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心理效应提高教学质量

时间:2022-10-24 07:50:41

运用心理效应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历史教学;教学质量;心

理效应;应用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

12—0037—01

多年以来,如何优化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历史教学质量,一直是一线历史教师探讨和研究的问题。而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来看,历史教学过程其实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如果教师能够掌握一些心理学理论,并自觉应用这些理论来指导教学实践,必然会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笔者结合一些基础的心理学理论,谈一谈几种心理效应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一、应用“自己人效应”

“亲其师,信其道。”若想让学生主动参与历史教学,教师应积极应用“自己人效应”,即要让学生内心真正获得“安全感”和“认同感”,使其觉得教师是“自己人”,大家在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奋斗。为此,教师要放下“架子”, 走到学生中间去,了解学生,关心学生,努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愉悦、轻松、民主的教学氛围。在与学生交流时多用鼓励性的语言,同时还要适度增强课堂教学语言的幽默性,为学生提供发表独特见解的机会,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与学生打成一片,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这样,不仅体现了“人本主义”教育观,而且可使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受到教师是“自己人”,从而有利于解决教学中学生“学”的问题。

二、应用“首因效应”——巧妙进行导入

第一印象所产生的作用被称之为首因效应。其主要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社会知觉对象给知觉者留下的第一印象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俗话说: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在历史教学中要应用“首因效应”,教师应把重点放在导入上。导入是教学留给学生的“第一印象”,教师若能巧妙进行导入,则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使其积极思维,主动探究。要想上好一堂历史课,教师必须在导入上下工夫。现行的高中历史教材每章节前都有导言,教师应合理应用。

三、应用“情绪效应”——授课时面带微笑

相传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总是笑脸迎人,从不摆架子,因而受到了大众的爱戴与尊敬,其被时人称之为“含笑的哲学家”。微笑虽然是一种最常见的面部表情,但其却是人际交往的法宝。微笑所引发的“情绪效应”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历史教师如果在授课时能够面带微笑,则可以有效地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并缓解学生的紧张心理,且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及和谐教学氛围的营造。

四、应用“超限效应”——适度“留白”

人在接受外界信息刺激时,有一个心理容量,一旦信息刺激超出心理容量,人就会产生排斥现象,甚至出现厌烦、逆反心理。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超限效应。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如果一味地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把学生当做接受知识的容器,长此以往,学生则会对历史学习丧失兴趣,进而产生厌学情绪。为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师应适度“留白”,即在导入、板书、提问、重难点讲解等环节中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亲身去体验,主动去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这样才能有效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其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五、应用“成败效应”——根据学生个体差异设置不同问题

成败效应是指努力后的成功效应和失败效应。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成败效应的应用,要根据学生个体差异来设置具有梯度的问题,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对于具备良好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的学生而言,教师可适当地给他们设置一些难题,以满足其不断求知的欲望;而对于学习基础薄弱、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则要降低问题的难度,以培养他们的学习自信心,使其通过自身努力能够获得成功的体验。总之,问题设置要因人而异,针对不同的学生要设置不同的问题,尽可能让全班学生都有回答问题、展示自我的机会,这样才能使历史课堂变得生机盎然,并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乐园”。

六、应用“近因效应”——巧妙结尾

近因效应理论认为,新获得的知识与信息比原先获得的知识和信息对人的影响更大。现行高中专题式历史教学所含知识内容更为丰富且跨越性强,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能虎头蛇尾,不仅要精心进行导入,而且更要合理应用近因效应予以巧妙结尾。一个精彩的结尾既有利于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巩固所学知识,又能够引发他们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可促进其历史知识结构的建立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上一篇:利用物理实验培养创新能力 下一篇:电化教育的硬件要求及设计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