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地区大学生乙型病毒性肝炎知识行为态度状况

时间:2022-10-24 01:37:37

兰州地区大学生乙型病毒性肝炎知识行为态度状况

【摘要】目的了解兰州地区高校大学生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知识、行为和态度,为加强大学生乙肝防治知识的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兰州地区4所高校1 617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乙肝知识知晓情况影响因素。结果 乙肝知识得分优秀者有543人(33.58%);得知同学感染乙肝后,仅有22.51%的学生会和往常一样与其交往,30.80%的学生愿意与乙肝病毒感染的同学一起共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汉族学生乙肝知识的掌握情况要好于少数民族学生,来自于城市的大学生好于农村学生,医学类专业的大学生好于非医学专业学生(P值均

【关键词】肝炎病毒,乙型;健康知识,态度,实践;学生;回归分析

【中图分类号】 G 479 R 51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3)10.1171-03

高校大学生之间交往密切,具有聚居生活的特殊性,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交叉感染的机会[1]。面对可能对健康造成严重威胁的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等传染性疾病,只有具备相应的防控知识才能有效保护自己。为了解兰州地区高校大学生乙肝知识、行为和态度(KAP),笔者于2010年在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与国际扶轮3450区(港、澳、蒙)和香港择善基金会的支持下,对兰州地区高校大学生进行了乙肝KAP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兰州地区抽取4所高校。在每所学校中随机抽取1~3个学院,每个学院根据规模抽取不同年级的3—6个班级,共调查大学生1670名。收回有效调查问卷1 617份,应答率为96.83%。其中男生1 055名,女生562名,平均年龄为(20.00±1.25)岁;医学专业大学生148名(9.15%),非医学专业1 469名(90.85%);省内学生784名(48.48%),外省833名(51.52%);城市和农村学生分别为469名(29.00%)和1 148名(71.00%);汉族学生1379名(85.28%),少数民族学生238名(占14.72%)。

1.2 方法 由中国肝炎基金会组织专家设计调查问卷。内容包括:社会人口学特征,预防控制乙肝相关知识,对乙肝的行为和态度。由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进行现场调查。乙肝知识共10个问题,答对1题得1分,错误得0分。根据大学生得分,≥7分为优秀,

1.3 统计分析使用SPSS 15.0对性别、民族、所学专业、居住地、学生来源、是否接种过乙肝疫苗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逐步引入一剔除法)。显著性检验水准为0.05。

2 结果

2.1 大学生乙肝知识知晓率 乙肝防治知识≥7分者有543人(33.58%),

2.2 大学生防治乙肝行为、态度调查显示,得知同学感染乙肝后,63.39%的学生愿意和其交往,但要注意防护;22.51%的学生认为和往常一样不受影响;24.18%的学生介意与乙肝患者共餐,30.80%的学生不介意;70。81%的学生认为乙肝病毒携带者能结婚,75.32%的学生认为乙肝病毒携带者能生孩子;74.64%的学生接种过乙肝疫苗,11.32%的学生未接种过。见表2。

2.3 大学生乙肝知识知晓情况影响因素

2.3.1 大学生乙肝知识知晓情况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将性别(男=1,女=2)、民族(少数民族=1,汉族=2)、专业(非医学=1,医学=2)、居住地(农村=1,城市=2)、学生来源(本省=1,外省=2)、是否接种过乙肝疫苗(接种=1,未接种:2,记不清=3)为自变量,以乙肝知识得分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性别、民族、专业、居住地是大学生乙肝知识知晓情况的影响因素(P值均

2.3.2 大学生乙肝知识知晓情况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将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民族(OR=1.50,95%CI=1.08~2.10)、居住地(OR=1.64,95%CI=1.30~2.08)、专业(OR=3.77,95%CI=2.61~5.44)均是大学生乙肝知识知晓情况的影响因素(P值均

3 讨论

乙肝防治知识知晓率可直接影响到其发病水平。调查结果显示,52.69%的学生掌握乙肝传播途径,约60%的学生知道蚊虫叮咬、日常生活接触不会传播乙肝病毒;乙肝防治知识得分为优秀的仅占33.58%,说明大学生对乙肝知识的知晓率比较低,与王平贵等研究的结果一致。对大学生的乙肝行为和态度调查发现,在得知同学感染乙肝后,仅有22.51%的学生会和往常一样与其交往;30.80%的学生愿意与携带乙肝病毒的同学一起用餐。对乙肝传播途径认知的错误,可能是造成大学生歧视乙肝病毒携带者的根本原因。乙肝病毒携带者社会心理负荷过重,是导致慢性乙肝发病和病程迁延的诱因之一,应给予心理学手段的干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汉族大学生乙肝知识的掌握情况要好于少数民族,可能与不同民族学生在进入高校前接受的教育不同有关;来自于城市的大学生乙肝防治知识知晓情况要好于农村地区,可能与城市学生接受乙肝相关知识的信息渠道更多、更广泛有关。由于中国约7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将农村作为乙肝的防治重点,重视农村学生乙肝健康教育对控制乙肝在校园中的传播流行具有积极意义。医学类专业的大学生乙肝知识掌握情况明显好于非医学类,这与医学生更容易接触到传染病方面的知识有关。是否接种乙肝疫苗对乙肝防治知识知晓情况影响无统计学意义,可能由于新生入学前,学校均会组织学生进行乙肝疫苗的接种,因此对乙肝防治知识的影响意义不大。现代医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心境不佳、情绪低落时,免疫功能低下,不仅使感染肝病的可能性增加,而且也容易导致疾病的进一步恶化。因此,学校除对学生进行乙肝常识的教育外,还要进行伦理道德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以提高学生积极应对乙肝的素质与能力。

由于社会向高竞争和高压力发展的趋势,大学生所面临的竞争、学习、情感、就业等压力都在不断递升,高校大学生更加明显地成为易受疫情危及的高危群体。普及乙肝防治知识是预防乙肝的重要措施。今后要进一步加强大学生乙肝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利用广播、板报、卫生课题讲座、医疗咨询等各种形式向学生传播卫生科学知识,使大学生能认识到乙肝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了解乙肝科学防治知识,增强高校大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从而在心理上消除对乙肝病毒携带者的歧视。

4 参考文献

[1]何夏婷,马邵斌,范存欣,等.广州市4所高校大学生乙型肝炎KAP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10,31(3):276-278.

[2]马淳,郭春花,秦文静,等.医学与非医学大学生乙型肝炎知识知晓情况比较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0,31(12):1489-1491.

[3]戚金荣,何卫红,施汉祥.军队人群甲乙型病毒性肝炎知识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1998,14(1):58-59.

[4]王平贵,李慧,高丽,等。大学生病毒性肝炎防治知识、态度、行为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11,27(11):1388-1390.

[5]赵举玲,徐文祥,刘玉平.大学生乙型肝炎防治知识、态度和行为调查[J].中国校医,2001,15(2):108-109.

[6]魏倪,高彦欣.乙型肝炎发病及复发与心理社会因素的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00,16(3):204-205.

[7]王琰,张云,刘晶,等.吉林市医学高校大学生乙肝知识调查[J].中华传染病控制杂志,2011,15(6):500-502.

[8]陈锋菊.大学生乙型肝炎常识与相关态度及行为调查[J].南华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36(5):686-687.

[9]王艳红,王桂琴,罗旭光.对山西某高校大学生乙肝防治知识知晓率的调查分析[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1,42(6):455-458.

[10]张守荣,赵建海,张永基.不同人群乙型病毒性肝炎传播危险因素调查与分析[J].中国疫苗和免疫,2008,14(3):253-255.

[11]契志平.巢湖师专学生HBV知识信念调查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1999,20(5):344-345.

收稿日期:2013-04-27:修回日期:2013-06-19

上一篇:南京市高职高专学生院前急救认知与需求状况 下一篇:北京市流动和户籍小学生健康及相关知识行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