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近五年常德市信贷投放总量、结构及问题的分析思考

时间:2022-10-24 01:54:55

对近五年常德市信贷投放总量、结构及问题的分析思考

2009年以来,常德市金融机构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不断优化信贷结构,努力扩大投放总量,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然而,由于宏观政策变化及银行经营机制转变等诸多原因,常德市信贷投放结构仍面临诸多矛盾与困难。近期,我们对全市近五年来信贷投放总量、结构及问题进行了全面分析,旨在探讨优化金融支持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与对策。

一、近五年常德市信贷投放总量及结构

从投放总量看,增量和增速均实现大幅增长,平均增速高于全省水平。2009年-2013年,常德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分别新增82.1亿元、76.5亿元、78.5亿元、96.3亿元、157.5亿元,增速分别为25.5%、18.9%、13.4%、17.7%、24.6%;平均增速为18.6%,高于全省水平1.2个百分点,也分别高于长沙、株洲、衡阳2、0.8、1.5个百分点。2013年末,贷款余额在全省排第5位,与2009年持平,贷款新增额在全省排第4位,与2009年相比,分别赶超株洲、娄底和郴州。

从投放期限看,中长期贷款占比迅速攀升,贷款的中长期化趋势进一步加剧。从占各项贷款余额看,中长期贷款余额占比呈逐年递增趋势,2009年末-2013末年分别为40.5%、49.4%、56.7%、59.5%、62.5%。2013年末,中长期贷款余额占比高于短期贷款余额占比25.4个百分点。从占各项贷款新增看,2013年,中长期贷款新增占比高达74.5%,比2009年提高15.4个百分点,远高于短期贷款新增占比48.4个百分点。贷款的中长期化趋势加剧与常德市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密切相关。近年来,常德市正处于城市扩容提质加速发展时期,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及农业现代化全力推进,尤其是去年“三改四化”全面推开,掀起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新高潮,中长期贷款需求非常旺盛。此外,近几年,房地产行业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商品房价节节攀升,房地产投资热情高涨,带动了房地产行业贷款的大幅增长。

从投放机构看,国有商业银行仍是信贷投放的主渠道,市场份额总体保持稳定。从新增占比看,国有商业银行信贷投放力度减弱,但仍发挥着信贷投放的主渠道作用。2013年,工、农、中、建、交五大国有商业银行贷款新增66.5亿元,占各项贷款新增的42.2%,比2009年下降12.3个百分点,但仍高于股份制商业银行2.5个百分点,也高于农村信用社15.6个百分点。从余额占比看,国有商业银行市场份额总体保持稳定。2009年末-2013末年,国有商业银行贷款余额占各项贷款余额比重稳定在45%左右,分别为45.3%、45.8%、45.8%、46.3%、45.5%。股份制商业银行市场份额快速提升,由2010年的1.4%上升至2013年的7.8%,四年间上升了6.4个百分点。

从投放行业看,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金融支持力度较小。常德市金融资源的投向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房地产业等领域。2013年末,五大行业贷款余额合计346亿元,占全部行业贷款的(不含境外贷款、个人贷款及透支)70.2%,新增贷款合计70.3亿元,占全部行业贷款新增的(不含境外贷款、个人贷款及透支)75.8%。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金融支持力度较小。如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占比由2009年末的0.13%下降至2013年末的0.03%;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较2009年微幅提升,但占比仍然严重偏低,2013年末分别仅为0.08%、0.24%、2.25%(见表1)。

表1常德市分行业贷款及占比情况

单位:万元、%

项目名称

20092013

余额占比余额占比

全行业贷款33392761004935013100

五大行业贷款210720063.1346032570.1

其中:制造业52081415.698482620

批发和零售业92982227.9

91638818.6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1500114.568962214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35542110.653389510.8

房地产业1511324.5335594

6.8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44170.1317180.03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10280.03

38720.08

文化、体育和娱乐42310.1312000

0.24

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52442

1.61112032.3

二、信贷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信贷投放屡创历史新高,但存贷比偏低现象仍未根本改变

近年来,常德市金融机构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和“三农”的金融支持力度,努力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2009年-2013年分别新增贷款82.1亿元、76.5亿元、78.5亿元、96.3亿元和157.5亿元,呈逐年递增趋势,且增量均创当年同期历史新高。但与经济总量与存款规模相比,贷款增长仍然相对滞后。2009年-2012年,常德市金融机构余额存贷比分别为51%、49.9%、47.2%、46.1%;新增存贷比分别为46.1%、44.8%、41.6%、40.4%,呈逐年递减趋势。2013年余额存贷比略有提升,为49%,比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但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8.5个百分点;新增存贷比为65.8%,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1个百分点(见表2)。

表2省、市存贷比对比情况表

单位:%

年份

全省全市

余额存贷比新增存贷比余额存贷比新增存贷比

20096879.35146.1

201069.275.949.944.8

201169.373.247.241.6

201267.65946.140.4

201367.565.74965.8

(二)信贷资源产业配置不尽合理,第一、二产业信贷供给不足与第三产业供给过度并存

2013年末,三次产业贷款占行业贷款比重分别为3.4%、23.6%、73.1%,第三产业贷款份额远高于一、二产业。从比重变化趋势看,第一、二产业贷款比重总体呈下降趋势,尤其是第一产业贷款比重降幅较大,由2009年的16.4%下降到2013年的3.4%,说明农村地区金融资源空心化趋势明显;而第二产业在产值保持稳步增长的同时(产业增加值占比由2009年的42.9%上升到2013年的48.9%),贷款支持比重却下降了1.5个百分点。唯独第三产业贷款比重继续高位上升,由2009年的58.6%上升到2013年的73.1%(见表3),而产业增加值占比由36.4%上升至37.2%,仅上升了0.8个百分点。

表3常德市分产业贷款及占比情况

单位:万元、%

时间产业贷

款余额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余额占比余额占比余额占比

20093960640

649276

16.4

990528

25

2320836

58.6

2010

4770657

228028

4.8

1253254

26.3

3289375

69

2011

5435558

322536

5.9

1432966

26.4

3680057

67.7

2012

6370805

245788

3.9

1785689

28

4339327

68.1

2013

7956210

266366

3.4

1873459

23.6

5816385

73.1

(三)信贷投放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县域金融支持不足与有效需求旺盛矛盾加深

2013年,我市7个县(市)创造的GDP占全市的52.9%,人口占78.5%,财政预算收入占83.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59.9%,但全市县域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仅为370.6亿元,比年初仅增加57.5亿元,只占新增贷款的36.5%,与县域经济发展旺盛的金融需求相比明显不足。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一是县域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缺乏符合条件的优质客户群体,与商业银行对盈利需求的经营目标相矛盾。二是县域内金融机构逐渐减少,信贷权限上收,放款环节增多,使得县域范围内贷款增量远远低于存款增量,县域金融机构已逐步变为上级行的“储蓄所”,加上邮政储蓄的超常增长,加剧了县域资金的外流。三是农村信用社由于历史包袱沉重,不良贷款占比较高、资本金严重不足、资金实力较弱,服务方式和服务手段相对滞后,根本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县域经济发展资金的需要,严重制约我市县域经济的发展。

(四)存、贷款期限结构严重错配,隐含流动性风险不容忽视

近两年,在有限的信贷规模控制下,金融机构出于追求利润的目的,短期贷款和票据融资被竭力压缩,中长期贷款占比越来越高,常德市金融机构“资金来源短期化、资金运用长期化”现象明显。存款活期化虽然能够降低银行的资金组织成本,但是也会带来的负债稳定性不足问题。据统计,常德市金融机构中长期贷款与定期存款1的新增之比由2012年的1.7上升至2013年的3.1,上升了82.4%。虽然中长期贷款投放较多,且大多数信贷资金投入水利设施、交通运输等与城市基础设施相关的建设项目中,有利于在建工程的顺利推进,但是贷款长期化的同时,存款却趋于活期化,“短存长贷”面临潜在的流动性风险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五)大中型企业信贷资金集中度过高,小微型企业贷款有效需求难以保证

随着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不断深入和风险意识的不断加强,经营战略也在进行相应的调整,不断压缩基层和低效网点,客户拓展“抓大限小”指导思想明显,信贷资金过多地集中于大中型企业。2009年末,全市大中型企业贷款余额占比为72.3%,2013年末虽有所下降,但占比仍高达68.5%;新增占比从2010年开始稳步上升,由2010年的58.1%上升至2013年的71.5%。在信贷总规模一定的情况下,大中型企业贷款投放过多势必会对小微型企业造成一定的挤出效应,导致其旺盛的信贷需求难以保证。2009年-2013年,小微型企业贷款余额占比和新增占比均分别不超过35%和45%,其中余额占比最高的是2011年,新增占比最高的是2012年,分别仅为33.4%和44.8%。

三、信贷结构调整的几点建议

(一)信贷结构调整应形成财政信贷政策合力。一方面,建议政府财政金融扶持政策从注重规模支持向注重结构性支持转变,出台《财政、金融支持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高该领域信贷投放的奖励比例、财政贴息等,加大对旗舰企业、新兴产业集群的培育力度,加速地方性支柱企业成长;另一方面,建议在引进企业时坚决摒弃“两高一资”等落后产能企业,出台财政、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吸引一批科技含量高、绿色环保的工业企业来常落户。

(二)信贷结构调整应发挥银行自身的优势。一是真正细分客户市场。要先进行一系列的研究和评估,再对客户进

行准确归类,分析客户分布状况和市场潜力,掌握客户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建立并完善客户市场评价评估体系,有针对性地细分市场。二是确定目标市场。从自身实际出发确定目标市场,再围绕目标市场制定金融服务方案,要避免一哄而上、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现象出现。如农村信用社应发挥“小额农贷”的品牌优势。三是培育独特的信贷文化。借鉴西方银行经营管理中所形成的信贷文化,打造自我品牌。如摩根银行以大财团、大富豪客户为主;花旗银行则重点发展零售业务。四是完善信贷管理机制。尽快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贷管理模式,建立和健全信贷投入激励机制,积极推进贷款营销创新,因地制宜地实行“一行一策、一地一策”的信贷政策,从而更好地支持地方经济发展。

(三)信贷结构调整应重视企业的发展。一是培育优质客户。改变目前追捧大企业、大客户的现状,选择一些“三有”企业,加大信贷支持,着力培育一批优质客户,改目前争先恐后“分蛋糕”为脚踏实地“做蛋糕”。二是拓宽融资渠道。大力发展其他融资形式,吸引民间资本、社会资金,开办发展基金、科技风险基金、创业发展基金,促进企业证券融资等多种方式,改变企业发展过度依赖银行的状况。三是给予优惠政策。政府应采取“休养生息”制度给予企业一定的税收优惠,同时减免一些收费项目;银行给予守信企业一定的利率优惠,使企业能轻装上阵,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注:2012年以后统计报表中储蓄存款项下没有单设定期存款指标,为保持数据的可比性,此处定期存款仅指单位定期存款。

上一篇:对银行业金融机构防范新型诈骗的思考 下一篇:《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