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了!儿子打爸爸

时间:2022-10-24 05:29:50

爸爸的问题:

儿子5岁多了,最近半年,我发觉他跟小时候有了一个很明显的区别:小时候,不给他东西的时候他就哭(估计也做不了别的);可现在,他想要什么我再不给的话,他就总要打我,有时还找根棍子打我,这不是反了吗?我该不该狠狠地“教育”他一顿呢?

小宝宝动手打人,挨打的人笑着接招,从心里觉得很好玩;孩子大了,会操棍子打人了,感觉就不对了。看来,这位爸爸也有些承受不住了。我们有理由相信,经常挨打对爸爸的情绪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由此引发了对孩子的个性发展和健康成长方面的担心。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孩子的成长轨迹:

人的一生要经历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青少年期、中年期和老年期6大阶段。不同的阶段,个体的心理发展和变化是不同的,特别是幼儿期和童年期的心理发展,对人一生的影响是巨大的。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将孩子在1岁半到3岁的幼儿期,归属于“获取自主感的阶段”。这个阶段,孩子努力克服羞耻感和疑惑感,并逐步实现意志力的养成。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往往通过行为来学习坚持和自主,所以,当他希望把握那些让他感兴趣的东西时,出于强烈的控制和自主意识,一旦无法获得,就会表现出强烈的需求欲望,同时伴随着焦躁的情绪和行为,比如:你不给他玩具,他就会大哭。

孩子渐渐长大了,他可能会从周围人身上习得“打”――一种非良性的行为。尽管对于家长而言,最初可能只是出于好玩,比如:很多妈妈会拉着孩子的手做出打人的姿态,嘴巴里不断地说,“爸爸坏!他不给你,打他!打他!”类似的事情发生次数多了,就可能形成行为定式。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积极模仿的对象,当孩子被这种持续的非良性的行为引导,便会本能地做出“打人”的动作,以表达自己内心的要求。事实上,孩子主观上并非真的要“打”爸爸,“打”只是他的一种本能的反应。

我们再来看看3岁左右的孩子,他们的学习能力和模仿能力超强,特别喜欢“实物操作”类的活动,而棍子则是孩子最为喜欢的东西之一,所以,儿子拿棍子“打”爸爸,也是正常的和能够被理解的行为,但“打人”的确是不良的行为习惯。另一方面,3岁也是最适合养成良好习惯的阶段,俗话说“3岁看老”正是这个意思(很多成年人的行为、性格缺陷都和3岁左右的教养有关)。

这个阶段对孩子实在是太重要了,建议如下:

1 相信时间可以改变一切。

孩子的行为是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加以控制的,爸爸妈妈需要以身作则,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表达方式。反省一下自身,如果家长平时有“争吵”、“打骂”等行为,不管是否当着孩子的面发生过,都请及时加以改正。

2 在引导孩子并满足其需求时,要用良性的行为加以引导。

比如:反复告诉他,“如果想要玩具,必须要停下手里所有的事情,看着爸爸,问‘能把小汽车给我吗?’如果连这也不能做到,那就肯定不能得到想要的玩具哦!”――这就是良好习惯的正强化学习。

3 如果孩子已经形成“打人”的习惯,必须马上纠正他。

不能“以打还打”、“以暴制暴”,因为这么做只会更加强化他通过“打”来达到目标的行为。最好的方法是“不理会”,冷处理或不加理睬,并且坚持不满足他的要求。请相信,爸妈的坚持足以弱化孩子的“打人”行为,当然,这非常考验家长的耐性哦!

上海市注册咨询师,心理咨询师 魏雪飞

上海市行为科学学会理事

行为心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作者简介

魏雪飞,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东方讲坛客座讲师,擅长将心理学及心理咨询实践与生活和工作相结合,是多家育儿媒体的特约撰稿人。

上一篇:“百日咳”为啥咳百日 下一篇:面对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