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中学实施生计教育的阻碍因素及消解

时间:2022-06-12 08:24:32

普通中学实施生计教育的阻碍因素及消解

【摘 要】普通中学实施生计教育将有助于我国教育目的的实现,促进目前学校教育的变革,增进学生的职业素养与情感培养,但普通中学实施生计教育会受到传统的教育观念、陈腐的办学理念、缺少各种行业协会的协助和课程开设的法律依据等因素制约。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寻求法律支持是消解阻碍因素的基本途径。

【关键词】普通中学 生计教育 阻碍因素

长期以来,我国普通中学在学术性“双基”培养上倾注了全部精力和心血,在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人才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但是在每个学生难以逃避的生计教育方面却是“短板”。近年来,社会各界逐渐关注中学生的生计发展问题,要求在普通中学增加一些学生生计方面课程的呼声越来越强。但是在普通中学开设生计教育课程,在实际工作中会有诸多困难与抗阻需要克服。

一、普通中学实施生计教育的意义

普通中学阶段是贯彻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关键时期,也是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和专才发展相结合的重要阶段。但是,由于受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普通中学以升学率为追求目标,学生以考入大学为己任,使教育目的的实质受到曲解。普通中学办学模式万校一面,从大都市到中小城市,从城镇到乡村,所有学校均发挥着同样的功能,即为“升学主义”服务。普通中学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国民素质的基本任务却被远远地抛在了脑后。为了改变这一局面,普通中学实施生计教育意义深远,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助于实现我国的中长期教育目的

《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年)》提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目的是学校教育行动的先导,是学校教育活动的目标指向。正如《 学会生存 》一书所说:“每一项教育行动都是指向某个目的的一个过程的一部分,这些目的是受普遍的和最终的目的制约的,而这些普遍的最终的目的基本上是由社会确定下来的。”“某种形势的客观现实必然制约着每一个国家根据其特殊背景所制定的当前的教育目的。”[1] 我国的教育目的也正是基于当下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的特殊背景下制定的,进而提出“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作为培养人才的途径和手段。生计教育正是学校教育通向劳动世界的桥梁和纽带,所以,在中学实施生计教育有利于我国未来中长期教育目标的达成与教育目的的实现。

2.有助于变革僵化的学校教育

众所周知,目前我国中学教育已成为高考甄别选拔的附庸,无论是学校教学计划还是具体课堂教学都无不按照高考标准来制订和实施。学校大小活动都围绕着高考指挥棒组织与开展。中学已经失去学校本应具有的风格与灵气,变得愈来愈死板与僵化。变革这种僵化的学校教育需要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与措施引领,这种新教育能使学校由“升学主义”转向“生计发展”,能解决学校教育与劳动世界相脱节的问题,能引导人们重视其“生计发展”。由此而言生计教育是变革目前学校僵化教育的不二选择。

3.有助于养成学生的职业素养与职业情感

普通中学阶段也是个人职业定向的关键期。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已接近成熟,已有选择职业的个人愿望和社会动机。中学生应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对某种职业经过不断接触了解、认知,产生浓厚兴趣,在思想、意识、动手操作、心理素质等方面为其一生职业发展做基础性准备。但是目前单一的应试教育模式使中学生生活在封闭的学校教室里,隔绝了他们对各种职业的接触与了解,耽误了他们对自己所向往职业兴趣的建立,打乱了他们对其职业生涯的规划与选择。生计教育是重学生生存技能培养和生计发展规划的综合性教育。它是以学校为中心,家庭、社区和各种工商企业单位等互相配合联合培养的一种教育方式,能为未来的劳动者提供谋生技能,是其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求生存和谋发展的基础性历练与培养。生计教育是目前知识传授为主的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与改善。普通中学实施生计教育有助于学生把社会需要和个人愿望有效结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认识,树立职业理想,培养职业情感,建立他们的择业观和人生观;有助于学生破除陈旧的就业观念,进一步理解普通职业和特殊职业等在当今社会发展中所具有的特别意义和作用;有助于他们产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珍惜劳动人民创造的一切财富的情感。

二、普通中学实施生计教育的阻碍因素

普通中学实施生计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问题解决的有效途径之一。但是如果在普通中学实施生计教育,就目前情况而言,除了众所周知的应试之外,还将面临诸多深层次的价值层面和技术层面的困难与问题。

1.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

长期以来,人们深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尊奉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教育信条,对生计教育缺乏正确的认识,甚至在内心深处对其存在一种排斥或鄙视。人们一致认为,学生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考取大学,大学毕业后能获取一份荣光的工作,这已经成为社会大众对一个人是否成功的判断标准。至于学生未来职业取向或者生存能力怎样,无论是学校教育工作者或者是学生家长都不会去关心。至于那些在升学考试中受挫的学生,人们更不愿关心,认为他们之所以升学考试会失败,是由于这些学生学习不够努力,或者自身不够聪明。在这种传统的教育观指导下,学校与社会隔离起来,学生离他们的日常生活愈来愈远,直到他们走出学校,他们才觉得“走向了社会,走向了生活”。为了生计,他们只能从零做起,自谋生路。他们因为在学校单一的知识教学方式而错过了其他职业技能培养的关键期,在面对社会上繁杂职业需求的挑战时,深感无助与困惑。

2.学校办学理念的偏差

目前中小学办学理念存在一些偏差,很多学校虽说没有用言简意赅的语言将其办学理念表述出来,但是我们能从其培养目标和办学策略中看出其办学理念的偏差。譬如某校的培养目标:向省级重点高中输送一批又一批“情商丰富、智商发达、体魄健壮;品德高尚、基础扎实、英语一流;胸怀世界、善于交流、勇于创新”的优质生源。为社会培养一批又一批具有世界眼光和国际交流才能的高素质人才。办学策略:封闭管理、温馨服务……[2] 这些表述表面上看上去很美,实际上却折射出该校办学主要是为应试服务,通过直白的语言向“省级重点高中”输送人才,我们就可以断定,该校的“温馨服务”恐怕只为少数有升学希望者提供,很大部分学生将成为陪读。学校为达到目的,甚至不惜采用“圈养”的方式,美其名曰“封闭管理”。很多学生被这种“温馨服务”后,会失败地离开这所学校。

上一篇:我国近十年来学校安全教育研究综述 下一篇:关于户籍为限和学籍为限高考制度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