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尔夫教学法节奏训练在音乐课堂的运用

时间:2022-10-24 01:30:04

奥尔夫教学法节奏训练在音乐课堂的运用

《粉刷匠》是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律动练习。这是一首风趣、活泼的波兰儿童歌曲。歌曲是二四拍的,一段体结构,大调式。很多老师是这样教学的:

师:同学们见过粉刷匠吗?

生:见过。

师:谁来给我们演示一下?(生演示)

师:粉刷匠刷墙的时候会有“刷”的声音。让我们去做一次粉刷匠吧。随着音乐的节奏做出粉刷匠刷墙的动作。

示范:

在以上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师为了让学生动起来,要学生去体会粉刷匠的刷墙动作。但是,当我们再次回想整个教学过程时,是否应该思考一下:学生通过这样的律动练习学到了什么呢?我们的教学目的是什么?难道仅仅是了解粉刷匠刷墙的动作吗?

很显然,这样的教学是存在问题的。首先是练习过于单一,《粉刷匠》作为课时中的律动练习,应该追求实效性。课件中《粉刷匠》的音乐一共是两遍,这两遍是一模一样的,让学生一直不停地重复一个相同动作的四分音符节奏,非常单调。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一年级学生,他们注意力的持续性不长,这样一味地重复学生会疲惫,教师的教学目的也未必能达到。

其次是为动而动,过于形式化。音乐教育家柯达伊说过:“音乐教育是通过音乐与身体结合的节奏运动唤起人们对音乐的本能,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敏捷的反应能力,进而获得体验和表现音乐的能力。”许多的音乐课是为了调动课堂气氛,只要能让学生动起来的就都要加点动作。这样的教学就会浮而不实。

最后,学生通过一个有节奏的“刷”的动作来体验音乐的一个节奏。是不是过于单调了呢?有没有可能在单一中寻求多变呢?

于是,我想将书本上的律动练习与奥尔夫教学法中的节奏练习相结合。利用奥尔夫的教学原理,通过律动练习,让学生体会节奏的变化,培养学生的音乐感。我的教学如下:

师:随着音乐做粉刷匠的动作,让学生跟着老师的动作说“刷”。体验四分音符,即刷=×。

第一遍音乐:

间奏时,让学生停止动作,以便让学生学会听懂“间奏”。歌曲重头反复一次。

第二遍音乐:

师:歌曲重头反复,在体验了四分音符的基础上,体验八分音符,即刷刷=××。师右手表示四分音符,左手表示八分音符,走右手交替,学生根据变化来说出“刷”和“刷刷”。

师:同上,这里的音乐在速度上有了明显的变化,随着音乐做粉刷匠的动作,动作放慢,让学生跟着老师的动作节奏说:“刷— — —”。

师:随着音乐做粉刷匠的动作,由于音乐《粉刷匠》的最后有一个渐快的过程,于是教师的动作要随着音乐转入结尾,让学生跟着老师的动作节奏说:“刷”。在练习四分音符同时,感受十六分音符。即刷刷刷刷=????)

师:刚刚我们和粉刷匠一起刷了自己的新房子,谁能告诉我,粉刷匠是怎么刷墙的?

生:(用刚刚老师的动作来表示)

师:那么,粉刷匠每次刷墙的节奏是一样还是有不同的地方呢?

生1:有变化的。学生边做动作边说出了节奏,有“刷 —”,还有“刷刷”。

生2:还有刷— — —。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其实,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充满了音乐,刚刚在我们的劳动中就有着丰富的节奏,请大家看黑板:

板书: 刷刷刷刷=????

刷刷=??

刷=?

刷— =?—

刷— — — =?— — —

教师带领学生读出节奏,将每个节奏的名称告诉学生。再次播放音乐《粉刷匠》,让学生看着黑板上的节奏,再次感受不同音符的变化。

奥尔夫特别强调从节奏入手进行音乐教育。在音乐课堂上,打破一贯的讲解节奏的模式,利用低年级学生活泼、爱动的优势,通过学生们自己的体验和感受,不知不觉地明辨各类音符的区别,在欢快的节奏游戏中逐渐形成节奏的敏锐感和辨识能力,这样的教学既好看,也更具有实用价值。

上一篇:“建构式生态课堂”学生学习行为研究及策略 下一篇:如何培养小班幼儿的交往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