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除幽门螺杆菌(Hp)四联疗法疗效比较

时间:2022-10-24 03:40:08

根除幽门螺杆菌(Hp)四联疗法疗效比较

摘要:目的 研究雷贝拉唑联合铋剂及两种不同抗生素四联疗法根除Hp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1月~12月收治的96例Hp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各48例,A组患者用雷贝拉唑联合维三联(枸橼酸铋钾、克拉霉素、替硝唑)。B组患者服用雷贝拉唑、枸橼酸铋钾、四环素、呋喃唑酮。14 d为1疗程。疗程结束后,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 经复查Hp(14C-UBT)及RUT,B组根除率显著高于A组根除率(P

关键词:雷贝拉唑;枸橼酸铋钾;克拉霉素;替硝唑四环素;呋喃唑酮;幽门螺杆菌(Hp)

幽门螺杆菌(Hp)是微需氧的G-杆菌。位于胃粘液深层,胃粘膜表面,是导致消化性溃疡及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Hp的感染率非常高,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我国Hp感染率成人达到40%~60%[1],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因此,根除Hp感染是治愈消化性溃疡、胃炎及预防胃癌发生的根本原因所在。本文主要是研究雷贝拉唑联合铋剂及二种不同抗生素治疗Hp的疗效及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月~12月收治的96例Hp呈阳性患者的资料,其中男性56例,女性40例,年龄在20~75岁,平均年龄(38±5.1)岁,经过胃镜及14C-UBT检查,均确诊为Hp感染。其中胃溃疡30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40例,慢性胃炎26例,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各48例,两组患者均符合纳入标准,排除胃恶性肿瘤、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卓艾氏综合征等疾病。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 A组 雷贝拉唑10 mg/次、2次/d,饭前30 min口服;枸橼酸铋钾220 mg/次、2次/d,饭前30 min口服;替硝唑0.5 g/次、2次/d,饭后即服;克拉霉素0.25 g/次、2次/d,饭后即服。

1.2.2 B组 雷贝拉唑10 mg/次、2次/d,饭前30 min口服;枸橼酸铋钾220 mg/次、2次/d,饭前30 min口服;四环素750 mg/次、2次/d,饭后即服;呋喃唑酮100 mg/次、2次/d,饭后即服。14 d为1疗程。疗程结束后,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1.3观察指标

1.3.1 Hp检测 治疗前后均进行14C-尿素呼气实验(14C-UBT)并在胃镜检查中,取患者的胃窦部一块活检标本,进行快速尿素酶实验(RUT)两项检查均呈阳性者,确认为Hp感染。治疗后两项结果呈阴性,证明Hp根除,治疗有效[2]。

1.3.2实验室检查 治疗前后分别进行常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大便隐血实验、肝肾功能检查等[3]。

1.3.3不良反应 仔细观察患者治疗期间是否有不良反应事件发生,并分析与药物之间的相关性。

1.4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x±s),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患者Hp根除率对比分析 两组患者分别治疗14 d,停用任何抗生素及相关胃药1个月后,再进行复查14C-UBT和快速RUT实验检查均呈阴性为杀菌成功,否则为杀菌失败。A组成功率为66.67%。B组成功率为89.58%,见表1。

2.2不良反应 A组有便秘2例、头痛2例、失眠2例、上腹不适隐痛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58%。B组有便秘3例、乏力1例、恶心吐1例、白细胞降低2例、转氨酶升高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67%,P>0.05,对比无统计学意义,并且不良反应较轻,都能耐受,在3~5 d症状消失;2例白细胞降低和1例转氨酶升高者,经停药后两周复查血常规和肝功能均恢复正常,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及工作未产生影响,无严重的不良反应出现,两组患者复查尿常规、便常规、肾功能、便潜血、心电图等检查无异常,见表2。

3讨论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是Hp感染高发国,根据消化疾病诊治指南和共识意见汇编中介绍,我国的成人Hp感染率为40%~60%,Hp是消化性溃疡及慢性胃炎、胃粘膜相关性淋巴组织样淋巴瘤主要病因,且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关于Hp在消化性溃疡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其确切的机制尚未阐明,目前比较普遍接受的一种假说试图将Hp、宿主和环境3个因素在十二指肠球部溃疡(DU)发病中的作用统一起来。该假说认为,胆酸对Hp生长具有强烈的抑制作用,因此正常情况下Hp无法在十二指肠中生存,十二指肠球部酸负荷增加是DU发病的重要环节,因为酸可使结合胆酸沉淀,从而有利于Hp在十二指肠球部生长,Hp只能在胃上皮组织定植,因此在十二指肠球部存活的Hp只有当十二指肠球部发生胃上皮化生才能定植下来,而认为十二指肠球部胃上皮化生是十二指肠对酸负荷的一种代偿反应。十二指肠酸负荷增加的原因,①与Hp感染引起慢性胃窦炎有关,Hp感染直接或间接作用于胃窦D、G细胞,削弱了胃酸分泌的负反馈调节,从而导致餐后胃酸分泌增加;②吸烟、应急和遗传因素均与胃酸分泌增加有关,定植在十二指肠球部的Hp引起十二指肠炎症,削弱了十二指肠粘膜的防御修复功能,在胃酸/胃蛋白酶的侵蚀下导致DU发生。对Hp引起胃溃疡(GU),认为是Hp感染引起的胃粘膜炎症削弱了胃粘膜的屏障功能,胃溃疡好发于非泌酸区与泌酸区交界处的非泌酸区侧,反映了胃酸对屏障受损胃粘膜的侵蚀作用[3]。

雷贝拉唑联合枸橼酸铋钾及克拉霉素、替硝唑是最早、最经典的杀灭Hp的方法,随着全民抗生素的不规范应用等原因,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替硝唑耐药达到60%~70%,克拉霉素达到20%~38%,耐药显著影响根除率,而四环素、呋喃唑酮的耐药率很低(1%~5%)⑴,因此Hp感染率有上升趋势,完全杀灭的可能性减少,所以选择有效的药物杀灭Hp感染成为临床医学研究的热点。

雷贝拉唑是第2代质子泵抑制剂,属于苯丙咪唑的衍生物,通过与H+-K+-ATP 酶部分可逆地结合,使壁细胞的H+不能转运到胃中,起到抑制胃酸分泌作用,与CYPLC19和CYP3AC的诱导剂(如利福平等抗生素)无临床意义上的相互作用,具有疗效稳定,个体差异小的特点。其疗效和安全性得到临床医师的认同。雷贝拉唑的解离常数的负对数值是最高的,因此它较其它质子泵抑制剂起效更快,缓解症状更迅速[4]。雷贝拉唑口服能显著提高夜间酸突破时间,增加夜间碱化波的发生率,提高夜间碱化波的酸碱度值并延长其时间,提示雷贝拉唑对夜间胃酸分泌有更好抑制作用。

枸橼酸铋钾在胃酸条件下产生沉淀,形成弥散性的保护层,覆盖于溃疡面上,促进溃疡粘膜再生和溃疡愈合,具有降低胃蛋白酶的活性,增加粘蛋白分泌,促进粘膜释放PGE2作用,具有抑制Hp的作用。

克拉霉素、替硝唑是临床上常用的抗菌药物,因应用较广、时间较长,因此易产生耐药性,耐药率较高。

四环素、呋喃唑酮是最早应用的抗菌药物,随着抗菌药物的逐渐换代及副作用减少,目前已很少应用此两种药物,因此其耐药性及耐药率较低。

根据本研究结果显示,A组其Hp根除率为66.67%;B组Hp根除率为89.58%,P0.05,两者无显著差异。

综上所述,雷贝拉唑联合铋剂及四环素、呋喃唑酮治疗Hp感染,效果良好、安全可靠、物美价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鉴于四环素、呋喃唑酮的毒副作用,建议不易大量长期应用。

参考文献:

[1]中国消化疾病诊治指南和共识意见汇编[A].4版.108.

[2]龚能平,汤丽平,王丕龙,等.埃索美拉唑胶囊治疗Hp疗效观察[J].中国药房,2007,18(26):2044-2045.

[3]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87-388.

[4]Gardner JD, Perdomo C, Sloan S, et al. Integratedacidity and rabepmzole pharmacolog[J]. Aliment Pharmacol Ther,2002,16(3):455-464.

上一篇:健康教育干预对妊娠期缺铁性贫血的效果评价 下一篇:急性脑血管病体相障碍临床观察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