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道运动员心理素质与柔道竞技的关系

时间:2022-10-24 05:16:08

柔道运动员心理素质与柔道竞技的关系

中图分类号:G886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2)12-000-01

摘 要 本文通过自己在平时的训练和比赛以及对其他运动员的观察和访问,对其中若干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提出合理建议,为提高心理素质阐述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 柔道运动员 心理素质 比赛

一、前言

随着柔道运动的发展,对抗程度的激烈,对柔道运动员的要求越来越高。一个优秀的柔道运动员,不仅要有充沛的体能,精炼的技术,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在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技战术水平差距日益缩小、比赛强度和负荷日益增大的情况下,成绩的好坏,胜负的关键越来越取决于运动员的心理素质。本文就这一问题,做出自己的一点看法和见解。

二、心理素质的意义和作用

(一)柔道运动员心中心理素质的含义

所谓“心理素质”,通俗的说是指人在特定的情况下对发生的事情做自我心理的调整,即心理承受能力。心理调适或承受能力的强弱也就是心理素质的好坏。柔道运动是两人直接对抗的重竞技项目,运动员心理因时因地而异。心理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柔道运动员对比赛水平的发挥。有专家认为心理素质在整个体育运动中的比重占30%,目前心理素质训练在体育运动中的作用已被国家体育界所公认。

(二)柔道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在比赛中的作用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人的情感状态,常与愉快、紧张与否及其强度有关。心情不畅或过于紧张,都会在大脑皮质层上形成一个相应的刺激点,心理学称之为“兴奋灶”,会干扰人们的情感平衡。人们的情感平衡扰时,判断能力和动作都会失准,肌肉也会产生某些部位的痉挛。情感的强烈激动与失控,或因精神压力而推动心理上的不平衡,都将引起血液和内分泌的生物化学变化,这些都无益于柔道运动员的竞技状态。因此,柔道运动员在比赛时的情绪平衡,对比赛结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运动员的意志力作用也不可忽视。一个意志力坚强的运动员,即使在相当不利的条件下,也能保持坚定的信念,临场不怯不馁,不患得患失,全身心地进入竞技状态。再者,运动员的个性作用,在训练和比赛中同样也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刚毅的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自我暗示和对外界刺激的反应都能达到一个较稳定的水平,从而能有稳定甚至超水平的发挥。

三、比赛时柔道运动员的心理现象及对比赛的影响

(一)心理现象

现代柔道比赛中,运动员临场的情绪状态对比赛中技战术的影响日趋显著。有人做过调查统计,70%的运动员认为心理素质对比赛有较大的影响。本人在平时训练和比赛及对其他的运动员的观察和交谈中发现,赛前,有些准备不足,心理素质差的运动员常常会表现有赛前燥热症,具体表现有:心跳加快、尿频、口干舌燥、肌肉抽筋、情绪不稳定、信心起伏大。有的甚至于比赛前几天就失眠,影响训练质量。

(二)对比赛的影响

1.自信心对比赛的影响。自信心是事业成功的基础,也是柔道运动员在比赛中的精神支柱。同样的客观情况,不同自信心水平的运动员会有着不同的思维活动和行为表现。在赛前,由于一些外界因素的影响以及伤病等原因,缺少正常训练,对自己的训练水平产生怀疑。再就是对自己的对手没有充分的了解,产生对比赛的恐惧心理,导致技战术发挥失常。例如,在碰到天气闷热的情况下,运动员对比赛产生了不同的看法:有的运动员认为闷热的天气会影响自己的发挥,自信心下降,担心出汗太多,手臂滑,不易拿把,做不了动作,发挥不了技战术水平,导致最后的失败;有的运动员认为天气变化对任何人的机会都是平等的,自信心没变化;还有的运动员认为在这种天气里自己仍能发挥自己原有水平,天气影响的只是对手,使自己处于更有利的地位,自信心反而提高了。如表1:

2.环境条件对比赛的影响,因比赛时的环境气氛比平时更热烈,周围有观众,有裁判,有记者摄影,比赛场地、气候都与训练条件不同,这些外界的变化刺激运动员的运动中枢神经,根据条件反射原理,刺激的输入会使中枢神经系统做出各种反应,如反应消极会削弱情绪,对比赛产生负面影响。柔道训练通常都是在白天进行的,但有些重要的比赛因场次过多,不得不在晚上安排比赛,如晚上比赛时灯光的照射,会使有些柔道运动员视觉产生模糊,看不清对手的动作和比分,导致技战术发挥不正常。

3.自控能力对比赛的影响。每个柔道运动员在心理上都有好与不好的特质,也有好与不好的状态,哪一方面占优势,都得靠我们这个“主人”利用好的“控制”方法十分重要,而比赛时间的安排将成为他们最关心的问题,什么时候开始比赛,准备活动做到什么程度,饮水问题,注意力集中在什么地方,比赛计划是什么。随着比赛的临近,运动员对自己紧张的情绪的控制将成为最主要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王天生等.运动心理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1987.

[2] 川村祯三.柔道和摔跤[J].日本体育科学.1980.

[3] 王跃.柔道技术与竞赛[M].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

上一篇:关于幼儿园教育中游戏环境的创设思考 下一篇:制度变迁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