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技术型大学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时间:2022-10-24 11:34:09

应用技术型大学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摘要】 新形势下,我国高校中的一大批普通本科高校都将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同时,现代职业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应用技术型大学的会计学专业应当以职业能力为导向,按照“通识课+专业课+能力拓展课”的思路来设计其课程体系,其中的专业课又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技能实训课和实训课共4个板块,以突出职业能力教育的目标和重点,更好地适应社会对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 应用技术型大学 会计专业 课程体系

一、引言

欧洲对大学的一种常用分类是:第一类是综合类,也就是研究类大学;另一类是应用科学大学,也就是高等专业大学。我们中国近两年开始引用外国的做法,将大学分作两类:一类是研究型,另一类是应用技术型。其中,应用技术型大学除了非研究型本科高校之外,还应包括高职高专。2014年2月26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任务和措施。会议要求建立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这表明,国务院正引导一批非研究型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转变,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战略地位空前提升。

由此可见,应用技术型大学开展以职业发展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革新势在必行,而将职业能力作为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的导向是应用技术型大学发展会计专业的必由之路。建立一个这样的课程体系,首先需要准确把握“职业能力导向”的内涵。

二、从三个层次准确把握“职业能力导向”的内涵

1、以专职工作为就业导向

研究型大学的学生毕业后大多数会选择研究型组织单位与机构或者继续深造,而应用技术型大学毕业生的去向是以一定的会计专业相关的职业技能为上岗前提的实际工作岗位,这一层次内涵的明确有利于与研究型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倾向区别开来,从而有利于在课程设置时明确目标。

2、以培养丰富而完整的“职业能力”为课程设置目标

丰富而完整的“职业能力”应该是综合职业能力,包括身心健康、职业道德、职业技能与方法等3大方面。其中,会计专业的职业技能与方法应该包括珠算、点钞、鉴别假钞、小键盘录入、会计实务处理、财务软件应用等诸多方面。而关于“职业核心能力”则可以按照国家有关部门的规定来理解。根据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技能鉴定中心组织1998年制定的试行标准,职业核心能力分为8项,包括: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外语应用等。

3、以本专业学生良好的职业发展状况作为衡量标准

具体而言,以学生快而准的职业认知与定位、稳而优的职业发展、良好的职业心态为课程设置优劣的评价尺度。这是一个漫长且需要不断反馈和互动的过程,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予以说明。

首先,快而准的专业认知与职业定位是针对大学新生而言的。许多选择了会计专业的大一新生其实在选择本专业时对它并不了解、甚至也没有什么好感或者好奇心,而只是听从长辈建议或者抱着随大流、奔热门的心态,所以对于本专业以后做什么、大学期间该准备些什么实际上是一无所知,这种盲目性和无计划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状态、效果及就业。因此,一个良好的课程体系,应该能够为大学新生更好地认知本专业、明确职业定位乃至制定职业规划提供便利。

其次,稳而优的职业发展是指,学生在形成一个比较明确的专业认知和职业定位之后,能积极、主动地努力,从而获得稳定、良好甚至优异的职业发展,这种发展既包括在校期间专业学习方面的进步,也包括毕业后在社会工作中的职位升迁、继续教育或自学成才。一个好的课程体系应该能为学生搭建一个进步与发展的阶梯,有助于促进他们获得职业方面的发展。

再次,良好的职业心态是指,学生在获得良好的职业发展的过程中能拥有一个健康、良好的职业心态。这种健康、良好的职业心态包括对职业本身的认同、尊重和热爱,对本职业与金钱、荣誉、社会地位、经济发展、人生价值等相关方面关系的一个正确认识。职业心态的健康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着会计从业者的成就感、幸福感,从而影响着从业者的职业发展。因此,一个好的课程体系应该有助于学生们认同和培养这种良好的职业心态。

三、职业能力导向下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基于上述对“职业能力导向”内涵的认识,笔者认为,应用技术型大学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可以按照“通识课+专业课+能力拓展课”的思路来设计,其中的专业课又应该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技能实训课和实训课这4个板块。

1、通识课

目前我国高校的通识课一般包括两部分:一是全校学生都要学习的必修课;二是各专业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学习的选修课。其中必修课具有明显的趋同性,而选修课在各所高校会有所不同。应用技术型大学的通识课可以包括如下这些: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国防教育与军训、军事理论、形势与政策、大学语文、大学英语、体育、经济数学、数据库应用、计算机基础、心理健康、艺术鉴赏、实用礼仪等。

2、专业课

应用技术型大学的专业课应突出强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基于此,可以将专业课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技能实训课和双证课共4个板块。

(1)专业基础课。包括如下课程:管理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统计学原理、经济法概论、财经应用文写作、会计基础、Excel在财务中的应用等。

(2)专业核心课。包括如下课程:财务管理、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会计报表分析、税法、纳税筹划、会计电算化、审计等。在安排这些课程时要注意以下三点:

一是相关课程之间的前后联系,例如,“税法”应安排在“纳税筹划”之后,“会计报表分析”最好在“财务会计”之后,而“审计”最好安排在其它专业课之后,等等。

二是避免相关课程在教学内容方面的重叠或交叉,如“成本会计”、“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的一部分内容,“会计报表分析”与“财务管理”的相关内容,解决办法可以是通过自编系统性较强、有针对性的教材,也可以是课程教学大纲在教学内容方面的彼此协调。

三是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并突出强调实践环节。解决的方法可以是在理论课程结束之后加上与课程内容紧密相关的“课程设计”环节,通过一个或一系列紧密相关的项目活动将理论知识贯穿始终,例如“财务管理课程设计”可以采取如下思路:先让学生以3―5人为单位自由分组,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成立一家企业或单位,并确定其名称、规模及主要经营方向及范围,进而要求学生依次完成其财务管理制度设计、筹资方案选择、项目可行性评估、投资方案选择、利益分配方案设计等项目内容;“会计报表分析课程设计”可以要求学生(以个人或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家上市公司的年报作为分析对象,并根据老师在课堂上所讲授的内容制作一份完整的报表分析报告,然后再有选择性地将学生分析成果在班级中共享和讨论,并进行点评和总结;“成本会计课程设计”可以由学生(个人或小组)选择自己所熟知的一家企业,要求他们了解该企业所采用的成本核算程序及方法、识别其中存在的问题或可取之处、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或总结其可供借鉴的经验,等等。此外,也可以采取“理论课时+实践课时”的做法,这里的“实践课时”可以针对某一章节的具体知识点采取“案例讨论”、“实地调研”、“分析报告”等形式,课堂上的课时主要用于老师布置项目内容、学生分组设计方案、师生互动、学生展示成果及教师点评,更多的实践环节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后完成。

(3)技能实训课。在技能实训课中,教师带领并指导学生完成需要特定专业技能的操作,这种课程的突出特点是学生的参与性、课程的连贯性都很强,很多时候教师需要一对一辅导。这类课程主要包括:珠算与点钞、出纳实务实训、手工会计综合实训、电算化会计综合实训、会计报表编制与分析实训、税费计算与申报实训、ERP沙盘实训等。

(4)双证课。在应用技术型大学,会计学专业可以开设将本专业的学历证书与会计从业资格证、初级或中级会计师证书等国家资格证书相结合的课程。针对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的《会计基础》和《初级会计电算化》科目,可以将其知识点安排在前述的相应专业课中,并结合学生报考的实际情况开设考前辅导班或提升班,而针对《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科目则需要单独开设一门课。针对初级会计师考试科目《初级会计实务》和《经济法基础》也可以在根据考试大纲调整课程教学大纲及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开设考前辅助班,而针对中级会计师考试科目《财务管理》、《经济法》及《中级会计实务》,由于难度相对较大,一方面仍然可以结合考试大纲调整《财务管理》及《财务会计》等相关课程的教学大纲及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要视学生的报考情况来决定是否开设考前辅助班。对于双证课,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体系的构建和夯实,也要注意为后续的知识运用与提升留下接口;而在考前辅导班中,则要侧重于讲解知识点的运用及应试技巧。

3、能力拓展课

能力拓展课主要包括与会计专业相关的其它财经专业的一些基础课程如市场营销、国际贸易、财政与金融、组织行为学、公共关系学等,以及与毕业就业直接相关的一些课程如毕业设计、顶岗实习、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等。

基于前述分析,我们可以编制相应的课程结构框架图及教学进程表,在编制时需要重点关注会计专业课程之间的前后顺序,以及专业课与通识课及能力拓展课之间的衔接问题,前文已有相关论述。限于篇幅,其具体内容在此就不再展开。

按照这种“通识课+专业课+能力拓展课”的思路并将专业课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技能实训课和双证课4个板块来构建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可以较好地突出职业能力教育的目标和重点,有利于适应社会对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需求,值得应用技术型大学尝试和践行。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2012B287“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的构建”。)

【参考文献】

[1] 李松青: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思考与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1).

[2] 胡建波、汤伶俐:职业能力的内涵与要素分析[J].职教论坛,2008(2).

[3] 汤长胜: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

[4] 付晓兰:以“学习产出”为质量标准的高职会计人才培养质量体系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2).

上一篇:浅谈财务分析在企业经营中的作用 下一篇:浅谈机场内场车辆的风险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