激发学生“刨根问底”的探究欲望,完善规律。】

活动三:中间有两枚钉子

过渡:研究到这里,我们明确了多边形的面积不仅和多边形边上的钉子数有关,还和多边形内的钉子数有关。那像第二组这样(指着第二组图形),图形内的钉子数为2、3、4……时,图形的面积和边上的钉子数有怎样的关系呢?我们继续研究,从A=2时开始。

师:请同学们同桌合作完成探究单2。

学生汇报表格中数据。

师:有和他数据不一样的吗?谁来说说你的发现?

生1:当A等于2时,S等于N除以2加1。

生2:当A等于2时,S不等于N除以2。

师:老师把你们发现记下来。当A=2时,S=N÷2+1。那这个式子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当多边形内有两枚钉子时,多边形的面积等于边上的钉子数除以2加1。

【思考:这一环节,学生再一次亲历观察探索发现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同时,在合作的过程中,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和数学语言正确地表达他们发现的规律。】

活动四:中间有三枚、四枚钉子

过渡:当A等于2时,我们又有了这样的发现。那接下来,A等于3,A等于4,你有什么猜想吗?谁来大胆地猜猜看。

生:我觉得A等于3,S=N÷2+2;A等于4,S=N÷2+3

师:老师将你的猜想记下来。(板书)这是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有猜想就要有?

生:验证。

师:这一次我们小组合作。一、二两大排验证A等于3时的情况,三、四两大排验证A等于4时的情况。请每位同学在钉子板上围一个图形,数出图形边上的钉子数然后把数据汇报给组长,请组长把数据记录在探究单3上。

小组合作,验证猜想,完成探究单3。

展示学生探究单。学生汇报发现。

师:我们已经验证了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那当A=10时S等于?A等于100呢?照这样推想下去,无论A等于几,你能用一个公式来表示多边形的面积吗?

【思考:学生利用得出的认知规律进行类似图形的猜想、自主验证,进而归纳出所有认知规律的共性特征,得到一般性的结论。这一环节帮助学生积累由特殊到一般、寻找规律的数学经验,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观察、比较、推理、归纳等逻辑思维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城中小学)

上一篇:童心飞扬,让写话零负担! 下一篇:如何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自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