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教者须善问

时间:2022-10-24 03:58:53

当下的语文课堂,不少教师依然存在着一问到底的现象。学生循着教师的问题,或争先恐后举手,或齐声高呼回答,课堂气氛看似热闹不断,细思量,却发现问题不少。

一是问题空泛,学生如坠云里雾里,茫茫然跟着老师转,胡乱猜测答案;二是问题浅显单调,学生不假思索便能说出答案,无益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三是教师口中虽有问,目中却无生。一旦学生的回答没有按预设的套路来,或立马打断,或置之不理,全然不顾学生的感受,将学生思维创新之苗扼杀在萌芽状态;四是教师急功近利,问题刚一提出,只要抽到的一两名学生不能作答,便急不可耐地自圆其说,不肯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讨论。

善教者必善问。怎样才能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呢?

一、问在精妙处

课堂犹如一池春水,看似波澜不惊,而教师精妙的设问恰如投石激水,往往会激荡起学生思维的层层涟漪。如教学《詹天佑》一文时,我设计了以下问题:①谁能快速在文中找出概括中心思想的句子?②哪些具体事例说明詹天佑是杰出的爱国工程师?③修建隧道时遇到哪些困难?④詹天佑怎么解决的呢?⑤再读课文,谁能画出这两种方法的示意图?这几个问题,是根据学生喜欢探究的心理,围绕全文的中心句引发的。先让学生抓中心句,初步明确课文的主题;然后找出表达中心的具体内容,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的同时,又对学生进行了逻辑思维的训练。

二、难度要适中

首先要有一定的难度,有一定的思维含量。课堂中不少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只问“是”“非”,学生群口所答,非是即非,课堂气氛貌似活跃,殊不知这样的问题对激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衡量学生的知识质量都是不利的。在“是”与“非”的判断中必然有侥幸答对的,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存在有侥幸答对的心理,养成不愿积极思考的坏习惯。

如何才能设计出难度适中的问题呢?一是问题的指向性必须明确,紧紧围绕教学内容;二是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给学生提供展示个性自由发挥的空间;三要有思维价值,应让学生经过一定的思考后方能找出问题的答案。

三、设问有梯度

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提出条理清晰、合乎逻辑和学生认知心理特点的“阶梯式”或“分层式”的问题;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类型的问题,难易应各有不同,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已知到未知,层层推进,步步深入,最终抓住事物的本质。

比如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篇课文时,可以设置以下问题:1.这个中国孩子是谁?2.他发出了什么呼声?3.这只是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吗?4.通过他的呼声你想到了什么?这几个问题就显出了一定的梯度,第1、2个问题比较容易,第3、4问题就有一定的难度。教师提问时就要注意由易到难,由浅入深。

四、问题有广度

课堂提问应该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充分展开,不失时机地拓展学生的思维,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有所用,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去运用知识和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比如在讲《新型玻璃》这篇课文时,首先让学生口头描绘一下我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玻璃,然后与课文中写的新型玻璃进行比较,找出现有玻璃的不足。这样的设问,就开阔了学生的思维。同时,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使不同程度、不同位置的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这就要求教师多设计一些不同层次的问题,如要求回答“是不是”或“对不对”的辩别型、回答“是什么”或“怎么样”的描述型、回答“为什么”的分析型、回答“有什么异同”的比较型、回答“有哪些不同意见”的创造型,其中第一种主要针对后进生,第二三种主要针对中等生,第四五种主要针对优等生。只有这样,才能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压力,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都能积极思考,参与教学过程,从而各有所获。

课堂是动态的,教师的设问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善教者必善问。教师只有深钻教材,把握住一节课的重难点,准确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知识结构,才能设计出切合学生实际、利于学生发展的问题。同时,教学中,要做到目中有人,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耐心等待学生的思考,善于追问,才能问出课堂教学的精彩来。

上一篇:初中数学与多媒体技术的有机整合 下一篇:多媒体教学走进幼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