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歌舞演故事的戏姿流韵

时间:2022-10-24 04:06:58

以歌舞演故事的戏姿流韵

我国戏曲从发生、形成、发展到成熟,经历了700多年的历史。在漫长演变和发展的历程中,吸收和保留了我国古代乐舞歌舞联姻的特征,蕴藏着丰富的舞蹈语汇,形成一个独特的戏曲舞蹈体系。我国戏曲中深邃的形体美学与鲜明的民族特色,既成为我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表演艺术形式,也成为世界任何舞蹈体系难以比拟的表演体系。

随着我国戏曲的不断衍变,戏曲中的演唱与舞蹈艺术部分逐渐分离开来,这种表演形式被广大观众更加接受和认同。而舞蹈艺术在戏曲表演中并没有被人们丢弃遗忘,恰恰相反,从演唱中分离后的舞蹈艺术始终与戏曲保持着密切的关系,舞蹈本体却得到了更加自由的发展,更加独立,更加完善,甚至更趋完美。舞蹈艺术在我国戏曲中有三个突出特点。

一、舞蹈化的戏曲动作

我国戏曲中生活动作的舞蹈化,增强了戏曲形体的独特风韵,丰富了表演手段。戏曲舞蹈与生活的关系密切,如静夜潜行的“走马”和“坐轿”,都让人与生活的体验联系在一起。戏曲中的行、走、坐、卧、指、看、写、拜、喜、怒、哀、乐、醉等都有生活的根据,只是把它们舞蹈化而已。戏曲演员从出场一亮相一直到下场,举手投足,动、静姿态都离不开舞蹈形体,其与古代乐舞的传统一脉相承。这种表演在元杂剧剧本中称之为“科”。戏曲中的生活动作舞蹈化,不是形体动作的终结,而是戏曲舞蹈衍展的开始。戏曲舞蹈固定的程式化表演,由身段到身韵的发展,丰富了动作程式化模拟,更是形体的丰富和升华。如戏曲舞蹈中的“亮相”的造型姿态中,是一种静止的造型动作,一个短促的停顿,在“亮相”静止的瞬间生动而形象地突显出人物的精神风貌与性格状态,通过雕塑式的姿势传递给观众一种凝固的美感。如人物上场时瞳的台步,只要踩着“仓七仓七”周而复始的锣鼓点,动作节奏感分明,可表现出演员动作功底,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如关汉卿撰写的《救风尘》就是通过夸张的、舞蹈美化过的形体动作来表现角色的心理活动。从美学的角度来研究戏曲身法,其突破了原有身段的动作定式,发掘出充实的形体表演,展示出戏曲舞蹈深邃的艺术魅力。我国戏曲动作讲究的是刚柔结合,虚实对立统一,将戏曲舞蹈运动路线如行云流水般体现出婉转和谐,将广阔的生活场景通过美轮美奂、传神逼真的身韵舞姿呈现在观众的面前,使戏曲以新的力量征服了观众,也赋予了戏曲艺术新的魅力,摆脱了对生活动作机械的模拟,破除了僵化的程式,使戏曲舞蹈圆润流畅,达到和谐圆融的审美意境。

二、唱念做打的古代乐舞特征

我国戏曲中的唱、念、做、打四大艺术特征继承了我国古代乐舞的歌舞特征。王国维给戏曲的定义是:“以歌舞演故事。”我国戏曲以歌舞为主要表现手段来刻画人物,表演反映的内容,是一种综合艺术体。我国戏曲中的唱、念、做、打四大艺术特征的两项就是戏曲舞蹈的“科”。其贯穿在戏曲演员的形体与表情之中,载歌载舞的戏曲绘声绘色地演绎各种人生故事,极受广大民众的青睐,经久不衰。著名艺术家欧阳予倩精辟地指出戏曲舞蹈的特点:“划圆圈的艺术。”戏曲之圆润,在“平圆”“立圆”和 “八字圆”三圆中体现出戏曲舞蹈之流畅美韵,身体的前俯后仰,脚步的一实一虚、一左一右的阴阳配合,常常以欲左先右,欲进先退,欲扬先抑的运动规律使戏曲中的舞蹈动作看起来浑圆自然。其中抱掌、托掌、提襟、按掌、山膀等动作无不体现浑圆的线条。在场记队形的调度上更巧妙地施圆于方的流动之曲线美,给人带来丰富的审美体验。戏曲演员在舞台上不可缺少的形体动作讲究“五法”:手、眼、身、法、步。如在《借茶活捉》的戏曲剧目中,阎惜姣活捉张文远时,满台上下翻飞的优美舞姿,膀不摇,肩不动,裙边也不散,快而不乱,稳而不慢,演员敏捷的舞姿和过硬的腿脚功夫让人陶醉。戏曲中着装宽大袖子的演员演绎出动作优美的水袖舞,继承了古代乐舞的“长袖善舞”。早在周代就有“以舞袖为容”的“人舞”,古代舞俑常有千姿百态的舞袖的生动形象。水袖有勾、挑、撑、冲、拔、扬、挥、甩、打、抖等十几种舞姿,运用时穿插在千变万化的组合中,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戏曲中旦角的长绸舞与古代乐舞的“巾舞”和“拂舞”一脉相承,丰富而绚丽的舞蹈技巧更加细化了舞蹈肢体语言的艺术术性,戏曲舞蹈也吸收了丰富多姿的武术和杂技的成分,直接继承了古代的“武舞”,如毯子功,以身体的扑、跌、翻、滚、腾、跃等动作技巧做各种筋斗,其样式繁多,技艺精湛高超,又如戏曲中的“把子功”,就是刀、枪、剑、戟、斧、钩、叉、棍等武打套路。戏曲中的武打不是以竞技为主,而是一种舞蹈化的表演,其彰显剧情的跌宕起伏和诙谐滑稽之情景。戏曲演员的高超武艺使其获得富兰克林自如的运用身体的能力,游刃有余地刻画人物和叙述剧情,让人津津乐道。

三、插入性舞蹈的独特运用

在我国戏曲表演中,舞蹈是作为剧目的插入性表演,以此烘托气氛,刻画人物心理,表明人物身份。一类是与剧情关系密切,如演员在表演作战时骑马拼杀、列兵布阵等场面就借用了舞蹈动作和“竹马”道具,时而走南闯北,时而发兵边塞,时而布阵江东;又如在阮大铖撰写的《春灯谜》上插入了观灯时社火场景,他的《燕子笺》安排了一段拟人化“飞燕舞”;再如《梧桐雨》中的“胡旋舞”的穿插,杨贵妃的“霓裳羽衣舞”……上述戏曲舞蹈是贴合剧情的需要。另一类是与剧情无超脱关系的插入性舞蹈。其功能是铺垫和调节观众欣赏的兴趣。如《红梅记》中李慧娘的鬼魂出场时先来一场“舞起旋风科”;又如《刘玄德醉走黄鹤楼》中插入整段宋代民俗舞“村田乐”;再如细节表演,小生手里的扇子不是为扇凉,而是传情达意,打开折扇的悠闲儒雅,合扇划掌表示思考问题,垂扇划圈表示沾沾自喜,用扇敲额头表示健忘,以扇击手表示恍然大悟,其实,删掉这一段插入舞蹈并不妨碍剧情发展,但加上它却有妙趣横生之感。

结语

我国戏曲中的唱与舞不能孤立地看,在戏曲中重视舞蹈“科”来解释舞台行动和戏剧逻辑,用舞蹈美化、再现生活,生动而形象地铺叙人生百态,使舞蹈个性风格不能与唱割裂开来,舞蹈只为戏曲增色添光。当我们在戏曲中运用舞蹈时,在风格上必然要考虑其与整部戏的融合,这与在整体创意上的表现手法是一体的。作为从事舞蹈的文艺工作者,要继续探索戏曲舞蹈,为民族文化精粹继承与发扬光大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隆荫培,徐尔充,欧建平.舞蹈知识手册[J].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2]施旭升.中国戏曲审美文化论[J].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

[3]中华文化通志编委会编.戏曲志[J].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4]张法.中国美学史[J].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

[5]彭吉象.中国艺术学[J].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

上一篇:用舞蹈诠释淳朴的信仰 下一篇:从舞蹈创作角度谈对艺术创作中典型性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