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论文沦为商品

时间:2022-10-24 04:17:02

当论文沦为商品

【观察二】

面对庞大的产业,我们更应反思为何有这么巨大的“市场需求”。

论文是一种商品吗?很遗憾,答案是肯定的。

目前,已成年销售数亿元的产业。而论文选题则无所不包,经营业务流程完整,买家遍布高校、研究单位,2009年我国“产业”规模约为3亿元人民币。

中国生意兴隆,表明学术论文沦为商品的现象日益严重,令人担忧。而购买别人包办的论文用来作为自己的学术成果,这种不诚信行为严重违背了基本学术品格,当为人所不齿;至于的收入明显属于不正当获利,也违背了基本商业伦理。

凡此种种,均为学术不端行为推波助澜,共同污染了神圣的学术环境。

上亿元

在网上,任何一个人使用搜索引擎软件工具,都可获得谷歌和百度“论文”、“论文”、“”和“买论文”搜索词的前面323个返回网站。

统计发现,所有发表的论文有极大的相关性,实质都是非法学术期刊产业链的组稿源头,这些论文绝大部分发表在非法学术期刊上。

而根据电子商务淘宝网论文交易销售额前20名商铺的数据,可计算平均每次论文交易花费649元。

某调查者与多个网站的销售人员进行过聊天,证实网站“浏览购买比”一般为2%―6%。通过公式“平均交易费用×每天浏览网站的人数×浏览购买比×365(天)”,计算可知互联网网站论文交易2009年度销售额为1.8亿元―5.4亿元。如果加上电子商务网站销售、即时通讯销售、校园广告销售、论文以及收入,该“产业”年交易额还是相对保守的数据,具体数值难以估计。

该调查者同时发现,论文交易网站具有一些共同特点:如论文选题涉及范围广,文、艺、理、工、商、法、医无所不包;经营业务流程完整,包含论文写作、、论文翻译、论文检索,允许组织加盟,在全国各大城市设办事处,便于沟通客户,分享利润;在所属行业或群体设联络员,引荐推广,收取加盟费用,形成“传销网络”。

不约而同的是,在2008年,这些网站均进行了搜索引擎推广。

伪劣论文知多少

2009年底,与论文相关的两件事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一是在《晶体学报》杂志上井冈山大学刘涛和钟华两位讲师发表70篇造假论文的事件;另一件事是2004―2009年这5年间,黑龙江大学的高山在该期刊上发表了数量惊人的279篇论文。

为什么他能在短时间内发表这么多论文?高山是黑龙江大学化学化工与材料学院的一名教授。

高山坦承,2004年到2009年期间,在《晶体学报E卷:结构报告网络版》中发表了论文200多篇,具体篇数他没统计,差不多平均每周发两篇吧。但他介绍,这些论文完全是他辛苦得来,完成这样大规模的论文数量,也并非“不可能的任务”。

据专家介绍,一般来说,要确定一个新的晶体结构,必须经过“化学反应合成―培养单晶―获取表征数据―软件分析”等一系列过程,才可能形成论文材料。但《晶体学报E卷》收录的论文要求不同。高山解释说,这个学报是网络版,实际上就是个晶体结构数据库,只要它认定你的数据新颖、准确、合理,经过一两轮修改,慢的两三个月、快的一个月就能上网。《晶体学报》虽然影响因子低,但对结构解析而言确是权威期刊。高山教授对自己的学术能力很有自信。他说,自己的团队起早贪黑,培养的晶体多,再加上解析及时,投论文熟能生巧,故此多发论文很正常。

那为何《晶体学报》被中国学者如此钟情?专家分析说,一方面,该杂志类型属于“晶体结构的数据库,门槛比较低,只要你解出的结构从未有人报道过,该杂志就会接受你的论文”;另一方面,该杂志上发表的文章是SCI或者SCI扩展级,这对某些想在国际三大检索上发表文章的“学者”,是很有吸引力的。“《晶体学报》依据解出的晶体难易程度等分卷发表,分为A、B、C、D、E等不同的专辑,其中E卷的影响因子最小,其次是C卷,而这两卷恰恰是中国文章最多的。”

事实也如此。据调查,井冈山大学两名教师涉嫌伪造数据的论文大多发表在《晶体学报E卷:结构报告网络版》上。而更令人吃惊的信息是查询结果表明,中国已经连续几年在《晶体学报E卷:结构报告网络版》发文排在第一位,2005―2008年9月该杂志共发文近1.5万篇,中国籍作者发文超过7500篇,占该杂志总文章的半数。

相比《晶体学报》的其他几卷,E卷最易。如果用国际上通行的期刊评价指标来衡量的话,E卷的影响因子只有0.3,比起高端的学术期刊,如《科学》影响因子将近30,《晶体学报》E卷简直就是“小儿科”级别。

据一位常给《晶体学报》E卷投发论文者介绍,在E卷发论文的门槛比较低,只要用搜索引擎一搜,就能搜到《晶体学报》的投稿网站,E卷的投稿方式有点特别,有一个投稿专用的软件,“你只要把实验的关键数据和相关信息输入,就能自动生成一篇符合这个期刊需要的论文了。”他说。

对此,中科院理化所副所长黄勇研究员披露,国际上有一类科技杂志,好比一本大字典,每篇论文代表一个新字。总字数有数万,常用字可能只有几千。而《晶体学报》就是这样的科技杂志。在短时期内刊登数篇、甚至数十篇论文并不是没可能。

中国科技论文数量已经连续几年位居世界前列,“垃圾论文”是否占据了大量比例?“论文大国”的后面,到底有多少是造假的,有多少是“技术含量较低”的?

或者说,在中国科技论文成果中,类似这样的论文占到多少比例?单纯以数量论,我国早已进入科技论文大国的行列,但近年来国内舆论一直批评的一点是,中国是论文数量大国,但算不上论文质量大国。

这个判断是准确的。2008年度中国SCI(科学引文索引)论文数首次突破10万篇,总数为11.67万篇,较2007年增加2万多篇,占世界份额的9.8%,位列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而超越了英、德、日等国家。

但是从引用情况看,我国科技人员作为第一作者的论文,平均每篇被引用5.2次,与世界平均值10.06次相比,只有一半。这反映出中国科技论文的整体水平距世界平均水平还有不小的差距。从1999年到2008年,来自中国的累计被引用次数超过200次的国际高影响论文只有106篇。2008年,我国论文中只有约10%的论文被引次数高于世界平均值,也就是说,10篇中只有1篇超过世界平均被引用数。

而据日本文部科学省科学技术政策研究所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从引用频率最高的重要论文的比率来看,2007年美国的重要论文占到全世界的40%,英国和德国分别超过10%,日本为7%,中国约为6%。

何以催生论文产业

目前,中国论文造假的成本太低,代价太小,利益太大,造假者因此肆无忌惮。黄勇解释说,有些研究工作原理和理论是很清楚的,有些数据和结果可能也是可以预测的,甚至研究做出的结论和解释也是一致的。某种情况下,这也可能成为一些造假者的机会。

与此同时,目前在国内不少大学,发表SCI论文会有数额不等的奖励,多的甚至上万元,在评职称、评奖等多方面,SCI文章数量也起着重要的作用。造假者在短时间内获得了较大利益,比如奖金、职称等,这些利益又成为继续造假的驱动力。很多学术界人士说,谁也不想“为而发表”,但现在的学术评价体系,逼得你这样。比如说几乎所有大学对博士毕业的最低要求,是必须有两篇SCI文章,一篇核心期刊论文,而且必须是实验型的。也是申请奖学金的最低门槛,并按照期刊级别、影响因子、署名位置来排位,老师的职称评比也有这个因素。

就是这些“硬指标”,让不少人挖空心思想一些“抄近道”方法。《晶体学报》E卷这类“论文集散地”,当然格外受欢迎了。

面对庞大的产业,我们更应反思为何有这么巨大的“市场需求”?大学生毕业要论文答辩,教授、医生、记者等各行各业职工评职称要提交论文,而且是“非此不可”。这种机械的学术能力和职业能力考评,无疑是催生“产业”的原因之一。不改革“论文至上”的能力考评机制,难以杜绝。

重建良好的学术环境,已经摆在我们面前。必须提倡自我清洁、端正学术品格、拒绝不良风气侵染,但更重要的是要提供宽松、自主的学术空间,解除不必要的羁绊,同时改革社会评价机制,这样才有利于净化学术环境,减少乃至杜绝。■

上一篇:新能源汽车的购车技巧 下一篇:北大医院“非法行医”命案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