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英国历史教学的危机与拯救

时间:2022-10-24 02:48:18

20世纪英国历史教学的危机与拯救

【摘 要】英国历史教育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进行改革,一改过去注重通过教科书进行史料教学的僵化教学模式。在课堂上,教师注重体验学习,即让学生置身于历史事件发生地或历史遗迹所在地进行情景教学;在培养模式上注重分阶段教学。这些转变让英国历史教育在当今世界上处于前列,这对我国当前倡导的历史教育改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英国 历史教育 改革

一、英国历史教育危机的出现

20世纪60年代,英国学校委员会曾对学校中各种科目学生的认知态度进行了一次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历史这门学科的反映很差:被调查的9 677名男女学生多半感觉历史学科不具有什么重要性,而且非常无趣,是无用且无趣的科目。[1] 为什么当时的英国学生会对历史教育产生反感的情绪,这和英国长期历史教育的模式和目的性有很大关系。

传统的英国历史教育在教学目标上,将大量的历史史实作为教学宗旨和主要的内容,把大量繁多的历史事件及发生年代传授给学生;在教学方法上,单纯地以教师的教为主,讲述、板书、抄笔记也就成为了历史课堂的主要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被动地去接受许许多多的历史事实,教室中的问答则多半是限于复诵课本上的文字或教师曾讲过的一些材料。[2] 评价学习成果的考试,则是以测验记忆了多少事实为主。[3]

在历史教育的目的性上,历史教育主要承担培养英国民族意识的责任。但是在当时的英国历史教学中,教师尽管努力通过考试测验等方式,让学生记住了一些历史事件、人物和年代,但这些琐碎的历史知识到了学生的脑海里却往往成为了一些名词的堆砌。背诵这些知识对大部分学生而言,是极其枯燥和无聊的差事,他们逃避还来不及,又怎能期待通过这种历史学习来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爱国情感呢?因此,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历史教育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反而遭到学生的厌恶。

二、英国历史教育走出困境

面对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反感,当时很多教育工作者开始着手改变这一现状。

(一)教法上吸引学生的兴趣,努力使课堂活泼化

随着科技的发展,历史教师开始采用更多的教学方式来吸引学生的眼球。比如在课堂上加入投影、幻灯片、录音带、录像带等多样性的材料,另外还有一些教师尝试安排学生去参观访问历史遗迹、博物馆等。此外还有一些教师开始尝试新的教学活动,例如设计历史游戏、角色模拟、历史剧的编演等,这些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举个简单的例子,如在讲述17世纪英国的手工业发展时,教师会将学生带到保留维多利亚时代原貌的废墟上进行教学,然后让学生换上那个时代工人穿的衣服亲身感受17世纪英国的历史。学生利用半天的时间亲自制作蜡烛、用羊毛织布、制作皮鞋等。用那些古老、简陋的工具体验17世纪英国手工业的发展水平,这种收获远远比在课本上得来的知识多得多。

(二)将史料研究引入历史课堂

一系列的趣味活动只能在一时激发学生的热情,要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对历史学科的看法,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必须在历史课堂中给予学生一些有价值的活动去激励他们思考,从历史知识的角度入手进行历史教育改革。基于这种认识,历史教育者将史料探究引入了历史课堂,一些历史教师开始让学生透过史料,面对如同历史学家面对的问题,不是去记住史家的结论,而是和他们一样在已有史料的基础上去分析,用自己的判断还原历史。于是学生开始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身接触一些一手或二手史料,彼此讨论,借以解答问题,即所谓的“做历史学家的活动”。

另外,在历史教科书方面,英国也进行了改革。主要凸显三大特点。

1.凸显史料的重要性

英国现行的历史教科书分三部分:主题叙述、引证史料、问题与活动。无论是哪一部分,各种史料都占据超过每页篇幅的1/2。由此可见英国历史科目对史料的重视程度。这些史料涵盖了文字资料如各种私人、官方的档案记录、史家的研究成果著述。非文字的比如地图、绘画、照片等。但英国历史教科书中的图片史料不是仅仅作为吸引学生注意力而存在的,书中引入的图片可能是作为文字材料的补充说明,也有可能与文字的表述的观点有分歧,这样编写的目的就是要锻炼学生对史料的敏感性,提高他们甄别史料的能力。

2.问题设置更加灵活多样

英国历史教科书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叙述,更多的是穿插了很多的设问,这些问题可不是仅仅通过阅读教材就能找到答案的。如John Murray教科书第三章中有关中世纪的生活:我们如何重建中古的农村?第22~23页设计了如下问题。

(1)检视资料1和资料2哪些证据可使你发现村庄?

(2)你认为为什么要花这么长时间才能发现村庄?

(3)检视资料3,你认为考古学家是如何将这些平面图拼凑起来的?

(4)检视资料4,尽可能地描述村庄的细节。

(5)资料4中,所看到的某些事情不能从考古学家的证据中得出。是什么呢?你认为什么样的证据可以用来了解这些呢?[4]

可见英国历史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记住结果,而是要将历史结论的来龙去脉搞清楚,在设问中学习历史,提高史料的研究能力。

3.注重在故事中设问

为了提高学生对历史课本的兴趣,编写者也很重视将历史故事引入教材中,同时创设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如中学七年级历史教科书第一章第二节第一单元《 从乡村到帝国 》,反映了罗马从乡村到庞大帝国的成长过程。首先,内容提示是以一位母亲给女儿讲故事的形式,讲述罗马城起源和最初发展的传说。其中包括了母狼哺乳人类双胞胎的故事;然后列出两条与其有关的资料:一条是公元120年铸造的罗马银币上的画,另一条是五世纪塑造的母狼正在哺养人类双胞胎的青铜雕像。接着,给学生提了8个问题,要求从故事中找出他们认为可能真实的三件事和不可能真实的三件事,并和其他同学讨论故事的真实性;再猜想一下如果是当时罗马的教师和家长讲这个故事,他们想让孩子认识些什么?最后,要求学生根据这个故事,做一个由5幅画面组成的卡通连环画。

上一篇:协同学视野下的德育个性课程建构与实践 下一篇:“个”的用法探析及对外汉语教学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