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

时间:2022-10-24 01:20:06

如何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

学校体育教学在经过改革后,加强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要求,在当今素质教育中,重点要求体育课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何在体育教学中有机的将思想品德教育融入课堂教学,提高素质教育的质量,已成为广大体育教学工作者共同关注的问题。

学校体育教学,都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进行,既是集体活动的过程,也是思想品德教育实施的重要途径。体育教学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方面,有着很多独特的优势,在制定具体教学任务时只要从学生、教材、学校教学条件等实际情况出发,有针对性的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德育渗透作用,就能达到既锻炼学生,又教育学生的目的。以下浅谈几点教学中的心得:

1 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特点

一般教学过程主要是通过讲述,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而体育教学过程,主要是通过身体活动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在体育课堂上,每个学生都要参加各项活动,因而学生的思想容易表现在实际行动中。体育课一般在操场进行,具有活动空间大,扰动因素与突发事件多的特点,学生的个性差异与行为特征容易暴露,各种思想随时都可以表现出来,这时教师应该把德育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在每节课的各部分都注重加强思想品德教育,保证体育课的正常进行。

2 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

2.1 利用教师的表率作用。教师一言一行,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维和学习兴趣。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教师首先要以身作则。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作为实施教育的引导者,教师的思想行为、作风和品德无时不在感染、熏陶和影响学生。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坚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处处作好学生的表率。如:要求学生上课不迟到,教师就应该提前到运动场,做好课前准备工作;要求学生上课穿运动服、运动鞋上课等,教师就必须坚持穿运动服、运动鞋上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仪表、言行、教态、文化修养等方面都需要以身作则。实践证明,教师严格要求自己,做好表率,才能更好的施教于人,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2.2 利用体育课堂常规。课堂常规是进行体育教学所必须的一项要求与措施。它对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体育知识、技能,增强体质,防止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以及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作风,完成体育教学的任务都具体有重要意义。例如:着装的要,上课集合的要求,练习转换的信号、手势等。通过课堂常规的教育,能够达到严明纪律、严格要求,增强学生集体主义荣誉感等目的。

2.3 利用具体的教材内容和特点。体育教学的内容很广泛,不同的教材有不同的特点。应该针对不同的教材特点,制定不同的德育渗透计划、任务。一般来说,田径、体操、球类等教材,都能培养学生的勇敢、顽强、刻苦、机智、灵活、果断等良好品质,但由于各教材的形式不同,在培养学生的品德方面各有侧重点。如基本体操教学通全体学生配合,协调一致,可培养学生高度的组织纪律性和集体主义精神;田径教材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敢于拼搏的精神及吃苦耐劳的高尚情操;球类教材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共同奋斗的集体主义精神,增强集体荣誉感;在体育基础知识的教学中,利用国家运动健儿为国家争光的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等等。因此,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当深入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学的思想性,结合学生特点确定德育渗透的具体任务,制定相应措施,以确保德育渗透任务的完成。

2.4 利用课堂偶发事件。体育教学中,学生活动空间大,对外界的干扰容易表现出各种异常的情绪和行为。同时,学生在进行身体练习、竞赛和游戏等活动时,学生之间的联系、协作对抗较多,存在着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集体与集体之间的利益,因此,矛盾冲突时有发生。而偶发事件往往具有短暂性、突发性等特点,难以预见,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随时留意学生的行动和表现,及时抓住课堂的偶发事件,因势利导,态度鲜明而又迅速地进行处理。在教育学生时,应以正面教育为主,语言要严肃诚恳,以理服人,切忌简单粗暴,讽刺挖苦。3体育教学德育渗透的方法

3.1 意识教育。意识教育要贯穿体育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理解教育的意义、途径和效果,动员其主观意识,自觉地接受教育,形成良好的品质。如在中长跑教学中,通过讲解长跑的意义和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产生对运动的渴望,然后告诉学生练长跑会碰到的障碍以及科学训练的方法,让学生懂得只有经过不懈的努力,战胜困难,才能达到增强体质和培养坚韧意志品质的目的。

3.2 说服教育。根据青少年自尊心和进取心比较强的特点,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提高学生思想认识的方法。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所表现出的有关思想品德方面的问题,一般采用说服教育的方法,要实事求是、讲明道理、循循善诱、启发自觉、以理服人,以表扬和鼓励学生的优点和进步为主。对极个别违纪的学生,可以进行适当的批评教育;对那些屡犯错误的学生更要注意方式,目的是教育他们,不能把他们说成不可救药,更不能讽刺、挖苦、惩罚他们。总之,通过说服教育,使学生明辨是非,坚持真理,改正错误,提高觉悟,落实行动。

3.3 规范指导。体育教学的特点之一就是很多活动是在一定的制度和规则要求下进行的,这就为利用制度和规则作为行为规范来教育学生提供了有利条件。如游戏和教学的比赛规则,任何人都要执行,不得犯规。这样就能发挥制度和规则的教育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3.4 榜样教育。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它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着极大的号召力和感染力,实践中应充分利用英雄模范人物、学生中的先进典型及教师的表率作用来熏陶他们的情感,培养他们的意志,养成优良的品质。

3.5 集体训练。教师应该在集体项目的教学中,例如球类、队列、体操训练等,让学生意识到在集体项目中,不顾集体利益,不与其他队员配合,一味过分“表现自己”都会给他人、给集体带来损害,将会受到集体其他成员的批评和指责。由此可见,教师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集体主义精神,帮助学生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使学生个体的行为与集体荣誉相联系,使他们认识到荣誉是由集体成员的共同奋斗和团结协作,个人对集体的奉献和刻苦训练所作出的不懈努力换来的。

3.6 困难训练。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设置困难环节,促使学生作出努力,突破难点,提高思想素质。如适当增加器材的高度、远度、重量和数量,相应提高动作的难度和质量标准,改变动作的节奏、幅度和重心,增加动作的障碍、阻力和对抗因素等,在教师的激励下,学生面对困难,顽强拼搏,从而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总之,在体育教学中,德育的渗透是多方位、多渠道的,随时随地的。只要我们把握时机,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融合在体育教育过程中,就能发挥体育教学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并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上一篇:新课标背景下如何把握初中物理演示实验规律 下一篇:让日记成为心灵成长的写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