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耻感干预治疗对抑郁症患者临床康复进程的疗效研究

时间:2022-10-24 06:42:15

病耻感干预治疗对抑郁症患者临床康复进程的疗效研究

[摘要] 目的 考察病耻感干预治疗对抑郁症患者康复进程的影响,为抑郁症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 以400例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接受常规的药物治疗+康复治疗,研究组在接受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病耻感干预治疗。治疗期间以SAS、SDS和HAMD等得分改变为评价手段,对两组患者的康复效果进行对比评价。结果 干预治疗5、10、20周时,研究组的SDS、SAS、SCL-90以及SRF、COR量表得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且研究组所表现出的相关性更加显著(r>0.04)。结论 病耻感干预治疗可有效加快抑郁症患者的康复进程,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抑郁症;病耻感;干预治疗;不良认知;康复进程

[中图分类号] R277.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4)22-0082-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stigma intervention on the recovery process for the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 expect to provide clinical reference for the treatment of depression. Methods All 400 cases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 were the objects for the study, and they were divided into study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randomly.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conventional medical treatment + rehabilitation therapy, and the study group received a stigma intervention based on conventional treatment. In the process of treatment, the score of SAS, SDS and HAMD and others were the indicators for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treatment program. Results After stigma intervention about 5, 10, 20 weeks, the score of SDS, SAS, SCL-90 and SRF, COR of the study group were lower than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0.03), and the correlation of study group was more significant than control group(r> 0.04). Conclusion Stigma intervention can effectively speed up the rehabilitation process of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 worth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Key words] Depression; Stigma; Intervention; Poor cognition; Recovery process

所谓病耻感,指因自身疾病折磨和认知观念错误而表现出的一种负性情绪体验,在精神疾病和严重传染性疾病患者中较为常见[1]。关于病耻感的概念,最早由Goffman于1963年提出,并由Corrigan和Link进行后续的深入研究[2]。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病耻感不仅体现为患者的负面情绪,而且会诱导患者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行为障碍,不利于患者康复。抑郁症作为较为常见的精神疾患,虽然具有较高的治愈率,但多数患者在康复过程中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病耻感,即使完全康复也很难完全消除。病耻感的存在不仅会加重抑郁患者病情,对其临床康复和治疗亦是一个重要的阻碍。药物治疗、运动治疗、心理辅导等治疗措施虽然对抑郁症均有明确的临床疗效[3],但由于缺乏针对病耻感的治疗措施,其治疗效果往往无法达到理想水平。基于病耻感的危害,针对病耻感的临床特点,我院在基于传统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共计对200例抑郁症患者进行了病耻感干预治疗,临床效果较为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我院2007年3月~2012年5月间收治的400例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200例。两组的基线资料见表1,两组患者性别比例、年龄、病程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①抑郁症状符合ICD-10对抑郁症的诊断标准[4],不伴有精神分裂、自闭症等严重精神疾病。②患者文化程度为初中及以上水平且愿意配合治疗,无家族性精神病史。③入院时患者的SDS(抑郁自评量表)、SAS(焦虑自评量表)以及HAMD量表(汉密顿抑郁量表)的得分结果均符合抑郁症患者的特征,量表评价方法参照相关文献执行[5]。④king羞耻感量表、Link系列的病耻感量表得分均符合有病耻感存在的得分标准。⑤排除躯体疾病、智力障碍等可影响本次研究的相关疾病。⑥凡不满足上述条件之一者予以剔除,不作为研究对象。

1.3 研究方法

1.3.1 干预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给予约3周的抗抑郁药物治疗和常规康复治疗,使患者病情趋于稳定。对照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体育锻炼、音乐疗法、社交强化等常规的康复辅助治疗措施。研究组除接受常规康复辅助治疗以外,给予为期约20周的病耻感心理干预治疗。整个干预治疗过程分为两个阶段:(1) 病耻感诱因寻找与疏导阶段,为期10周,由临床医师完成。旨在找出患者病耻感产生的原因,并通过一系列心理疏导和心理教育措施改善患者的不合理情绪和对病情及自身的不良认知。具体措施:①通过与患者的沟通和交流,找出患者出现病耻感的原因,为干预治疗方案的制订提供参考。②由临床医师向患者讲解抑郁症的本质和病耻感的概念,纠正患者对抑郁症和自身病情的不良认知,帮助患者走出心理误区。③针对患者产生病耻感的原因,采用潜意识催眠、指导性的积极心理暗示等方法,诱导患者逐渐淡化不良观念,走出内心的羞耻感。④通过针对性心理辅导和布置认知性家庭作业的方法,逐渐加深和强化患者脑海中的正确认知观念。⑤鼓励患者主动与周围人群建立人际关系,从别人的认可和赞美中获取自信,丰富社交活动诱导患者逐渐淡化病耻感。⑥推荐作者阅读病耻感和抑郁症相关的书籍,让其明确病耻感的危害和存在的不必要性,构建合理认知。(2)病耻感持续淡化治疗,为期10周,由患者家属在医师指导下完成。因多数患者住院时间处于10周内,仅依靠复诊时间进行后续治疗远远不够,为保证病耻感干预治疗的效果,患者出院后仍需接受较长一段时间的干预治疗。具体措施:①本着淡化患者病耻感的原则,患者家属积极与其沟通,丰富其日常社交活动并适时对其适当的赞美和认可。②患者家属和亲朋在与其交流时,应经常表明自己不介意患者抑郁经历的态度,积极与其沟通,诱导患者逐渐融入正常的生活圈,尽量让患者消除孤独感和被孤立感。③对恢复状况较好的患者,家属应鼓励其参加日常工作或其曾经较为感兴趣的事情,让患者逐渐消失“异于常人”的心理感受。④家属鼓励患者多观看励志相关的电视节目或人物故事,保持患者房内整洁,为患者的康复创造一个身心愉悦的环境。⑤不在患者面前讨论对其情绪不利的事情,尽量保证患者的独立性和自由性,不刻意呵护或关心。⑥家属若发现患者情绪有明显异常,需及时送往医院就诊,避免病情恶化。整个干预治疗过程为期20周,具体操作细节依据患者病情的不同稍作调整。

1.3.2 临床疗效评价方法 ①研究组和对照组5、10、20周时的SAS、SDS、HAMD评分的改变情况。②第20周时两组患者的SCL-90量表评分的变化。③第5、10、20周时两组患者的Link系列病耻感量表中子量表:病耻感情感体验量表(Stigma-Related Feelings,SRF)和病耻感应对量表(Coping orientations,COR)的评分改变。④6个月后,通过电话随访或者复诊随访的方式对两组患者的康复情况进行评定分析。所有数据均经专业的心理测量师采集,可靠有效,满足研究需求。

1.4统计分析

数据使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不同时点计量资料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相对数表示,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平α=0.05,P

2结果

如表2所示,组内F检验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SAS、SDS、HAMD量表得分经治疗后均呈逐渐降低的趋势,且各治疗阶段的量表得分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由表3可见,两组患者的SCL-90量表得分在治疗20周后均有明显下降,但研究组的下降程度比对照组更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对两组病耻感量表得分变化相关的分析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在第5、10、20周时的病耻感量表得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为进一步分析病耻感的改变与抑郁症状改善的相关性,进行如表5的相关性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无论是研究组还是对照组,病耻感量表得分的该变量均与抑郁相关的量表得分该变量间有较大的正相关性(r>0.3)。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的相关系数数值较大,表明病耻感干预治疗能更显著地改善抑郁患者的抑郁症状。

治疗6个月后以电话或复诊的方式对患者进行回访。研究组共回访197例,对照组回访194例。研究组有复发倾向患者11例,对照组为25例。

3讨论

抑郁症作为临床较为常见的精神类疾病,是一种以情绪低落、兴趣减退为核心临床症状的情感障碍疾病[6]。由于抑郁症的临床发病原因较为复杂,且具有发病缓慢、症状隐匿等特点,临床治疗难度较大。临床研究证实,多数抑郁症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焦虑或躁狂症状,各种症状可相互促进彼此的恶化,彻底治愈的难度较大,终生患病率可达5.1%~16.2%[7]。在抑郁症的治疗方面,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物理治疗为主要的治疗方法。但由于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均存在一定的毒副作用[8],多数患者在接受治疗过程的同时也会承受一定的痛苦,治疗效果常难达到理想水平。

相对于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心理治疗具有安全、可控、无毒副作用的优点,已成为抑郁症治疗的必用手段。近年来大量的心理研究证实[9],几乎所有的抑郁症患者均存在一定的以羞耻感为主要表现的负性情绪体验,即病耻感。病耻感的概念最早诞生于1963年,并于2007年由Yang LH引入华人社会的精神疾病领域[10],逐渐引起了广大临床人士对病耻感的重视。病耻感作为一种错误认知所引起的情绪后果,不仅会致使抑郁症患者变得更加偏执、情绪化,而且会大大加速患者病情的恶化并阻碍其康复进程。关于病耻感产生的心理机制,在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利斯创建的情绪ABC理论[11]中可得到较为清晰的解答,即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结果是由于人本身对事物的不正确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错误信念而导致的。因此,纠正抑郁患者的错误认知和信念是对抑郁症患者实施心理治疗的关键所在。

基于病耻感对抑郁症患者康复的危害,淡化或消除病耻感对抑郁症患者的临床康复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病耻感作为一种不良认知所导致的负性情绪体验,符合情绪ABC理论的适用范畴。故本次研究以ABC理论的精髓为指导,对200例抑郁症患者进行针对性的病耻感干预治疗。研究结果显示,接受传统康复辅助治疗的对照组和病耻感干预治疗的研究组患者,随着治疗其抑郁症状和病耻感症状均有较为明显的改善,表明随着抑郁症状的改善,患者的病耻感也会随之减轻,两组相互促进。但是与对照组的结果相比,研究组患者的SDS、SAS、HAMD、SCL-90以及Link系列病耻感量表得分的改变则更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 李武,胡春凤,周玉萍,等. 抑郁症治疗前后认知应对策略的变化及其与抑郁关系的初步研究[J].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0,11:539-541.

[2] Byme P. Stigma of mental illness and ways of diminishingit[J]. Advance in Psychiatric Treatment,2010,6:65-72.

[3] 江开达. 抑郁症的诊断与治疗[J]. 医学与哲学,2010,2:445-447.

[4] 德芬, 姚芳传,胨彦芳,等.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M]. 第3版. 山东: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87-90.

[5] 吕素红,张宣,孙红侠. 精神疾病病人病耻感体验的质性研究[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3:615-616.

[6] 许秀峰. 抑郁症的多学科协同治疗. 中华精神科杂志,2013,46(2):338-340.

[7] 王阳,王纯,关承斌. 抑郁症患者自尊、 主观幸福感及其症状学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 5:441-443.

[8] 姚乾坤,杨红,任燕,等. 临床痊愈的抑郁症患者生命质量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0,21(13):613-615.

[9] 徐晖,李栓荣,李峥. 精神疾病患者歧视感知状况及应对方式的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杂志,2012,28:3281-3283.

[10] 刘玉莲,程艮,姚秀钰,等. 康复期情感障碍患者感知病耻感及其影响因素调查[J]. 中华护理杂志,2011,1:513-516.

[11] 陈玲玲,王秀华,任志斌,等. 心理干预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病耻感的影响[J]. 护理学报,2013,20(13):307-309.

(收稿日期:2014-01-09)

上一篇:损伤控制护理在救治重型骨盆骨折患者中的效果... 下一篇:多层螺旋CT与核磁共振成像联合诊断腕关节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