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救济使人压抑,那种沉重的欠债感啊

时间:2022-10-24 06:32:28

一名长期在贫困线上挣扎的孩子,终于考上了大学。正当热心人士伸出援助之手,为他筹集到入学费用时,他却将来之不易的录取通知书扔在一边,去超市打工挣钱。面对苦口婆心的劝说,这个靠社会救济长大的孩子执拗地说:“我就是死,也不愿意靠资助上大学。”

是什么原因,让这个孩子对救济生活如此反感?而那些发自善意的爱心,为什么会让他感到如此不堪?救济下成长,贫困少年不堪“捐助”之重

2007年11月7日下午,南京市鼓楼区一超市里,几位阿姨围着一名十八九岁的男青年你一言我一语地劝说:“天炎,好不容易考上大学,怎么能说不去就不去呢?”“你就听阿姨的话,去上学吧!”男青年几次想逃离,都被她们拽住。围观的人越聚越多,男青年尴尬不已,他大声辩解道:“我从小到大都吃救济,我受够了。我再也不要你们资助了!”说完,他抹去脸上的泪水倔强地冲出人群。

这名男青年叫赵天炎,他家是南京市的“低保户”。体弱多病的父母靠摆摊卖馄饨,加上“低保”补贴,供养赵天炎和他妹妹上学,日子过得非常艰难。可以说,从赵天炎记事的那一天起,靠吃救济的生活一直陪伴着他。

面对热心人的捐助,他也曾露出感激的笑容。但渐渐地,他发现吃救济、受捐助的生活让他越来越不快乐。

上小学时,每年开学,学校都会发动学生为他捐本子和笔。一天,上美术课,小天炎在本子上画画,因为画得不好,他随手撕了,同学见了,气愤地说:“这些本子都是我们给你的,你乱撕本子,我要告诉老师!”小天炎一听很害怕,主动跑到老师面前哭着认错。从那以后,小天炎对捐助有了一种莫名的恐惧,生怕自己犯错而受到老师、同学和好心人的责怪。

升初一那年,母亲四处筹集学费。一天,居委会的干部上门说:“恭喜你们啊!区领导和你家‘结对帮扶’了,今天下午就带书包和钱来看你们。”下午,一大群人果真来了赵家,电视台的记者也来了,区领导拉着赵天炎的手鼓励他好好学习,随行人员鼓励他说些感激的话,可赵天炎就是低头不吭声,父亲急了,对着他的屁股就是一脚。赵天炎这才好不容易从牙缝里挤出“谢谢”两个字。当天晚上,当父母要带他去邻居家看领导慰问他们的电视报道时,赵天炎嘟囔着说:“要去你们去。丢人!”这是他第一次用言语对捐助表示抗拒。

第二天,面对上了电视的赵天炎,同学们把他当成“明星”,围着他问这问那,有的人摸他的书包,有的人笑他在电视上连话都不会说,丑死了。最让赵天炎痛苦的是,语文老师竟然让他以“生活在温暖的社会大家庭”为题,写一篇作文,并且在全校朗读。如此一来,全校都知道了“救济生”赵天炎。热心的老师和同学们不管赵天炎是否需要,总是今天送笔,明天送一个文具盒,甚至有的同学担心赵天炎吃不饱,隔三岔五地带鸡蛋和面包给他。所有的关心和热情,都像针一样扎着赵天炎自尊的心,他觉得身边没有一个人瞧得起他,他永远是吃不饱、穿不暖的“救济户”。

就在这样不敢抬头高声说话,不敢犯任何错误的心态下,赵天炎考取了高中。

原以为上了高中,人们就淡忘了他“救济户”的身份。但他很快就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蔫了。原来,妈妈为了他的学费四处求助,最后是社区干部出面协调,学校才减免了他的部分学费。“救济户”的烙印又跟随他到了新学校。

开学几个月后,学校开运动会,赵天炎想有一双新运动鞋。妈妈没有犹豫,跑到郊区的批发市场,花30元购买了一双假冒的“耐克牌”运动鞋。第二天,赵天炎精神抖擞地穿着新鞋去了学校。

谁也没想到,这双鞋带给他的不是喜悦而是烦恼。有同学挖苦说:“哇!低保户家的孩子也穿起了名牌,世道真是变了。”“这是哪个好心人捐给你的啊?”同学的话让赵天炎心里异常难过,最后,赵天炎满含眼泪冲上讲台,大喝一声:“这是假的!你们不相信,我立即割腕自杀来证明。”此语一出,吓坏了全班同学。

放弃大学梦,再也不靠他人生活

赵天炎的家庭本有一次改变贫困、不用接受社会资助的机会,但这个机会与他们擦肩而过。2005年12月26日,赵天炎的父亲下岗15年了,还有七天就可以领退休金了。就在一家人眼看着不用再靠救济过日子的时候,父亲突发脑溢血离开了人世。

父亲临终前紧紧攥着赵天炎的手,断断续续地说:“天炎,以后你妈妈和妹妹都指望你了。你一定要考上大学啊!”赵天炎流着眼泪答应了父亲。

赵天炎一家不得不继续靠救济维持生计。2007年春节,内心孤单的赵天炎从亲戚家抱回一只小猫,给它起名“单单”。这以后,学习之余,赵天炎最开心的事就是将“单单”抱在怀中,轻抚着它的绒毛和它玩耍。一个星期天的傍晚,他想去菜市捡点儿鱼贩丢弃的小鱼给“单单”吃。可他还没有走到菜市场,邻居见他抱着一只小猫,就打趣地说:“哎哟,吃低保的也能养宠物啊!”赵天炎听了心里很不服气。回到家,他讲给妈妈听,妈妈叹了口气,说:“政府是有规定,低保家庭不能养宠物。你以后不要抱‘单单’出去,要是给社区知道了,我们的‘低保’补助就难保了。”赵天炎听了很难受。半个多小时后,赵天炎眼睛潮湿地对妈妈说:“我去把它放了。我这辈子再也不养小动物了。”

在学习上,赵天炎没有让妈妈失望。2007年9月,他收到了南京某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拿到入学通知书的当天,妈妈喜极而泣。晚上,她对赵天炎说:“我回一趟老家,帮你借点钱。”看着妈妈远去的背影,赵天炎很不是滋味,他问自己:“难道我这四年的大学费用还要靠社会救济吗?这太累了!”他想即刻摆脱救济,靠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

第二天,他就出去找工作。他咨询的第一家单位是超市,巧得很,他们正需要一名理货员,他当即被录用了。

由于他工作认真努力,一个星期后就转正了,每月工资800元。转正那天下班后,赵天炎独自一人在外面坐了很久,他决定放弃上大学的机会。当他把决定告诉妈妈时,妈妈愣住了,隔了好一会儿才说:“你的学费就快凑齐了,社区的阿姨们也帮你申请了补助。你怎么……”赵天炎决心已定,说:“妈妈,第一学年学费凑齐了,下个学年的学费又怎么办?我实在不想靠救济上完四年大学。何况,不是上了大学就能解决一切问题。现在工作难找,不也有名牌大学毕业生回家卖猪肉吗?”

战胜“无能感”,昂首走进大学校园

2007年11月初,一名社区干部到超市购物,发现了在那里打工的赵天炎,赵天炎弃学打工的事成了爆炸新闻,很快在社区里传开。

热心的社区阿姨们拉着赵天炎的妈妈一起去超市找赵天炎,劝他去上学。赵天炎急了:“你们在超市里这么闹,会把我的工作弄丢的!”

长年受社会救济和好心人资助,赵天炎的妈妈对社会一直有着感恩的心,儿子的举动让她觉得愧对大家。可怎么才能让儿子回心转意呢?2007年11月10日,赵天炎的妈妈带着困惑找到了南京市都市心理咨询中心。

在妈妈的极力劝说及心理咨询师的热情邀请下,赵天炎答应请半天假和大家好好聊聊。当着社区干部的面,心理咨询师围绕“资助下产生的‘无能感”’,对赵天炎进行真情劝说。

心理咨询师解释说:“长期在社会的资助下生活,尤其是面对一些不理解和歧视,甚至是善意的玩笑,都会让孩子觉得十分压抑,产生‘无能感’。这是很多贫穷人的通病。这并没有错,因为人都有自尊。当这个心理包袱过于沉重时,早一点放弃并不是一件坏事。”心理咨询师的话让赵天炎豁然开朗,他感觉遇到了一个懂他的人。他向心理咨询师敞开心扉:“从小到大,我成了‘吃救济、靠资助’的代名词,我活得很累,总觉得比同学、朋友矮三分。我发愤学习考大学就是想证明自己的实力。可真的考上大学了,我也慌,毕竟大学四年要一大笔费用。钱从哪来?难道我还要让别人资助我四年吗?那样,我一生都会让人瞧不起!”

赵天炎认为:“我现在花自己挣的钱,就没有以前那么大压力了。不然,我就觉得我永远在欠债,永远还不完。”心理咨询师笑言:“每个人在自己的一生中都要欠债,而且很多是感情债。这没有什么,因为人是相互温暖的动物。”

心理咨询师转而对赵天炎的妈妈和社区的干部说:“你们都是好人,妈妈是带着一颗感恩的心永远感激社会,社区干部也是出于关爱为他着想,可你们没能站在一个孩子的角度去想。你们要是把他心里遭受的歧视和自卑像电影一样在头脑里过一遍,你们就会理解孩子的痛苦,所以你们不能一味地推着他走,而是要多开导他,帮他卸掉心里巨大的‘感情债’,让他以阳光的心态面对生活。”

在心理咨询师的指引下,社区干部和赵天炎的妈妈找到超市的负责人,请他一起策划一个让赵天炎卸掉“感情债”和自卑感的真情活动。

几天之后,接受了“真情劝说任务”的超市组长对赵天炎说:“我们要为一个贫困县的希望小学捐款献爱心,员工自愿参与。”赵天炎毫不犹豫地说:“好啊!我参加。”组长接着说:“我去过那里,那些孩子每时每刻都渴望得到好心人的资助,他们的目标就是上大学,因为这样才可以改变他们的命运。”赵天炎挠了挠头问道:“是吗?那我捐100元。”组长夸奖他:“你真有爱心!”当天晚上,赵天炎兴奋地对妈妈说:“我一直依靠别人的捐助,今天我也能帮助其他人了,心情很舒畅。”妈妈立即说:“你要是上了大学,毕业后挣了大钱,你就可以更好地回报社会,那时你会觉得你非常伟大。”听了妈妈的话,赵天炎若有所思。

第二天上班时,赵天炎向超市的组长说了自己的困惑,组长笑着说:“你怎么这么傻啊?你完全可以一边打工,一边读书,我们超市会支持你的。”

那天回到家,赵天炎对妈妈说:“如果学校还能接收我,我就去上学!”

2007年11月25日,经过社区干部协调,赵天炎顺利进入大学校园。面对妈妈的笑脸,他说:“我要边学习,边打工,今后回报社会。”

上一篇:五谷杂粮的最佳吃法等 下一篇:一位地震局工作队员的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