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出版物版权保护述微

时间:2022-10-24 05:23:56

电子出版物版权保护述微

摘 要:本文通过对电子出版物版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如何完善法律、法规,解决市场、技术保障和管理机制等问题,以图在信息网络的世界中加强对电子出版物的版权保护。

关键词:电子出版物;版权保护;数据库;网络出版;虚拟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TP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8-0007-02

电子出版是出版产业中一个新兴的领域,对整个出版产业正在产生深远影响。而与此同时,由于技术、法制、市场等多方面的因素,导致了信息失控、信息泛滥等问题。如何加强对电子出版物的版权保护也就成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的。

一、电子出版物的版权保护问题

依据提供服务形式的不同,电子出版物可以分为单机型电子出版物和网络出版物两种。

(一)单机型电子出版物的版权保护

单机型电子出版领域的复制盗版由来已久,已不仅仅是个别商家的盈利行为,而是一条具备了完整的生产、发行、销售环节的地下产业链。下面重点以计算机软件和数据库为例,来具体窥知其版权保护现状。

1.计算机软件的版权保护问题

计算机软件是知识密集型产品,开发时难度大、投资高,但开发出来后很容易被复制,且复制成本很低。由于软件版权保护的法律法规建设明显滞后,这就造成了对计算机软件的非法复制品的大量发行上的无能为力。软件的技术性决定了它不同于传统出版物。体现其工具性的思想、概念、原理、技术、技巧、方法、算法等软件的技术内容无法用著作权法来保护,因为版权法规定只保护作品的表达,不保护程序的技术内容本身,而这一部分对于一个程序来说又是非常重要的。另外,《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规定了合理使用的条款,“为个人使用而复制少量享有版权的作品”属于合理使用范畴[1]。但是对于类似微软公司的Windows XP那种系统软件来说,仅仅复制一张便可带来十分可观的经济效益,对此版权法又没有明确的处理方法。

2.数据库的版权保护问题

(1)信息收藏中涉及的复制权

要建立数据库,就必须将作品转换成电子数字资源。学术界对作品数字化的法律性质认识存在着“演绎论”和“复制论”两种不同观点。“演绎论”认为:数字化作品和数字化之前的作品的关系是单纯的演绎关系,作品的数字化可以不必得到原作品所有人的同意。“复制论”则认为:数字化是将传统作品转换成计算机可识别的语言,作品数字化的实质是一种复制行为,因此对作品的数字化应该征得原作品所有人的同意。“复制论”的观点已得到了美国、日本、欧盟等大多数国家立法的支持[2]。我国法律倾向于支持“复制论”的观点,主要体现在国家版权局于1999年12月颁布的《关于制作数字化制品的著作权规定》。

(2)作品汇编的版权问题

修正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十四条规定,汇编若干作品,对其内容的选择或者编排体现独创性的作品,为汇编作品,其著作权由汇编人享有,但行使著作权时,不得侵犯原作品的著作权。从知识产权的度来看,数据库应被近似地视为一种汇编品[3]。所以,数据库的版权问题应从两个方面来分析,第一是数据库中素材的版权问题,第二是数据库完成后的版权问题。

a.素材的版权问题。一般情况下,创作汇编作品应符合以下三个条件:首先,必须事先取得原作者的许可;其次,必须注明原作者的姓名、作品名称以及有关的出版事项;第三,汇编作品出版后,应支付原作者报酬[4]。属于汇编作品的电子出版物,其素材来源主要有如下几类:一是已不在著作权保护期内的作品;二是受著作权保护的作品;三是强制许可使用的作品。针对不同来源,素材的版权问题是不同的:对于已不在版权保护期内的素材和强制许可使用的素材,汇编时就可直接使用,不牵涉版权问题;对于受著作权保护的素材,则必须征得版权人的同意,并相应支付一定报酬才能使用,同时,在使用的过程中不得侵犯原版权。

b.汇编作品的版权问题。根据《著作权法》规定,汇编作品是享有版权的,但是对这种权利也有一定的限制。TRIPS协定第10条第2款明确规定,“(对汇编的版权保护)不延及数据或材料本身的保护,不得损害数据或材料本身已有的版权。”汇编作品权利人只对经编排产生的新作品享有权利,而对于其中的素材,其权利仍归原权利人享有。

(二)网络出版物的版权保护

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不断提高,尤其是Internet的发展和成熟,真正推动了计算机软硬件资源和数据的共享。在此基础上,网络出版应运而生并得以迅速发展和壮大。但是由于互联网发展速度太快,而相关法律立法相对滞后,尽管可以通过加密、防火墙、入网控制、访问控制等安全技术手段来抵御盗版侵权的不法行为,但网络非法复制、传播的现象依然猖獗,值得人们警惕。

1.网络出版常见的侵权行为

网络平台具有开放性、民主性的特征,但是由于缺乏一定的道德约束和相应的管理机制,也有很多弊端。很多网上的作品,在没有经过版权所有人同意的条件下,就已经在网络上四处流传;还有的人甚至利用共享的资源盈利,他们先是在网上非法下载他人作品,然后再做成出版物牟取暴利;在当下这种“人人开博”的环境下,许多人的博客主页上都随意刊登他人的作品,又或者是随意链接到他人的音乐作品。更有甚者,利用网络散布一些非法的言论、书刊和图片。总结起来,当前网络作品的侵权行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网上非法上传、下载侵权。上传引起的侵权有两种形式,一是将传统出版作品数字化后上传到网上,二是将本身就是数字化形式的作品直接上传到网络。第一种侵权形式最引人注目的案例就是1999年发生的六作家状告“北京在线”侵权案。1999年6月15日,六位知名作家向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提讼,控告世纪互联通讯技术公司的“北京在线”网站,未经许可将他们享有完全著作权的小说作品转换成电子书的形式,在国际网络上进行传播。最终,这起侵权案以被告世纪互联通讯技术公司败诉结束。1999年,北京瑞得公司状告四川宜宾东方信息公司的主页在整体版式、色彩、图案、栏目设置、栏目标题、方案、下拉菜单的运用等方面都几乎是照搬原告的主页,侵犯其主页著作权。最终,瑞得公司胜诉[5]。

非法下载是指利用不法的手段强行将网络上的私人资料或资源下载或分发。2005年,轰动一时的上海步升音乐文化百度一案,就是国内搜索引擎音乐侵权的第一案。最终,百度败诉,赔偿给步升公司6.8万元。

(2)不法超链接侵权。超链接是一种非常实用的网络信息技术,是指使用文本标记语言指示电脑或专门软件,在两个不同文档或同一文档的不同部分建立联系,使访问者可以通过一个网址能够访问到不同网址的文件,或通过一个特定栏目访问同一站点上的其它栏目。该种方式的侵权主要是指网络服务商构成的侵权,其侵权行为就是为通过运用网络技术达到不劳而获的目的。

(3)网络游戏侵权。在我国,网络游戏产业发展迅速,已经形成了以游戏开发、运营为主体,计算机、软件、互联网、移动通信、网吧、游戏机以及电影、出版、展览等多行业共同发展的庞大体系。由于其利润丰厚,介入这块领地的人也越来越多,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侵权现象,其中最突出的就是由于网络游戏中内容、人物造型的重复和“私服”的出现。现在,国内市面上的网络游戏都存在着严重的内容重复、角色雷同的问题,而“私服”、“外挂”的出现,也给许多大型游戏的开发者造成了难以估计的损失。

2.网络版权侵权现象生成原因浅析

(1)大量的网络侵犯版权现象,根本原因是因为数字技术的进步所引起的复制、发行、控制和出版作品模式的改变。首先,数字化使得作品的复制成本大大的降低。与此同时,数字复制件在质量上却完美无缺,因此每一个复制件都能够成为进一步复制的种子。结果,前数字时代能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侵权复制的自然屏障就不复存在。如今,每一个计算机用户都可以轻松自如地复制各种作品,而仅仅在并不久远的过去,要进行这种复制都需要相当大的投资,且传统的复制行为也很容易受到查处,因为传统复制作品需要有形的设备和庞大的材料,其复制行为的隐蔽性不高。

其次,互联网的形成极大地降低了发行成本。由于传输速度己超过每秒数十亿字符,如果不是更高的话,网络可以以很低的成本并几乎是实时地将包括作品在内的信息产品传送到世界每一个角落。这样,不管是版权人向社会公众发行作品还是盗版者非法印制和发行作品,都变得十分便捷且成本极低。

最后,万维网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出版经济学,使得每一个上网者都可以成为面向全球的出版者。网上出现的海量的各种文件、论文和作品也表明世界上成千上万的人在利用万维网这一廉价的出版设施。由于网络环境并不对上网者身份加以限制,因此每个人都可以利用网络这一平台来传送、传播各类信息。

(2)另外相关法制立法的迟滞也是网络侵权盗版行为屡禁难止的一个客观因素。

二、电子出版物版权保护的对策分析

(一)加强技术防护

电子出版物的健康发展依赖于现代信息技术取得的成果,在电子出版中应重视和加强版权保护技术的研究开发,构筑保护版权的技术平台。邱均平等在文献中提到,保护电子出版物版权的主要技术有:访问控制、内容加密保护、数字水印、防拷贝技术、流媒体技术与DRM(DigitaRightsManagement数字版权管理)技术等[6]。此外,还有信息确认技术与智能化技术等[7]。针对本文提到的几种电子出版物版权方面的问题,可有选择地使用。

(二)完善相关立法,加大司法保护力度

我国现行的版权法律主要是《著作权法》,对《著作权法》的修改势在必行。比如对于“临时复制”行为的定义,应该更详细些,将“合理利用”的范畴稍加修改,明确其法律外延等。另外,我国2002年出台的《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与2006年出台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等,也应该与时俱进逐步健全。

(三)强化行政监管

在修订现行著作权法的基础上,国务院应明确规定国家知识产权局、新闻出版署、信息产部、工商行政管理等相关部门在电子出版物版权保护方面的职责,进一步完善电子出版物版权护的行政法规体系,多部门统一协调,进一步规范电子出版物经营行为。

(四)促进行业自律

要完成电子出版环境的净化,行业自律是关键因素。只有整合行业力量,施行有效的行业自治,才能比较好地发挥各个出版主体的力量。倡导行业自律,基础在于创造一个尊重知识产权的氛围。只有这样的氛围,才能促进电子出版版权立法,才能搭建电子出版版权信息和交流平台,为公约成员和权利人提供网络版权方面的服务,才能配合政府相关部门的执法工作,遏制侵权行为。

(五)加强信息市场管理

信息市场的主体是依法参与信息传播与交流的组织或个人,客体是信息商品。在对信息市场的管理中,必须通过法律对其行为进行约束、限制,对各种侵权行为严格处罚,保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和电子出版物市场的正常运作。尤其对于目前异常猖獗的盗版软件市场,国家一方面要加大打击力度,另一方面也要控制正版软件的市场价格,以平衡消费者购买能力与购买心理之间的矛盾。在网络交流中,必须建立网络协议、网络合同,规定网络服务商的行为规范和法律责任,以求协调著作权人、用户、服务者之间的关系。

(六)建立健全集体管理机构

在制作数据库的过程中,开发者往往需要使用很多他人受版权保护的作品,开发者必须取得这些作品著作权人的许可,并向其支付一定报酬。但要与所有的作者一一取得联系是不可能的。笔者认为,解决上述问题的最好途径是建立集体管理机构,即由一个机构来统一管理所有作品,充当在版权人与用户之间起沟通作用的第三者,这样既方便了用户,也维护了著作权人的权利,更减少了不必要的版权纠纷。お

参考文献:

[1]沈仁干,钟颖科.著作权法概论[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

[2]郑胜利.软件法律保护制度评析[J].中外法学, 1995, (5): 37-40.

[3]李军.计算机时代的相关版权制度探究[J].现代法学, 1999, (1): 72-75.

[4]郭禾.信息高速公路对著作权制度的影响[J].法学家, 1997, (2): 59-63.

[5]应明.数字技术对版权制度的影响与我国《著作权法》的修订[J].著作权,1999(2):33-36.

[6]邱均平,朱少强.数字图书馆版权保护技术及其规避行为的法律对策[J].情报科学,2006,24(1):1-7.

[7]秦珂.数字化权管理方法探析[J].电子出版,2003(4):22-25.

上一篇:基于自组织理论视角下的网络虚拟社区系统研究 下一篇:浅析万氏兄弟的民族化探索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