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寻城市失落的记忆

时间:2022-10-24 09:53:40

找寻城市失落的记忆

【摘要】:城市的快速发展带来生活多方面的变化,对城市原有的记忆正在变得遥远。文脉的延续应该包括场所生活特色的延续,随着城市的发展不能只体现在档案馆文字的记述,而是将它融入到城市更新的新环境中去,这不仅仅是设计任务,更多的是面对消失现象的一种态度。

【关键词】:记忆 文脉 城市更新

背景

30余年的改革开放,城市化进程以不可抵挡之势迅猛发展。正如大家看到的,它大大改善了人们的物质生活质量,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但另一方面,它几乎同时也完全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是经过漫长的历史岁月而逐步沉积、优化,最后植入在它所承载的人们生活中。在这快速更新的城市里,仿佛一切都要与过去断绝联系。

近些年来,人们的目光大多集中在了一些古城遗迹的保护,而忽略了新生代城市中生活的人们。笔者认为每座城市、甚至每个街区都有自己的历史,这其中固然应该包括它所承载的生活方式。目前,随着复兴民族特色、以人为本等口号的强烈呼吁下,我们也看到某些城市做出的努力和成绩,甚至一些房地产开发商在设计的时候融入当地特色生活方式而推出的优秀作品。但是由于设计水平参差不齐或个别部门利欲熏心,城市特色的破坏现象仍旧严重。我们没有理由排斥城市化带来的生活质量提高,但是我们也同样没有理由拒绝城市生活特色的延续。

城市的快速发展带来困惑

以笔者生活的城市为例,这些年郑州市经济快速发展,无论从乡村还是到城市,都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道路的拓宽,住宅区的拆迁改造,甚至是郑州新区的大力建设等等,这些现象毋庸置疑成为了在郑州最显而易见的活动。不得不承认这使郑州变得更加的繁华,也使我们的生活变得相对便利――拥堵的道路得到改善、低矮的建筑变得高楼林立,甚至有些城中村改造直接就转变成为大型的城市综合体。不知道何时开始,闲暇时光出门购物、在商场里约见朋友、娱乐休闲就在楼下的便捷生活方式也悄然成为了郑州生活的一种时尚或者是习惯。这一切的一切,在土生土长的我们看来无不表现出郑州的活力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然而,在这欣欣向荣的同时,对于某些怀旧人来说,似乎缺少了一点什么。我们经常会在小区门口听到纳凉老人一边呼扇着手里的芭蕉扇,一边对小孩子或者外地人讲述在此地发生过的故事“这里以前是…,我们以前在这里…”但稍许遗憾的是我们也只能从祖辈、父辈的只言片语中,或者儿时的片段记忆去努力想象这里的过去和现在的种种关联。对于一个土生土长的本地人来说,对生活过的场所记忆更为深刻,这种记忆不仅仅包含了对建筑的形体、色彩、颜色、树木等等,这种记忆或许因人而异有些许不同,但对此处的精神寄托无疑都是深刻的、有着不同于其他场所的意义。城市深层次的魅力,笔者认为不是来自于大楼有多高,马路有多宽,而是来自于文化的独特性,城市的竞争力就来自于创造这种有着差异性文化的能力。

郑州的飞速发展使得高层住宅批量生产,很多方案稍作修改就从别的城市到郑州的土地上拔地而起。对于开发商来说,或许影响他们开发利益的主要因素不在于某片区域的生活方式极具特色可以加以利用设计,而是迅速拿到土地,无论地块上的生活背景如何,都可以进行建筑的批量生产。因此,每过一段时间总有些街区面目全非,老市民们对过去的记忆被连根斩断。缺乏物质载体的记忆便在对新环境的熟悉过程中渐渐淡化,慢慢遗忘;而在这里成长的新生代则与过去彻底没了联系,许多的历史文化传统与他们现在的生活越来越疏远,逐渐变成只在城市档案馆中靠文字记载才能存在的概念。而放眼不少迷人的城市,一些街道原本拥有历史上不同时代的各种痕迹,都有其独特的城市记忆,层次分明,形成了历史线索的会合,它们绝不是一次次旧城改造中被全面“覆盖”更新的结果。

在郑州生活工作,常常会听到朋友在闲聊时调侃:想去看看几年不见的朋友,但苦于找不到朋友家所在的街道,或者由于拆迁改造使得原本生活在一条街道的四邻迁居他处,想在原居住地重聚的时候却找不到原地的片段。从大家的调侃中或多或少都有些遗憾和怀念的成分,但是笔者认为这只是大城市中的一个微型缩影,而且这种现象绝不仅仅存在于郑州,它在不断继续、在生活中无限蔓延、渗透,因为施工的工地仍在继续。

记忆与城市的关系

过去的记忆该不该被尘封,我们暂且不讨论。但文脉的延续是毋庸置疑的,我们至少应该做些什么,使得城市快速发展的同时,保留我城市或者街区的生活特色。一方面用来抵御各城市或街区同化的冲击,形成各具特色的地域生活特点。另一方面使场所精神不再是只靠老人的详述才能接触得到,而是真真切切融入我们正在改变的生活空间。

著名的建筑评论家柯林・洛在《拼贴式城市》一书中指出“城市是拼贴形成的,城市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历史的进程中,城市由不同时代的东西一层层叠加形成,城市建筑的这种积淀过程是用一种底片“透明叠加”,而不是照片叠加的方式来进行改造。”从大师的语言中我们或许可以这样理解:人与城市本身应该是互动的,而不是寄居关系,任何一个没有记忆的城市都会是空洞的。在城市的发展中,如何让历史的痕迹进行透明式叠加,形成时间上的拼贴,这应该是使城市原有生活方式得以延续的最好方式。这不仅是对建筑师的要求,也是对政策制定者,城市管理者和开发商的要求,只有观念的转变,才能带来整个城市和建筑水平的提高。

那么,更新后的旧建筑或建筑群应以什么样的姿态融入所在的区域,使新的环境延续旧的记忆呢?是应该维持原有的风貌或是保留片段,还是加入一些现代建筑的元素借此拉近与时代的距离呢?注入新元素的度如何衡量?这些面临的问题决定了旧建筑在更新前首先应以场所甚至是更大的视角,首先从城市设计的层面为旧建筑的新身份进行合理的价值定位,通过标志与背景建筑适度对比建立起彼此孤立的单体之间的时空联系,创造一个与城市整体环境兼容的新建筑。其次,新环境应该能够承载原有的生活习俗,延续其特色。

体现场所精神

一座城市的魅力和影响并不单纯是个别名人和历史事件来支撑的,普遍意义上的大众生活才是构成和影响文化的根基,事实上很多非物质的生活文化痕迹是城市特色的主题,但是人们都把它们忽略了。城市要变成有文化魅力的创新型城市,需要的动力就包括对历史文化的记忆,这是真正产生自主创新灵感的土壤。而城市的文化价值不是简单的“先进”、 “落后”之比较,而应该是“文化之差异”。从这个角度讲,面对越来越迅猛的城市化热潮, 保卫家园的传统特色、体现场所精神,一方面用来延续我们对它的记忆,另一层面用来抗击越来越凶猛的城市同化的冲击。

对于设计师来说,在城市更新中体现场所的精神、延续城市记忆是真正灵感的源泉。但凡优秀的作品都不会完全掩埋旧建筑原有的身世,旧建筑的生命痕迹在改造后能够得以适当展示,并与新建部分清晰可辨的共存,甚至可以承载具有传统意义的生活方式,这样的更新体现出的是城市作为有机体生长的历史过程。

结语

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发展和更新速度较之以往都更加地迅速和深入。如何准确地把握并延续城市文脉需要我们更多的专业人士去努力,但是我们至少首先应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因为城市文脉的延续并不只是在历史名城才需考虑,每座城市、甚至每个街区都有自己的历史。文脉延续不等同于简单的旧建筑更新,更重要的是应包括它所承载的生活。

最后,希望通过本文能够使问题得到相关部门和人士的注意,在今后的城市更新改造中能够尊重历史文脉和场所精神。使大家对城市的记忆不要只停留在档案馆的文字记述层面,而是真真切切地融入在设计的每一个环节。

上一篇:城市开发建设与水土流失 下一篇:新形势下如何有效实行项目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