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美”与“纳谏”

时间:2022-10-24 07:05:00

《邹忌讽齐王纳谏》写的是齐相邹忌劝说齐威王广开言路、博采众议、修明政务的史迹。作者不是一般地记录邹忌如何向齐王大谈“纳谏”的道理及过程,而是以戏剧性的手法,通过一段“比美”的生活趣事导入正题,阐明“纳谏”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比美”是邹忌生活中的一件轶事。他身材高大,“形貌丽”。一天,他问妻子:“我与徐公究竟哪一个美?”回答是:“您美,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而徐公是齐国有名的美男子,妻子的话使他不能相信,因此又去问他的妾。第二天,又同客人谈起了这件事。不想,妾同客人也都说他比徐公美。过了一天,碰巧徐公前来拜访,当面比,邹忌觉得自己非但不及徐公美,而且比徐公差得很远。邹忌从这件事得到启发,于是,便用现身说法的方式说服齐王纳谏,并收到了“群臣进谏,门庭若市”的效果。

“比美”这件事在表现主题方面所以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于他与“纳谏”有着内在的联系:齐王与“比美”故事中的邹忌,宫妇、朝臣等人与邹忌的妻、妾、客的关系是“连类”关系,正由于这个缘故,邹忌才纲举目张地以“私臣”“畏臣”“欲有求欲臣”对照“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的社会风气,从而使齐王不得不郑重地颁发了“纳谏”的命令。可见,“比美”看来仿佛是与严肃的主题无关的笑谈,但它却具有深邃的哲理意味。它不只说明了人应有自知之明的襟怀,而且真实、委婉地反映了“谬赞”者的自私心理和违心论事的虚伪作风;“比美”,事情虽小,却在“纳谏”这一国家大事中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

这种“连类”设喻,由小及大,由浅入深的写作方法值得我们借鉴。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引用具体事例说明问题时,应注意此事与彼事,事与理之间的内在关系,把握其中的本质特征,这样才能使文章具有说服力,得到预期的目的。

本文在处理“比美”与“纳谏”的关系时,作了精心的安排,并在关键处点上了一笔,议上两句,使“文路”显得更为清晰、明了。如对“比美”的描述,写了三问三答,更写了徐公的登场;写了“忌不自信”,又写了“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再写了“又弗如甚远”,意在突出一个“比”字,这虽在写“比美”,实际上是在为写“纳谏”而作辅垫。对那贯穿全篇,在启发齐王“纳谏”中起了纽带作用的“私”“畏”“求”三个字,在不同的场合用了三次,又紧扣着主题。在其他方面,作者让笔下的文字发挥了以一当十的作用,如“于是入朝,见威王,曰……”仅此数字就交代了朝见的过程,并省去邹忌向齐王进见的“导语”,开门见山地向齐王直言其事;又如写齐王听了谏言后,只用一个“善”字,就反映了他思想上的巨大触动和“纳谏”的决心;再如“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皆朝于齐”“战胜于朝廷”等语,都极其概括地点明了“纳谏”的实效,可谓做到惜墨如金。

作者单位:青海格尔木市职业中学

上一篇:新课改下初中生英语阅读能力提高途径初探 下一篇:初中物理教学课外小实验作用之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