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概念教学中如何有效突破学生思维局限

时间:2022-10-24 01:32:22

化学概念教学中如何有效突破学生思维局限

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曾说:“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我们广大化学教育工作者都有这样的感触:在我们传授化学概念时,学生都会有这样那样的理解偏差,导致了学生在运用概念时经常出现错误。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够减少学生理解的偏差和突破学生思维的局限呢?下面谈谈我对该问题的一些想法,以期共勉。

一、引导学生辨明概念的内涵

学生的思维局限表现在容易受日常概念的影响,而有效突破它的方法,就是引导学生辨明概念的内涵是否相等,不相等的要让学生明确其真正的内涵。

如:溶液是由一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溶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溶液经常出现澄清透明的状态,由于受日常概念的左右,学生以为溶液都是澄清透明没有颜色的。我们可以举高锰酸钾溶液为例来纠正学生的思维,最好向学生展示高锰酸钾溶液,以加深印象。又如,纤维素和纤维的概念。学生经常把纤维当做纤维素来理解,对于“棉花、羊毛、蚕丝均属于天然纤维”很多学生都不理解,甚至认为“羊毛、蚕丝是蛋白质”,就是因为他们没有很好地区分纤维素和纤维的概念。这时我们老师可以从衣服、合成纤维、光导纤维来引导学生理解纤维的概念,告诉他们纤维素是一种物质,而纤维是物质的形状,以此突破学生的思维局限。

二、引导学生采用变式和对比

学生的思维局限还表现在缩小了或扩大了概念的内涵,而有效突破它的方法就是采用变式和对比。

如:对于取代反应,学生往往会缩小其概念的内涵。取代反应是有机物分子里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所替代的反应。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看到了原子就忽略了原子团,看了原子团就忽略了原子,所以不把水解反应看成取代反应。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多举些学生容易出现错误的例子以加强学生的思维。而对于氧化还原反应,学生往往会扩大其概念的内涵。部分学生认为有单质参加的反应或有单质生成的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我们可以通过例子:3O2=2O3来说明,整个过程元素的化合价没有发生改变,所以不算氧化还原反应,从而有效突破学生的思维局限。

三、透彻理解概念的关键字句

学生的思维局限的另一表现是容易忽略一些条件,突破它的方法就是抓住和理解透概念的关键字句。

如气体的摩尔体积的概念:单位物质的量的任何气体在相同的条件下应占有相同的体积,这个体积称为气体的摩尔体积。气体摩尔体积的数值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取决于气体所处的温度和压强。而平时我们经常用到的气体摩尔体积Vm=22.4L・mol-1是在标准状况下的数据,标准状况是指0℃和101kPa,且对象必须是在这个状态下是气体的物质,但我们的学生不去注意这些条件,导致在判断和运用中出现错误。又如:燃烧热是在101kPa时,1mol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放出的热量。特别是利用这个概念去书写燃烧热的化学方程式时,学生很容易忽略概念中的一些条件,如“1mol可燃物”、“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所以书写错误就在所难免了。我们要突破学生的这一思维,告诉学生在学习概念时应怎样注意概念中的关键字句,同时学会找出关键字句。

四、加强联系,形成概念体系

学生的思维局限还表现在不善于联系,突破它的办法就是加强联系和对比,形成概念体系。

如化学平衡,它包括了:化学反应平衡、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固体难溶溶质的溶解平衡、水解平衡等,这些概念的相同点就是“可逆”、“存在平衡”。但学生在学习这些概念时经常把它们孤立起来,从而造成理解的困难。那么,我们在讲解这些概念时就要加强联系和对比,形成概念体系。又如:同位素、同素异形体、同分异构体、同系物以及烷烃、烯烃、炔烃、芳香烃等概念,可联系起来讲解,以便使学生形成概念体系,突破思维的局限。

五、通过实验观察,建立感性认识

学生的思维局限还表现在缺乏感性认识,突破它的办法就是通过实验观察。

如:人教版必修1第一章的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中的“过滤、蒸馏、萃取、分液”,如果学生没有通过实验和仔细观察,是很难理解和清楚这些概念的真正含义的,从而使判断和操作发生错误。又如:对于胶体,我们肉眼是看不出来的,要通过丁代尔现象才能区别开来。其实,很多化学概念都要通过化学实验来提高学生对概念的感性认识,以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化学概念在化学知识中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是中学化学基础,是我们核心教学的知识。使学生对化学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准确到位是我们广大化学教育工作者的义务和职责。正如古人所云:“供人以鱼,只解一餐;授人以渔,终身受用。”

上一篇:新课改背景下化学教师要注重教学反思 下一篇:挖掘实验潜力 发展学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