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母语危机角度分析大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时间:2022-10-24 10:34:00

从母语危机角度分析大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文章从母语危机视角出发,结合我国大学语文发展历史与现状,分析了母语危机下大学语文教学困境,并提出了解决相关问题的策略,以期能对大学语文教学有所帮助。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在人才培养上,国家越来越关注人才的综合素质。1995年,国家教委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具有提高学生文化素质的作用,各高校应重视语文课程教学。1999年,教育部做出了深化教学改革的重大决定,语文学科建设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期,在学界和教育界的共同努力下,高校语文教学呈现出全新的面貌,教育改革的深度和创新性在语文学科上得到了体现。据统计,当前我国所有高校都开设了语文课程,其中,绝大多数高校都将语文定位为公共基础必修课,也有一些高校将语文定位为公共选修课。高校教学课时普遍在70个课时左右,语文教材多达千种,语文教学内容涉及范围非常广,语文已经成为最能影响学生文化理念的课程。

一、母语危机下大学语文教学困境及原因

(一)母语危机下大学语文教学困境

1.课程定位不明确。课程定位明确是确保教学质量的关键和前提,在课程定位方面,我国大学对语文课程的定位过于偏重其工具性。如在20世纪80年代,为了弥补学生语文学习的不足,许多高校都将学生语文应用能力视为语文教学的重点,过于强调工具性在语文学科中的重要性,这就导致大学语文成为中学语文的机械延伸和简单补充。后来,随着教育发展,许多学者从文学本质出发,要求学校在语文课程建设中重视语文的文学性与审美性,不过,许多高校在语文课程定位上,仍旧认识不到语文的文学性与审美性,也很难从文学、母语视角出发,进行语文课程建设。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语文与其他学科的结合,也为语文向其他学科交叉渗透设置了障碍。

2.师资队伍建设不完善。教师是教学的主要力量,也是素质教育的执行者。大学语文教师要想胜任本职工作,不仅要具备较高的个人素养和文化素质,还要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但是,受社会经济转型影响,母语教学在高校越来越不受重视,高校语文教师队伍建设也受此牵连,许多学校在语文教师招聘、管理与培养方面都不愿意花费财力和物力。2006年,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曾就高校语文教师构成状况展开了一次调研,调查发现,我国大学语文教师以年轻教师为主,专职语文师资力量薄弱。在一些民办院校和综合性院校,兼职语文教师占据了较大的比例,教师管理和培养方法都非常落后。大学语文课程所处的尴尬地位,使得语文任课教师在教学中也变得非常消极、被动,如许多语文教师很少就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研究,绝大多数语文教师都不重视教学经验积累,教学态度也非常消极。这些因素,都会给大学语文教学带来消极影响。

3.学生学习思想功利化。长期以来,在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影响下,我国教育界奉行的都是“重理轻文”“重国际轻传统”的教学思想,语文教学普遍不受重视。与此同时,在“学以致用”的教学观影响下,为了使学生跟上时展步伐,英语教学在我国已经进入幼儿教学阶段。英语作为高校公共必修课,在课程体系中所占比重不断变大。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为了完成学分,许多学生都将主要精力放在英语、计算机等实用课程上,年青一代对语文课程的感情逐渐变淡。比大学生学习思想功利化更让人痛心的是,在大众媒介对汉语习惯不断破坏的情况下,高校大学生语文运用能力不断下降。调查显示,许多大学生在作文写作时都存在行文混乱、错别字较多、书写不规范等问题,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

(二)造成大学语文教学困境的原因

造成大学语文教学困境的原因是多样的,首要原因是国外文化渗透影响。在当今世界,无论是在经济、贸易、政治领域,还是科技领域,英语都是最受认同的世界通用语。在英语和外来文化挤压下,汉语的生存土壤遭到污染和破坏,汉语的文化优势和吸引力逐渐减弱。其次,在网络时代,大众传媒对汉语的违规滥用,严重破坏了汉字规范,也给人们以误导,导致人们在汉语应用上,越来越不受汉语语法规范的束缚。再就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提高经济效益,许多企业都将英语水平当作选人、用人的重要标准。为了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取得胜利,许多大学生不得不花费更多的时间去学习英语,考取英语等级证书,继而疏忽了母语学习。

二、母语危机下大学语文教学策略

(一)明确语文课程性质和功能

要想提高大学语文教学质量,高校首先要摆脱对语文课程性质定位模糊不清的状态,从工具性、人文性和文学审美性三方面,对语文学科进行科学定位。这就要求高校首先要明确语文的学科属性和教学任务,即“语文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将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统一起来,是语文课程基本特点和要求”。在语文课程建设上,高校要将语文课程建设与其他学科建设结合起来,积极通过语文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解决高等教育文理分离、人文精神建设滞后等问题。与此同时,高校还要将语文课程建设与计算机、英语等专业课程建设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以文学作品为中介,将圣哲先贤们的精神气质凝结在文字中,给予学生以人文精神熏陶和真理启示,以彰显大学语文的学科属性,提高学生的精神品质和文学审美能力。在语文教学任务上,高校要将“提高学生汉语运用水平和能力”视为教学的首要任务,然后在学生语文技能和语文素养不断提高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分析和写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二)优化大学语文教材

优秀的教材是教学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因此,高校要认识到语文教材建设的重要性,重视教材编写和选用工作,选择优秀的语文教材来教学。那么何谓优秀的语文教材呢?笔者认为,优秀的大学语文教材不仅要具有内容充实、表达科学、体例设计科学等特点,还要能结合学生的学科背景来分类选择内容,能将文学知识和语文知识巧妙融合起来,即教材内容古今融通,兼具文学性和实用性。此外,优秀的大学语文教材在编写时要还要注意选文的典范性,要相信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学生自学提供一些附带资料和典型案例。简单来说,大学语文教材要选取更多的具有审美价值的文学作品,以便于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以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为例,这篇文章就具有审美意识培养作用。因此,教材编写部门和高校在校本教材创编中要多加入一些与此类似的内容,同时以审美为主线,尝试一些更加新颖的、能体现语文人文精神特质的文体结构模式。

(三)深化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高等教育的发展,关键在于教师。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当前高校在语文教学中的首要任务。因此,高校要抓住教学改革机遇,有效推进教师招聘和培养工作,以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为主要参考标准,严把教师引进关,引进一批高素质的专业语文教师,优化语文教学队伍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改变过去那种以兼职教师为主的状况。然后,面向教学,锻造年轻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要求语文任课教师走出教室、走进社会,从生活中积累素材,在认真观察的基础上思考人生、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最后,立足于教师培训与组织管理,实施“青蓝工程”,要求广大教师学习多媒体技术,加强文、史、哲专业知识学习,通过聘请专家、语文教学队伍教科研“帮传带”活动等,提高语文教学队伍的教研水平。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母语危机之下,大学语文教学面临着发展困境,这注定了我国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注定要经历一段不平凡的发展路程。这就要求高校革新语文教学思路,重视和加强语文学科建设,不断革新语文教学方法,以提高语文教学效果。唯有如此,才能为语文教学的长远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才能提高大学生对于母语、语文的认同感。

(厦门涉外职业技术学院)

上一篇:以《世说新语》三则探文言文阅读教学中的“文... 下一篇:当代我国博物馆公共教育现状与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