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舞蹈“成人化”教育的未来走向

时间:2022-10-24 04:30:28

幼儿舞蹈“成人化”教育的未来走向

摘 要:越来越多的幼儿进入舞蹈教室,且年龄呈低态势发展。走访调查显示,幼儿进入舞蹈教育更多的是自身“被动”与家长“主动”的结果。其中缘由是复杂的:对舞蹈不合理的认知、急于求成的心态,加之教育与培训机构对经济利益的盲目追求等。令人担忧的是幼儿舞蹈教育的过早“成人化”训练的出现,即对幼儿的超强负荷的基本功训练,而这严重违反了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过早“成人化”教育的弊端对幼儿构成有形或无形的伤害。大众必须在对幼儿舞蹈教育的根本出发点有所明晰,以及对幼儿心理发展规律的把握后,方能对当前幼儿舞蹈教育过早“成人化”的弊端有所实质性的规避。

关键词:幼儿舞蹈;成人化;基本功;弊端

引 言

经济的飞速发展,推动着人们精神层面上的提升。受“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思想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家长将自己年幼的孩子送入各种艺术培训班,以期子女能得到智育与美育的全面发展,其中以学习“舞蹈”者居多。通过对家长的问卷调查及访谈显示(以深圳市为例),家长们送孩子进行舞蹈训练的原因主要有:第一、认为练习舞蹈既能锻炼身体,又能学习一门技艺;第二、练习能塑造孩子良好的气质;第三、认为孩子性格外向,相对于其他艺术形式,更适合学习舞蹈;第四、尊重孩子自己的意愿,即孩子自己喜欢舞蹈。由此不难发现,家长们让孩子学习舞蹈的目的还是较为“功利”的,并不纯粹,普遍对“舞蹈”有着“想当然”的态度;而孩子则更多的是被动地进入舞蹈室,没有以自身兴趣与热情为前提。

与此同时,据调查显示,我国各大、中城市的文化馆、青少年宫以及各舞蹈教育培训机构中,其舞蹈任课教师大多数是艺术院校的在读生或者是科班出身毕业生,以在读生兼职较多,针对幼儿教育的专业教师相对较少;即便是专业教师,虽有较强的技能素养,但面对幼儿舞蹈教学,大多数也只是程序式地教授动作,普遍忽略幼儿的年龄与心理特征等发展心理学规律。幼师毕业的教师虽能把握孩子的心理规律,却未受过系统化、正规化、专业化的舞蹈训练,亦不能达到良好的舞蹈教学效果。在实际的幼儿舞蹈教学过程中,由于家长认识偏差、教师素养、以及市场竞争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幼儿舞蹈教育普遍呈现出过早“成人化”的倾向。这一倾向是有悖于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加之学术界少有将此问题进行系统化的研究与论述,故有必要进行辨析与预见。

一、舞蹈“成人化”训练

舞蹈“成人化”训练即舞蹈基本功的专业化训练,是指舞蹈学员在肢体进行训练时展开的一系列素质、形体、技术技巧及基本舞姿的专业训练。它对加强舞蹈气质和增强舞蹈表现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舞蹈动作技能和舞蹈感受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其主要是针对学习舞蹈专业的学员,具有相当程度的专业难度。对于初学者来说,由于各人与舞蹈的接触深浅不一,对舞蹈的理解与接受能力不同,身体条件更是存在着质的差异。因此舞蹈基本功专业化训练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素质专业化训练

所谓素质专业化训练,主要是对舞蹈初学者进行肢体上的软、开度专门训练,针对学生肩、胸、腰、胯、腿等部的软开训练而训练,此过程极其艰苦,由于各学员的自身条件不一,故素质训练的方法和程度也需因人而异。对于舞蹈学者来说,素质训练就是平衡自身条件的优劣,扬长避短,从而整体上提高自身素质,并达到缩小学生间的专业水平差距的目的。因此舞蹈素质训练是学习舞蹈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项训练科目。

(二)形体专业化训练

舞蹈形体训练分为扶把和离把训练,主要是对学生肢体全方位的塑造,是对学生体形美、灵活性、稳定性及协调性进行塑造的专门项目。在扶把训练过程中,学生可以借助把杆来进行重心训练、力量控制及舞姿训练,扶把训练是为离把训练打基础。而离把训练是为之后的舞台表演做铺垫,因此扶把和离把训练是同等重要的,在离把训练中,以扶把练习为前提,将扶把练习的动作移至中间,其训练难度加大,同时也无形中加强了对舞姿的训练。

(三)技巧专业化训练

舞蹈中通常所说的技巧训练,即:跳、转、翻。由于技巧属于高难度技术动作,因此学员需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在舞蹈作品中,技巧能为作品增添更多的表演性,使作品的“技术含量”更加精湛,由此可知,技术技巧的专业训练需经过高强度的素质训练才能掌握。各学员的身体素质参差不一,在技巧的专业训练上还应注重“因材施教”,训练中,技巧力求达到稳、准、动作流畅的标准,因此在单一的训练中要以反复训练为主,其过程极其辛苦,非儿童能承受。

(四)舞姿专业化训练

舞蹈姿态训练即为舞者身体的基本姿态,在舞蹈训练中,舞姿讲究的是精气神,讲究手、眼、身、法的配合与协调,注重身体眼睛、头、手、脚及躯干等部位的相互配合及相互协调。在舞蹈作品中,评断舞蹈的好坏不是腿搬得有多高,技巧打得多好,而是讲究身体各部位的协调及其优美感,即舞姿。基本舞姿包含身体的位置,头手脚的基本姿态,配合身体柔韧性及舞蹈技巧组合成的富有可雕塑性、富有美感的舞蹈动作,由于舞姿专业训练需要肢体各部位的协调配合,要有清晰的思维和灵活的肢体才能做到。因此,舞姿的训练也是一项高难度的训练项目。

二、幼儿舞蹈教育过早“成人化”成因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艺术事业的日峥发展,幼儿舞蹈教育方面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关注。在实际的幼儿舞蹈教学过程中,由于家长对舞蹈的认识偏差、教师素养的参差不齐、以及市场不良竞争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幼儿舞蹈教育普遍呈现出过早“成人化”的倾向。

(一)对幼儿学习舞蹈的认知偏差

处于2—6岁的儿童被统称为幼儿,这一阶段的儿童大多是在幼儿园度过。此阶段正是幼儿接触外界、了解知识、认识自我与世界的开始。舞蹈不仅能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兴趣,也可增强其身体素质,更重要的是提高幼儿的认知、思维、智力的发展,使其变得更加灵活聪明。这符合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发生认识论”中的观点,皮亚杰认为儿童发展的实质是动作,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开启了儿童的发展;皮亚杰的理论起点与核心思想皆是“活动”,活动促进了儿童认知图式的改变,使得语言、思维、想像等心理过程得到相应的发展。与此同时,当代各大发展心理学流派普遍认为“艺术”活动是活动与游戏的高级形式,其具有更加深刻的发展意义。

但大多数家长们确并不具备有上述思想,大多数家长送子女进入舞蹈训练班的目的无外乎两点:第一、使孩子的潜能得到更好的开发;第二、希望子女学习一门技艺,为将来升学、就业、生活增加筹码等。从某种意义上说,幼儿学习舞蹈成为家长们提高子女“质量”的方式与途径。家长们对“质量”的重视与追求,无形中把幼儿推向了舞蹈“专业化”训练道路。在实际教学中经常碰到这种情况:家长急于求成,根本不懂“学习舞蹈要循序渐进”的规律,经常抱怨“孩子学了这么长时间,为什么横竖叉还没下去,还不能下腰或者完成其他舞蹈技巧之类”等问题,从而对教师的教学提出质疑。面对这种情况,部分教师为应付家长,留住更多学员,也开始不顾孩子的实际情况,盲目施行高强度的专业化训练,从一定程度上对孩子形成身心伤害,缩短孩子的艺术创造力与生命力;严重者甚至造成无法弥补的过失。

(二)不合理的商业化竞争

培养幼儿艺术鉴赏与体验能力成为学前教育的一大目标。这种培养目标在社会上衍生出严重的“跟风赶潮”趋势,因而幼儿舞蹈教育事业逐渐转型为偏经济产业。介于此,各舞蹈教育机构开始违背幼儿舞蹈教育的原始出发点,逐渐转向为对经济利益大量追求。“为留住学员,先留住家长”,“学员越多,收益越好”,“有教无类,交钱即可”秉承这些宗旨,大多数教育机构将这一教育事业项目逐渐演变为纯商业行为,一方面进行大量的广告宣传,夸大幼儿舞蹈教学之功效与必要性,极力劝说家长们送孩子进入培训班;另一方面,以牺牲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为前提向家长们的“不合理”要求做出承诺:即追求短期效果,在技术上速成。同时,出于商业竞争手段与营销策略,教育机构间也进行着的激烈的角逐,这种竞争无外乎是机构的学生软度有多好,技术技巧有多么好,学员人数有多少等。诸如此,幼儿舞蹈“成人化”教学顺理成章地出现,且呈现大范围内的流行趋势。

三、幼儿舞蹈基本功“成人化”的弊端

(一)生理上的弊端

幼儿身体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尚未成熟,处于人生的第一个生理成长高峰期,此时期不合理的运动势必会妨碍其身体发育。高强度的舞蹈基本功专业化训练对成年舞者都是一种挑战,更何况对于骨骼、器官都还未成形的幼儿。【1】人类肢体解剖学研究表明:幼儿的骨骼处于生长发育时期,骨组织水分和有机物较多,无机盐较少,二者比例约为1:1。因此,幼儿的骨弹性、韧性较好,不易骨折,但坚固性差,承受压力和张力的能力不如成人,在过大外力较长的时间作用下,骨容易发生弯曲或变形。而舞蹈基本功专业化训练在柔韧性与力量承受能力上都具有较高的强迫性,且专业化训练是依照成人的标准设定,如此高的身体负荷,会对幼儿的各生理器官的正常发育构成伤害;同时幼儿也无法承受这种训练所带来的痛苦。故,在舞蹈基本功训练教学中必须要首先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身体姿态问题。多注意幼儿的体型举止,如立、站、蹲、跳、行等动作体态,防止幼儿体形变异。有部分幼儿在学习舞蹈过程中,由于教师的大意,在完成动作的过程中没有按要求进行形体训练,导致幼儿驼背严重等问题。

其次,骨架变形问题。基本功专业化训练中,不应对幼儿提早进行力量性项目训练。因为幼儿骨化过程旺盛,骺软骨发育较为活跃,若能较好控制训练项目,适当的力量负荷是有利于骨骼的发育生长,但过量的力量负荷以及剧烈震动下,幼儿的身体便有可能产生骨化,直接影响到身高增长,同时也会造成骨骼分离等损伤。

再次,训练安全问题。舞蹈技术技巧是舞蹈训练中难度最大、且最耗精力的项目。简言之,舞蹈技术技巧训练对舞者的要求较高,除了对自身有较好的控制以外,还需要对外界有着敏锐的洞察能力与反应能力,以及情绪情感的表达能力。舞蹈技术技巧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各种意外,这需要舞者具备有一定的应变能力,能及时地将自己所遇到的危险与困难向老师或同伴表达出来,进而给予化解,以免造成身体伤害。显然,幼儿对由于脑、神经以及各器官的发育限制,对自身的控制能力都较差,由于受语言发展迟缓的限制,无法很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诉求与体验,更不具备有较好的处理危机的能力。

(二)心理上的弊端

1不良情绪的产生

1.1痛苦的初级情绪

“童心”、“童趣”、“童真”,我们通常会用这些词语来形容儿童,儿童的世界是快乐的、无忧无虑的,这源自于儿童生活的简单与纯洁。儿童的身心发展迅速、天真活泼、并且好动、好奇、模仿性强。儿童的生活是极富动感的,举手投足间,皆是天然的、直观的、可感知的“舞蹈”, 正如托尔斯泰所言“儿童天生就是艺术家”。

但从专业角度来讲,舞蹈毕竟是一个呕心沥血、锐意进取、持之以恒、追求完美的过程。舞蹈是一门充满“苦”的艺术,要学“舞”,得吃“苦”,这种“苦”既表现在身体上的长期拉伸、跌扭,也表现在心理上“坚持”与“放弃”的矛盾冲突中。适度专业化的训练,的确可以历练幼儿们的刚毅品质,但过份的专业化训练必定会势得其反。由于幼儿身心还处于极不成熟的迅速发展阶段,专业化训练必定不符合舞蹈艺术本身、以及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首先就会体现在儿童无法承受下腰、劈叉、拉伸等基训所带来的生理痛苦。“趋利避害”是人类的本能,人对痛苦的体验最为深刻、持久,对于幼儿来说更是如此。过早地让幼儿体验到舞蹈是“痛苦的”,而不是“快乐的”,必将会给幼儿的心灵带来阴影,从而影响其对舞蹈的认知与喜好。

1.2痛苦到厌恶的次级情感的转变

著名生理心理学家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实验至今影响深远,实验原理很简单,巴甫洛夫发现在给狗喂食时,狗会分泌大量唾液,在实验中,巴甫洛夫在每次喂狗食物前,都给呈现一段摇铃声;多次重复后,巴甫活夫发现即便不再出现食物,只出现铃声,狗也会分泌出大量唾液。更为有趣的是,在后来的研究中,不论是铃声还是口哨声,只要与食物一同呈现,经过多次重复后,所呈现的声音均能使狗分泌唾液。联想到幼儿舞蹈专业化训练,长期高强度基训带来的痛苦体验会使幼儿将“舞蹈”与“痛苦”形成链接,一想到“舞蹈”就痛苦,一有“痛苦”体验就能联想到“舞蹈”,好像去学“舞蹈”就是去地狱、提起“舞蹈”就有“生不如死”的感觉。行为心理学有华生最负胜名的“小阿尔波特”实验,更能说明幼儿舞蹈过份专业化训练所带给幼儿的不良影响。小阿尔波特本来很喜欢毛茸茸的东西,因为触摸起来特别舒服、特别温暖,但是华生在实验中只要见到小阿尔波特摸小白鼠(玩具),就给他呈现一个巨大的、刺耳的、可怕的声响,重复多次后,小阿尔波特就不敢去碰小白鼠,再多呈现几闪声响后,小阿尔波特就完全不敢碰有毛的东西,包括头发、娃娃等等。与此相仿,幼儿一旦对舞蹈产生痛苦的初级情绪体验后,如若不刻意改善,这种“痛苦”的情绪体验势必泛化到幼儿生活的其他方面。

2、导致幼儿对舞蹈认识的偏差

首先,对舞蹈本身的认识。心理学关于情绪的研究也已表明,人类的最初级情绪是天生的,比如快乐、高兴等;而次级情绪却是长期习得的,其由初级情绪演化而来,如厌恶、恶心等。在现实生活中,舞蹈对于大多数幼儿起初对舞蹈都是相当喜爱的,因为动感的音乐节奏与无拘束的肢体表演,就比如有些小孩子听到动感的音乐就开始随着音乐的节奏手舞脚蹈,这与其身心发展中的好动、好奇、兴奋等特点相符,由于“舞蹈”能满足其身心发展需求,能为其带来成长的喜悦感与满足感,故幼儿充满希冀与期望。【2】但被动的基本功“专业化”训练所形成的客观现实,如要整齐划一地做动作、要不厌其烦的演练,更需要经过艰苦的力量或者高难度的技巧训练等,与幼儿想象中的“舞蹈”不一致,儿童会出现对舞蹈的认知偏差,从而对舞蹈的情感也发生扭曲,既想学,又怕学,既爱又厌,原本心智不成熟的幼儿,无疑背上了思想上的“负担”与“压力”,这不利于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与成长。

其次,使幼儿过度自信或自负。自我评价是自我认知中的情感成份。其形成并非与生俱来,积极自我评价的形成源自于从小的培养与习得。自我评价能力在学前期就已产生,儿童把自己当作认识主体从客体中区分开来,通过别人对自己评价和对别人言行评价的过程中,逐渐学会自我评价。正如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一样,每个幼儿都存在个体差异性,由于身体结构不同,对孩子的训练方法、效果和程度也就不同,她们接受的能力也有限,这势必会出现幼儿间学习效果的差异。有的孩子天资好、悟性强,故能很好地掌握动作要领,并能将舞蹈动作优美展现能够很好地完成老师所授内容;但有的幼儿天资略差,悟性欠佳,甚至是在简单模仿上都存在一定的困难;对于这样的情况,如果授课老师不加以留意与区分,只是一个标杆,一把尺度,那么势必会影响幼儿的对自我评价,进一步影响幼儿的自尊心。

学习较好的儿童可能会出现自信,甚至是过度自信或自负的情况,认为自己就是跳得好,对于因舞蹈而提高自信的幼儿来说,这无疑是一件好事,因为自信的幼儿在社会化进程方面将表现得更为活跃,好交际、乐观、自信、开朗等,这有助于气质的完善与人格的塑造。而对于那些因为舞蹈而自负的幼儿来说,这并不是一件好事,自我评价偏差将直接导致其自我认知失调,不能较为客观地评价自己,总认为自己很了不起,“不可一世”,因此在课堂看到别的小朋友跳得不好时就发出轻蔑之语。一旦出现这种心理,将严重损害其社会关系与人际支持系统。而对于那些学习不太好的幼儿来说,很容易形成自卑心理,认为自己跳不好,自已就是不跳舞的料,自己做什么都不行等,这种心理的直接后果是导致此类幼儿的社会退缩,其不愿与人交流,不敢交新朋友,不敢尝试,不敢冒险,若长期得不到改善,将会较为严重地影响其性格形成或人格健全。导致该孩子出现自闭、内向等症状,影响深远。

四、幼儿舞蹈基本功“专业化”训练的建议

(一)以规律为导向

这个规律一方面指“舞蹈”本身的规律,另一方面指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以儿童身心发展的相对成熟为前提,结合儿童本身的基础条件,进行有理、有节、有度的专业化训练,如此必将为幼儿的健康成长与美好生活奠定基础。从生理特征来说,幼儿正处在生长发育旺盛时期,身体内部各组织器官、心脑都具有相当大的潜力和可塑性。一般情况下,由于骺软骨尚未完全骨化,进行合理的科学训练,能明显提高关节活动幅度。因此,从幼儿开始学习舞蹈具有很大的优势,但是训练时间不宜过久,合理安排课程项目,做到训练有松有驰,在训练过程中需要减少动作难度和力度训练,尽量以幼儿的身体发育为前提,不能以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幼儿,也就是尽量减少所谓的“专业化”训练。每个幼儿的身体条件都不一样,因此在能力、软开度等方面都存在着相当的差异,也就是说一个动作不可能所有的学生都能做得完全一致,因此我们应当遵循人体的差异规律,按照各自的特点进行舞蹈教学。著名心理学家格塞尔的“双生子爬梯”实验有力地表明,成熟才是发展的前提与保障,在不成熟状态下,提前对儿童进行“专业化训练”,虽然会有所成效,但其最终成就必将与在成熟后进行“专业化训练”的儿童拉开差距。通俗地说,即成熟后的训练,将促使儿童飞得更高、更远。

(二)以兴趣为起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对事情的兴趣部分是天生的,而有些则可通过后天培养,在此阶段幼儿自发做出的行为大多以兴趣为主;从幼儿心理特征的外在表现来看,幼儿多数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具有不稳定性因素,缺乏持久性耐力,还有一部分学生生性怯懦,言听计从。因此,后天的影响对幼儿的兴趣会产生很大的变化作用。而舞蹈又是一门非常历练人的艺术,就如舞蹈素质课,训练强度一旦增大,就很容易导致学生身体劳累及精神疲惫,慢慢会导致其对舞蹈长生厌倦感;又如基训时间过长会减弱学生的兴趣,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分散。甚至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和烦躁情绪。还有注意教师的言行举止,做到有奖有批,不能一直批评,要在批评中带有表扬语气,让学生更容易接受错误而使其改正,这也能增强其学习舞蹈的自信心。因此为了保证课堂质量和维持幼儿的学习兴致,要把握好课堂时间,素质基训训练最好控制在30—40分钟,不可花费过长时间。如此必将会为培养幼儿学习舞蹈的兴趣奠定好基础。

(三) 把握最近发展区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每个幼儿都存在个体差异性,学习基础、学习能力、以及学习效率均不同,故在幼儿舞蹈教学中,应由简单到复杂,负荷由小到大,依次进行,逐步提高。进度过慢会限制孩子的潜能和技术的提高速度;进度过快,则使孩子难以承受,造成过度疲劳或损伤。在舞蹈训练时,对多数身体素质较强且悟性较高的孩子们应该在舞蹈技能中做进一步要求,而对少数性格害羞、娇气的孩子应该采用多鼓劲的方法,以此提高其自信心。

(四)情绪表征先于技术训练

众所周知,舞蹈是拙于叙事而长于抒情的一门表演艺术,对于情感的抒发本应是舞蹈所擅长的。【3】对于幼儿而言,理应以舞蹈为载体来烘托其情绪与情感的表达为重心。技术需要为情绪与情感服务,而过分强调技术训练,则会抹杀幼儿情绪体验的能动性,表演中所呈现的情绪与情感也就缺乏真实性与可感性。更为重要的是,过份强调技术训练,会磨灭幼儿体验内心情绪的能力,心理学研究证明:知觉分为情感知觉和理智知觉两种。当这两种知觉达到完全协调时, 人的思维才最活跃、想象力才最丰富、记忆力才最旺盛。故只有让幼儿先感受与体验到对“舞蹈”(舞蹈所带来的快乐)的情绪与情感,才能真正地“舞蹈”。而对真实情绪情感的体验需要幼儿去对现实世界进行想象与表征,如在表达大海时,就想像自己在海边,在表达小鸟时,就想像自己是一只鸟等等,这些表征与想象将促进幼儿对情绪与情感的体验,从而加深其对舞蹈的兴趣与热爱,而过多地专业化训练却往往忽略了这一点,泠冰冰、硬邦邦的学,必将导致幼儿心理表征能力的缺失。

结 语

舞蹈不仅仅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美的表现方式,通过肢体动作来反映人们的真、善、美。舞蹈教育更是能令人受益匪浅,实践证明,舞蹈教育确实具有提高人的心理素质之功能,并有促进人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之功效,能提高人的力度、柔韧性、控制力、稳定性、人体各部位的协调性和灵活性等生理素质。在幼儿教育中,使幼儿合理参加舞蹈训练,适当地接受舞蹈艺术的熏陶,一方面促进其形体的改观与身体素质的提高;同时也能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与艺术素养,从而进一步对幼儿的认知发展、情感体验、意志执行、人格塑造和人生追求等方面形成影响。

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幼儿阶段都是人生最为关键的起始时期,此阶段心理发展之重要性远远高过生理发展之重要性,正如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所言,童年早期经历会以潜意识驱力的形式而存在,从而影响人的一生发展。与此同时,他也认为幼儿时期对游戏与艺术活动的关注,将会使幼儿在生活中的不良情绪得以宣泄,从而使本能与力比多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最终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地成长。另外,人格心理学家埃里克森以个性特征为依据,将人生划分为八阶段,幼儿处于第二、三阶段,其心理发展的主要矛盾是自主/怀疑、主动/内疚,如果幼儿能将这些矛盾充分解决,则会相信自己有自控和控制适应环境的能力,并具有良好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如果没有充分解决,则会出现对生活疑虑,感到无法控制事情,感到自己没有价值等心理。

幼儿年龄尚小,不具备类似于成人的较为成熟的解决矛盾的方式,而舞蹈为其提供了一片新天地。幼儿舞蹈以其情感丰富、动作简单、易于理解等特点,为幼儿成功解决心理冲突与矛盾提供可能,如果训练得当,便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幼儿顺利地完成心理成长与发展的连续性。最后,从社会性角度来说,幼儿参加舞蹈训练更多地提供一个舞台与机会,来逐渐形成自我的过程。自我概念是自我的主要成分,在人格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不仅影响到个体人格的内在和谐统一,而且还影响到个体对现实的基本态度、看法以及对未来的理想和信念,进而在客观上决定了对行为的调节与定向作用。自我概念包括自我认知、自我评价与自我控制三大成分。自我认知是自我概念的认知成份,而自我评价又是自我概念的情感成份,自我控制则是自我概念的意志行为成份。【4】三大成份在自我概念中都缺一不可,自我概念的形成并非与生俱来,幼儿参加舞蹈训练能促使发现自我:感知自已美的一面、真的一面、善的一面,从而提高其自信心与自我效能感。同时也能促使幼儿更加积极、更加通孔地表达自我、表达其最真实的情感与期望。幼儿参加舞蹈训练能促使其与自我形成良好的关系、以达到最初状态的自我和谐,从而进一步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运用正确的表达方式与结交途径,以此形成良好的朋辈、亲子、师生关系,最终促进幼儿的社会化进程。

作者简介:

杨青,吉林市人,深圳大学社会学系,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学习心理人格与社会发展心理咨询与治疗等工作。

余习德,深圳大学心理学系,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在读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人格与社会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焱.浅谈幼儿舞蹈教学中的审美意识的培养[J].学前教育研究 1998(05)

【2】吴婉媚.幼儿舞蹈教育浅探[J].教育导刊 2002(10)

【3】樊兴华,隐而不见的情绪—试论舞蹈中结构与细节对情感表达的重要作用【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0 年第 1 期。

【4】杨青 余习德 梁晓.家庭活动中的“试误”对学龄儿童自我评价的影响[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3年第10卷第1期.

上一篇:谈小学思想品德课注重讨论式教学的探究 下一篇:初中英语学法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