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西北玉米大斑病发生原因与防治措施

时间:2022-10-24 12:14:46

辽西北玉米大斑病发生原因与防治措施

摘要 介绍玉米大斑病的发生症状、发生规律、发生原因,并提出防治措施,以期为玉米大斑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 玉米大斑病;发生症状;发生规律;发生原因;防治措施;辽西北地区

中图分类号 S435.1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1-0130-01

玉米大斑病又称条斑病、枯叶病等,是玉米的主要叶部病害,该病主要发生在气候冷凉地区,一般情况下减产20%左右,严重时减产50%以上。彰武县玉米种植面积7.66万hm2,近年来,由于气候条件、种植规模改变和玉米密植品种的大面积推广,该县玉米大斑病呈逐年加重趋势。特别是2012年,玉米大斑病严重流行,造成大幅度减产,部分乡镇玉米大斑病发病株率达100%,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和品质,给玉米生产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该病造成产量损失有3种途径:一是叶片光合面积减少,玉米百粒重下降;二是玉米生长期感染大斑病,使玉米不能正常抽穗,造成空秆;三是全田大斑病流行,植株提早枯死,造成绝产。

1 玉米大斑病发生症状

玉米大斑病为真菌性病害,玉米整个生长期均可以感病,尤其生长中后期感病严重,该病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危害叶梢和苞叶,由下部叶片逐渐向上扩展[1]。初在叶片上产生青灰色或黄色椭圆形水渍状斑点,后逐渐向两端扩展,最后形成大小不等的黄绿色至黄褐色纺锤形或棱形萎蔫斑。发病严重时,病斑连合成片造成叶片早枯,若遇到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有灰色霉状物生于病斑之上,叶鞘和苞叶上的病斑呈水渍状,形状不定,后变为长棱形或不规则形暗褐色斑块。

2 发生规律

玉米大斑病是一种传染病害,以菌丝体及附着的分生孢子在田间地表或有病玉米秸秆上越冬。第2年玉米生长季节,借着雨水飞溅、风或昆虫传播,继续侵染,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萌发入侵,分生孢子萌发适温20~27 ℃,约10 d表现症状,感病品种约经2周即可引起局部萎蔫,组织坏死,形成枯死病斑[2-3]。潮湿的气候条件下,病斑上可产生大量分生孢子,随气流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造成病害流行,在玉米抽雄后开始发病。阴雨多湿的天气,适合玉米大斑病的流行发生,病菌侵入后迅速扩展,植株叶片逐渐萎蔫,形成枯死病斑。玉米重茬、连作、密植等栽培措施有利于发病。

3 发生原因

3.1 品种抗性

玉米大斑病的流行与玉米品种感病程度有关,由于玉米大斑病连年发生,生理小种种群优势逐渐上升,导致玉米品种抗性逐渐减弱,使玉米大斑病逐年加重。

3.2 气候条件

温度20~25 ℃、相对湿度90%以上、多雨潮湿的天气,有利于病菌的侵入、传播,玉米大斑病不仅发生快、面积大,而且程度重[4]。

3.3 生态条件

由于玉米密植品种面积不断扩大,导致田间郁蔽,小气候条件适宜玉米大斑病发生。玉米孕穗、出穗期间氮肥不足发病较重。低洼地、密度过大、连作地易发病。

4 防治措施

4.1 选择抗病品种

品种抗病性是影响玉米大斑病发生流行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因地制宜地选择抗病品种,根据当地优势小种选择抗病品种,注意防止其他小种的变化和扩散。目前,当地较抗病的玉米杂交种有良玉66、宁玉309、先正达408、东裕108等。不同抗性品种及兼抗品种有辽单22号、农大3138、农单5号、中单2号、丹玉13、丹玉14、郑单2、群单105、沈单5、沈单7、本玉9、锦单6、掖单12号。

4.2 处理病株,清理病残体

打掉玉米下部的发病叶片,并带出田外统一深埋或烧毁,以防病害扩散。在发病初期及时摘除玉米下部叶片,拔除严重发病株,减少病原菌。大斑病严重发生年在玉米收获后彻底清除田间病残体,并集中烧毁或作堆肥高温发酵杀死病菌,特别严重发病地块应进行深翻或轮作其他作物。在以玉米秸秆为燃料的地方,应该合理安排烧柴顺序,力争将玉米秸秆在玉米出苗前后烧完。

4.3 加强田间管理

实行轮作、倒茬,防止感病品种大面积种植,搞好品种的布局和轮换。适期早播,避开病害发生高峰。合理密植。多施充分腐热的农家肥,施足基肥,增施磷钾肥,科学追肥,在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时,为防止其受玉米大斑病的侵染,在苗期和抽雄期阶段特别要注意增施氮肥,以保证苗期茁壮成长和防止后期脱肥,提高玉米植株抗病性,及时铲趟,增强抗逆性。玉米生长中后期,做好中耕除草培土工作,提高地温,摘除底部2~3片叶,改善田间通透条件,降低田间相对湿度,使植株健壮,提高抗病力。气温高于25 ℃或低于15 ℃,相对湿度小于60%,持续几天,病害的发展即受抑制。 4.4 药剂防治

玉米主产区,要及时组织专业防治队伍,统一供水,统一购药,统一提供器械,大面积开展统防统治。防治的重点

(下转第134页)

(上接第130页)

是邻近村庄、场院、草滩草埂的高水肥地、低洼积水的地,甜糯玉米、特色玉米、玉米制种田和先玉335等感病品种。可在心叶末期至抽雄期或发病初期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25%苯菌灵乳油800倍液、40%克瘟散乳油800~1 000倍液、农抗120水剂200倍液,隔10 d防治1次,连续防治2~3次[5]。

5 参考文献

[1] 赵克文.秦岭南麓玉米大斑病的发生特点与防治[J].种子科技,2012,30(9):43-44.

[2] 司文静,杨勇,曹德成,等.伊通满族自治县玉米大斑病的发生原因与防治技术探讨[J].吉林农业:学术版,2012(7):65.

[3] 郑在环,邱义图,贾振宇,等.玉米大斑病的发生及防治方法[J].吉林农业:学术版,2012(7):73.

[4] 马英江,徐杰.玉米大斑病的综合防治措施[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2(7):32.

[5] 袁柳萍.玉米大斑病的发生原因与防治对策[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2(10):32-33.

上一篇:钻井公司长期待摊费用的核算与管理 下一篇:刍议电子证据的作用、取证与审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