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元凶?

时间:2022-10-24 03:25:06

河南蜱虫叮咬事件的元凶到底是细菌还是病毒,尚存争议

此次河南等地蜱虫叮咬事件的致病元凶依然悬而未决。

疫情曝光初期,多家媒体称其为“疑似人粒细胞无形体病”。但在9月10日,卫生部宣称,初步判定河南“蜱虫叮咬致死”患者,至少有部分并非死于无形体病。原因是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在部分患者体内,分离出一种新型病毒――“人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该病毒与无形体病类似,自然感染见于蜱虫,人被叮咬后,可引起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症状。而“无形体”不是病毒,是一种细菌。

2006年,中国确诊了第一例无形体病。当时,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在安徽的患者样本上分离出了这种细菌,由于其形态不固定,可能是三角形,也可能是五角形,所以被称做无形体。无形体通过蜱虫传播,往往发生在一些特定的地区。发病特征也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可能还有个别病人会出现出血症状。

近几年,河南、湖北、安徽、山东等省的局部地区,都相继发现并且报告了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临床症状的病例。为此,卫生部制定了针对无形体病的诊疗指南,发往以上地区。

但是,在2009年,病毒病所发现一些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的病人当中,有一部分人没有无形体感染的证据,这使研究人员怀疑可能还有别的病原体。之后,该所从患者样本中分离出了“新型布尼亚病毒”。

不过,对此次“新型布尼亚病毒”是导致患者出现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症状的病原的说法,医学界仍有疑问。因为,虽然研究人员从患者血清中分离的无形体很少,不敏感,病毒的阳性率很高,表明系新型布尼亚病毒,但在治疗上,该病又对四环素类抗生素敏感,而四环素类药则是诊治无形体早期感染的特效药。

事实上,很多病原都会导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状,而蜱虫也可携带多种不同的病原体,因此导致被叮咬者复合感染也是可能的。这也是为什么卫生部索性将这个疾病定义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原因。

对疾病的临床治疗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知道病原,即针对病因的治疗;另一种是头痛医头的办法,即对症治疗。

针对新型布尼亚病毒引起的流行出血热,可以用病毒唑进行抗病毒治疗,但该疗法未有在人群中使用的证据,尚处于实验室阶段。因此,在发病当地,医学专家仍建议“对症治疗”,即按照“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症状,采用抗生素治疗。这也被证明是有效的。

正因为抗生素治疗有效,一些医学人士对“新型布尼亚病毒致病”的说法表示怀疑。武汉协和医院感染科副教授揭盛华说:“判定为布尼亚病毒与临床诊疗不相符合,从诊疗上解释不通。”其所在的医院收治了60多例此类病人,这些病人早期用抗生素,效果很好。

揭盛华表示,究竟是否布尼亚病毒还应多方检测,卫生部需慎重决断,千万不能误导临床医生,以免贻误患者。

卫生部派赴河南专家组成员、北大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贵强也认为,目前还只是非常初步的结果,需要做病毒唑临床实验,即做一组用药、一组不用药的对照实验。

据他透露,中国疾控中心正在搭建平台,以支持该病症从基础研究到临床之间的合作,为明年的疫情做准备。

上一篇:人民币再博弈 下一篇:万达上市悬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