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赛珍珠《大地》中阿兰的悲剧意识

时间:2022-10-24 02:51:09

解读赛珍珠《大地》中阿兰的悲剧意识

[摘 要] 根据赛珍珠的长篇小说《大地》改编的同名电影,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北方农村为背景,塑造了王龙之妻阿兰这个外表丑陋、沉默寡言却内心坚强、忍辱负重的旧中国妇女形象。阿兰和那个时代的大多数妇女一样,一生充满了悲剧。这种悲剧色彩,体现在阿兰生活的很多方面,贯穿了作品的始终。悲剧的产生,既有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的因素,也有阿兰个人性格缺陷的因素:麻木懦弱、逆来顺受。

[关键词] 阿兰;悲剧意识体现;悲剧意识根源

 赛珍珠的长篇小说《大地》,是20世纪描写中国并对世界影响深远的一部作品,这部小说不仅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由其改编的同名电影也是奥斯卡奖的得主。作品以王龙和妻子阿兰为主要角色,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北方农村为背景,展开了一幅广阔的画卷,反映了许多社会问题,其中,最严重最悲惨的问题就是关于中国妇女在当时的中国所处的地位。这部史诗作品的自始至终,都能让观众不时地感受到作者的同情和悲怆之情。作为旧中国的一位社会下层妇女,阿兰默默生长、萎黄、枯死,是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阿兰从一个大户人家黄家的丫鬟,到嫁给王龙为妻,一连为王龙生了四个孩子,始终少言寡语,忍辱负重,甚至在王龙发迹娶了小妾冷落她时,她也没有多少怨言,只是默默地和王龙一起艰难地撑持着家。这个一生受尽苦难和屈辱的女人最后在儿子结婚的喜庆日子里默默地死去,更加剧了悲剧的意味。可以说阿兰的一生充满了悲剧色彩,集中反映了那个时代妇女的悲剧命运。

一、阿兰悲剧意识的体现

悲剧人物的人生之所以充满悲剧,无一例外与他们自身存在各种各样的缺陷和局限性有着不可解脱的关系,而这种缺点和局限性其自身又无法克服。阿兰的悲剧意识,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阿兰经历异常坎坷。她在10岁的小小年纪时,就被逃荒的父母卖给黄家做了丫鬟,因为丑而在黄家受到欺凌,遭到皮带殴打成了家常便饭,稍不如意黄家人便会打她。她没有反抗的力量,成了个不说话的哑巴;也因为不够漂亮,有些迟钝,脚没有被缠过,黄家的男人们不会动心,才有幸保持了清白之身。

阿兰作为女人,和那个时代所有的女人一样,是必须要多多生孩子的,而且最好是男孩子,生个丫头就是罪过。无怪乎黄家女主人在阿兰离开黄家的时候告诉阿兰,“听他的话,给他生几个儿子,多生几个”。嫁给王龙后,王龙的父亲和王龙又始终在向阿兰施加威压,把她当成是会说话的牲口和延续香火的工具,而不是作为家庭的一员,当做一个女人来看待。她挺着大肚子下地干活,在生孩子的前一刻仍然在干活。宁愿自己忍受生产的痛苦,却不向丈夫求助。阿兰的前两个孩子是男孩子,这给了王龙传承香火的资本,让王龙很是得意,也让阿兰暂时可以不必干重活。当阿兰生的第三个孩子是女孩的时候,一种不祥的感觉涌上王龙的心头,“因为一个女孩子在他叔叔家引起了所有这样的麻烦,一个女孩子也生在了他的家里!”这使他心里充满了不幸和痛苦,因为女孩子是为别人家养的!阿兰深知社会对女性的歧视和偏见,所以到生第四个女孩的时候,强忍极大的痛苦,亲手溺杀了初生的女婴。存在决定意识,阿兰清楚地知道,如果让这个女孩活下来,必然要承受三重压力,一重是家庭因增加了一口人而生活更艰难了,第二重是来自丈夫王龙的蔑视和嘲讽必然更加重了,自己在这个家的地位就更低了,第三重是这个小小的生命一出生就注定要和自己一样逃脱不了悲剧的命运。阿兰只有当机立断选择溺杀这个初生的女婴,此间的痛苦,阿兰深有体会。阿兰自身也对女性怀有深深的轻视。在一家人到南方逃荒的时候,王龙急于想回到北方,因为那里有自己的土地,但是没有路费。阿兰甚至想卖掉她惟一的丫头让王龙回到老家的土地上。

作为曾经的大户人家的丫鬟,从10岁起就生活在雕梁画栋的深宅大院里,尽管每天辛苦地干着粗活,但“头发整齐光滑,衣服也干净”。她内心深深潜藏着对美的追求,所以当她无意中在宅邸里的隐秘处发现一包珍珠时,她本能地藏在胸前的衣服里,甚至连睡觉时也不放下。当王龙发现她胸前有一大块硬块的时候,她使劲躲他,后来屈从了。意外之财使王龙陶醉和窒息,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赶快把这些珍珠变成土地,“不然今夜我就睡不安稳”,“因为只有土地才是最保险的”。在王龙的眼中,土地的价值和意义远远大于和自己同甘共苦的妻子,完全没有考虑到妻子对这些珠宝的感受。阿兰只好谦卑地请求王龙给自己留两颗。她在富人家见过人家戴珠宝,她连摸都没有摸过。可悲的是,连这两颗小小的珍珠,最后也被王龙要走给小妾荷花做了耳坠,她连佩戴自己找到的珠宝的权力都没有,只有“大颗的泪珠从她的眼里沉重地慢慢滴下”。

王龙用阿兰的这一包珍珠买了土地,一跃成了地主,成为该地区的头面人物,由农民变成了老爷。有了土地,有了钱,王龙过去那种卑微和淳朴的个性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卑劣、龌龊和享受。王龙纳了三房妾,开始冷落阿兰。面对王龙的变化,阿兰是敏感的,沉重地说道:“你身上有种使我想起黄家大院里一个少爷的东西。”王龙的骄奢淫逸,阿兰毫无办法,只能忍受,最后肚子里竟长出个大瘤子,长期卧床忍受病痛的折磨,在儿子成亲的大喜日子里,这个一生勤劳本分、受尽屈辱和磨难的中年女人精疲力竭地死去了。

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悲剧是人的苦难或死亡,这苦难或死亡即使不显出任何“无限强大与不可战胜的力量”,也已经完全足够使我们充满恐怖和同情。阿兰一生的遭遇,让人无法不为她洒下一掬同情之泪。

二、阿兰悲剧意识的根源

(一)时代根源

阿兰的悲剧有着深沉的时代根源。赛珍珠以阿兰这个悲剧人物作为独特的艺术典型,在展示阿兰的悲剧的命运和控诉悲剧产生的时代上,有着一种振聋发聩的时代认识力量和凝重的历史审美价值。阿兰生活的时代处于20世纪初的旧中国,外忧内患,民不聊生。阿兰的一生展现了旧社会妇女只能作为被卖物品、生育工具而存在的悲剧命运。悲剧的形成在于封建制度和封建意识对妇女的歧视、压迫和束缚。

从一开始周围的一切都向她们表明,一个女人要生存、要幸福就必须依附于她们身体与灵魂的主宰者——她们的男人,不管经历过什么,女人的最终归宿都应该是她的丈夫。经济地位上的被动导致她们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10岁时,阿兰被卖入一个大户人家黄家当丫鬟,黄家是她生活的依靠;20岁时,仅仅两只镀金的银戒指和一副银耳环作为信物黄家就把阿兰嫁给了王龙,丈夫是她生存的保障;到了奄奄一息躺在床上的时候,要依靠她的儿子。阿兰和那个时代的所有女性一样,一生所要做的就是顺从于家族,依附于男人。她们所能做的也只能是默默地承受命运带给她们的一切,不管这命运是好是坏,丝毫没有选择的余地;只能把幸福维系在没有安全、缺乏尊重的婚姻上。从来到世界上以来,社会加之于女性身上的人生观、婚姻观和价值观也是如此,使她们无法接触广阔的外部世界,根本不可能从自己狭隘的生活背景中觉悟到要去凭借自己获得什么。她们始终被漠视、被践踏、被边缘化,游离于家庭和社会的边缘。所以,那个时代的妇女,是不可能不生活在悲剧中,并以悲剧而告终的。这种悲剧,是那个特定时代造成的,不是哪一个妇女能够改变的。

上一篇:浅论伍尔芙小说《奥兰多》的电影改编 下一篇:巾帼英雄爱国主义的再次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