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单簧管作曲家:米歇尔?约斯特

时间:2022-10-24 11:56:10

法国单簧管作曲家:米歇尔?约斯特

在“我的冷门音乐CD陈列馆”系列中,曾写过一位据说是最早创作单簧管协奏曲的德国作曲家约翰・穆尔特(Johann Melchior Molter,1696-1765)。这次再来谈一位早期法国单簧管作曲家米歇尔・约斯特(Michèl Yost)。

关于约斯特,目前大家知道得极少。一则,他不是以作曲为主的音乐家,而是一位单簧管演奏家和教师,所以,一去世,他的作品便不再演奏,慢慢被人淡忘了;二则,他的寿命太短,他1754年在法国出生,1786年7月5日在巴黎去世,只活了不到三十二岁,比莫扎特还短寿。这些短命的作曲家在创作中,除非作品数量能像舒伯特和莫扎特那么庞大,质量也达到世界一流,否则,即使写过一些作品,一旦死了之后,不但作品,就连作曲家的姓名也很容易淹没在历史的大海之中销声匿迹了。

关于约斯特的生平和他对音乐特别是单簧管音乐的贡献,我们目前仅知道以下一些情况。

我们不清楚米歇尔・约斯特的出生地,只知道他父亲是瑞士人,军乐队的小号手。约斯特的音乐启蒙教育来自他父亲,后来在军乐队中受过进一步训练。十八世纪时,管乐器演奏家的初期音乐教育受之于军乐队的情况很普遍,因为那时管乐器还比较简单,一般乐队用得不多,主要是在军乐队中使用,所以要是哪位作曲家的交响乐里需要使用多种管乐器,乐队就需去军乐队借管乐手。据说,海顿就常这样做。

约斯特也跟波希米亚单簧管演奏家约瑟夫・比尔(Josef Beer,1744-1811)学过单簧管。我在《单簧管世家巴尔曼父子》一文中曾提到过这位比尔先生,因为亨利希・巴尔曼也是跟当时正在德国波茨坦军乐队任职的单簧管乐手约瑟夫・比尔学习单簧管的。比尔是波希米亚人,但他在奥地利和法国的军乐队中任过职,还去荷兰、意大利、俄国和匈牙利等国旅行演出过,是当时欧洲最著名的单簧管演奏家之一。他的最大贡献是改进了单簧管的结构――把原来四键的单簧管改成五键,从而使单簧管的音色变得更加丰满、纯净及柔和了。所以,可以说,约斯特跟亨利希・巴尔曼一样,都得到过名师的指导。

约斯特1777年首次在巴黎的Concert Spirituel系列音乐会上亮相。关于巴黎的Concert Spirituel系列音乐会,我在《艾廷・欧齐:从大管的起源说起》一文中也提到过,那位法国大管演奏家欧齐也是差不多在这一时期移居巴黎的,并于1779年在这一系列音乐会上亮相,从此一举成名。由此可见,这个系列音乐会在当时巴黎的音乐圈是多么重要。

单簧管是管乐器中最晚出现的一种乐器,大约1700年左右才被发明。有关这种乐器的最早记录据说是在1716年荷兰的一本匿名著作中。海顿1760年左右开始创作交响曲,一生写了一百多首交响曲,但他直到最后十首交响曲才采用单簧管,也就是说,海顿到了1791年才注意单簧管这种乐器。多亏莫扎特在1781年认识了单簧管演奏家安东・斯塔德勒(Anton Stadler,1753-1812),否则,他恐怕不会在生命的最后几年创作三首单簧管杰作。而约斯特比莫扎特早两年出生,却早五年去世,他1786年去世时还没有听见过海顿和莫扎特为单簧管创作的音乐呢!

约斯特在巴黎除了演出,也教单簧管,而且是位很出色的老师,因为他教出了几位非常优秀的单簧管演奏家,其中最重要的一位是瑞士单簧管演奏家琼・科萨维尔・勒费佛(Jean Xavier Lefèvre,1763-1829)。勒费佛不但是一位优秀的单簧管独奏家,而且后来当了巴黎音乐学院的单簧管教授,为该学院写了单簧管教科书。

尽管约斯特不是一位重要的作曲家,但他的作品并不算少。他写了十五部单簧管协奏曲,还写过五组单簧管四重奏,每组六首,一共三十首。在音乐史上,写过那么多单簧管四重奏的音乐家可能还没有过。很可惜,目前在网上可能只能找到一张德国MDG公司出品的单簧管协奏曲,约斯特的其他作品几乎一概找不到了。

不过,我首先是从另一张Classico公司2004年出版的唱片上知道约斯特的。这张唱片收有六首单簧管四重奏,由单簧管及小提琴、中提琴和大提琴演奏。这六首四重奏大概就是上述约斯特所写的五组单簧管四重奏中的一组,可惜说明书上并没说是第几组。

这张唱片上的六首单簧管四重奏中,有四首―― 第一、二、三和五――只有两个乐章,没有慢板乐章,其结构都是“快板-回旋曲”的形式,只有第一首例外,是“快板-变奏曲”。余下的两首第四和第六则都是三乐章的――传统的古典主义时期弦乐四重奏形式:“快-慢-快”。这六首乐曲都很轻松、闲适、高雅,我较喜欢那两个慢板乐章,因为更能发挥单簧管音色中柔和、伤感的特点。

后来,我就注意起约斯特其他作品的录音了,可惜至今为止只找到一张,那就是德国MDG公司1997年出品的约斯特四首单簧管协奏曲,由德国单簧管演奏家迪特・克洛克独奏,布拉格室内乐团协奏。曲目如下:

1) 降B大调第十单簧管协奏曲

2) 降E大调第八单簧管协奏曲

3) 降B大调第九单簧管协奏曲

4) 降B大调第七单簧管协奏曲

我拿到这张唱片后仔细一看,发现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在唱片的封面和封底上,都只写着一位作曲家的名字,那就是本文所谈的米歇尔・约斯特。但是在唱片所附的说明书作品目录上,却印着两位作曲家的名字:约斯特和约翰・克里斯朵夫・佛戈尔(Johann Christoph Vogel,1756-1788)。那么这位佛戈尔先生究竟是谁呢?他在这四部单簧管协奏曲中究竟起了什么作用呢?为什么在约斯特的作品上要加上他的大名?

后来我查阅了一下,发现佛戈尔是德国作曲家,比约斯特晚两年出生,也晚两年去世,同样只活了三十二岁。佛戈尔1756年3月18日出生于德国纽伦堡,但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住在法国巴黎,他的音乐活动也主要是在巴黎开展的。1776年,他抵达巴黎,在蒙特默伦斯公爵(Duke Montmorency)的乐队里演奏圆号。后来,他又为瓦伦蒂诺伯爵(Count Valentinois)的乐队服务。不久,他开始对格鲁克的歌剧大感兴趣起来,于是模仿格鲁克的风格写了自己的第一部歌剧《金羊毛》(La Toison d’or)。他把这部歌剧题献给格鲁克,格鲁克对这部歌剧大为称赞。可惜一直到1786年,这部歌剧才有机会公演,演出的效果不很理想,两年里只演了十二场,其原因恐怕是因为那时巴黎社会已经对格鲁克的歌剧兴趣不大了。后来,佛戈尔又写了第二部歌剧,叫《德默封》(Démophon)。可是,还没等他写完,另一位作曲家路易吉・凯鲁比尼(1760-1842)的同名歌剧已经在巴黎上演了,于是佛戈尔的歌剧只演了一首序曲。这首序曲倒热门了近十年,在音乐会上常有演出的机会。至于他的整部歌剧,则要推迟到1789年9月才在巴黎首演。那次演出十分成功,在一年中上演了二十四次,并于1793年又重新得到上演机会,但作曲家佛戈尔本人却早在1788年就去世了。

我在《单簧管世家巴尔曼父子》一文中,曾把德国现代单簧管演奏家迪特・克洛克比作“音乐的侦探家”,因为他不但是位优秀演奏家,还孜孜不倦地为已经被历史湮没的作品和作曲家作钩沉的工作。我现在谈论的这张唱片正是克洛克的研究成果之一。

根据克洛克的研究,在这几部单簧管协奏曲的封面上,署名的作曲家“Michèl”就是本文所说的单簧管演奏家和作曲家“米歇尔・约斯特”。因为约斯特名气在巴黎很响,所以一般人都只称他的名字“米歇尔”,而不再称他的姓“约斯特”,于是约斯特在他的作品上也经常只署名“米歇尔”。

克洛克表示,在十八世纪,一部作品被人冒名顶替的情况很多。他举了一位叫格洛维茨(Adalbert Gyrowetz,1763-1850)的作曲家的例子:1789年,年轻而无名的格洛维茨来到巴黎,拿出他的几部新交响乐去公演。使他吃惊的是,在音乐会节目单上,他的一部作品竟被人印作是“海顿的交响曲”!原因是,音乐会主办人和出版商都担心无名年轻音乐家的作品销路不好,所以他们故意把这些作品加到已成名的作曲家头上去,以提高音乐会的卖座率。

克洛克说,作曲家佛戈尔比约斯特小两岁,在巴黎成名也晚,而约斯特1777年后在巴黎的名气已经很响了,已经发表了不少协奏曲。不过,虽然约斯特很有音乐灵感,但他却常常缺少把他的思维组织成乐曲的能力,所以,佛戈尔就经常跟他合作,帮他做乐曲的组织工作。因为佛戈尔的名气不大,所以这些作品都只署“米歇尔”(即约斯特),而不署佛戈尔的姓名。而在这张唱片上,克洛克把佛戈尔的名字加上,也算是为佛戈尔正了名!

在说明书中,克洛克还说,他在录制这些协奏曲时,改动了一些混乱不清的作品编号,也调整了部分乐章的内容,比如,最后一首――只有两个乐章的《第七单簧管协奏曲》,他觉得原稿上的第一乐章很可疑,不像原来就有的,反而像是从法国哪个殖民地移植过来的音乐,因为他在十八世纪任何作品中都没有听见过这种音乐,他怀疑这一乐章的可靠性,于是在录音时取了佛戈尔的一段曲子来做了替换。

其实,作为一名纯粹的音乐欣赏者,我对克洛克做法的可靠性和正确性倒并不十分关注,对我来说,只要音乐好听就好。听了这四首单簧管协奏曲,我个人的看法是,至少其中几首听起来不太像是法国人写的曲子,倒更像是德奥作曲家的作品,尤其是快板乐章,很有莫扎特的风格,当然音乐结构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一点。总的来说,这几部协奏曲都是好听而不很深刻的作品――其实,这正是十八世纪上半叶音乐的特点,不是吗?

上一篇:照片下的文字 下一篇:建造合同实践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