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公允价值计量的内部控制问题

时间:2022-10-24 12:08:08

谈公允价值计量的内部控制问题

内容摘要:公允价值的计量主要有市价法、类似项目法和估价技术法,企业运用这些方法时主观性和风险性都很难控制。本文从公允价值计量的难点出发,寻找企业关于公允价值的内部控制的关键点,以期帮助企业降低风险。

关键词:公允价值计量 内部控制 风险

根据2011年9月的《我国上市公司2010年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情况分析报告》的资料,沪、深两市2129家上市公司的合并利润表中显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项目在2010年只有95.53亿元,比2009年下降了39.91%,占利润总额比重下降0.43%,占净利润比重下降0.54%;在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的运用方面,交易性金融资产产生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有397家,占18.65%,有29家因为衍生工具、套期保值业务等产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只占1.36%。从以上数据来看,涉及公允价值计量的上市公司数量有限、占总数比重不高,计量产生的金额占利润总额的比重更少。

公允价值计量的难点

公允价值计量的方法一般有市价法、类似项目法和估价技术法。在进行公允价值计量时,首选的是市价法,因为公开的市场价格通常最容易让人接受,某种程度上也是最公允的;在没有成熟的市场情况下,往往采用类似项目法,按照一定的严格条件选取类似项目的市场价格来决定公允价值;当找不到类似的项目时,就要考虑采用估价技术法对公允价值做出估计。

从2010年上市公司进行公允价值计量的使用情况来看,一部分公司没有详细地披露公允价值的计量方法,已经披露的也大多是使用估价技术法,使用的时候又没有披露估价使用的具体参数,结果的可靠性和公允性无从考量。公允价值计量方法的使用确实存在很多难点。

(一)市场的活跃程度限制了市价法的使用

市价法要求存在活跃的、公开的交易市场因素及行业规范影响,交易双方在公平、熟悉、自愿的前提下,直接便利地取得的公允价值,才易于得到交易双方的认可,但在国内,公开、成熟的交易市场几乎没有,许多市场才刚起步,甚至还处于论证阶段,缺少市场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公允价值的计量。新准则中要求使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房地产、金融资产、金融负债等都存在着这个问题。

(二)类似项目法受限于项目的类似程度

在没有活跃市场的报价帮助计量时,可以利用相似的有活跃市场报价的资产或负债的交易价格作为参照,对差异状况进行一定调整后估计出价格。这其中关键是相似程度的确定,因为即使是同样的资产也会因为未来预期、持有目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价值,不同的资产差别更大,人为的调整会增加结果的主观性。目前在评价不同资产时,应该控制和考量哪些因素、每个因素影响有多大还都没有明确的指南。

(三)估价技术法尚不成熟

没有相似的项目可以参考时,企业只能用估价技术法,而且大多数企业都在用,但是再先进的数学模型,只能是对经济环境的模仿,而且企业的具体环境不同,很难确定一个万试皆灵的项目模型。因此企业使用的估计应该与市场环境保持一致,少使用主观变量,多使用市场变量,但是目前我国金融市场环境不够成熟,市场参数主观性、政府干预性大,企业进行估计时也没有准确的标准可以参考。我国也没有出台详细规范的、可操作性强的执业标准。

公允价值计量对内部控制的影响

(一)对企业组织架构的影响

在2010年5月的《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一号―组织架构》中第二章第七条提到:企业在设置职权、进行岗位分工过程中,应当遵循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的原则。不相容职务通常包括:可行性研究与决策审批;决策审批与执行;执行与监督检查等。公允价值计量的实施过程中主要涉及业务承担部门、独立的模型验证部门和公允价值计量部门或财务报告部门,企业必须给予验证部门和财务报告部门以独立的权限,对公允价值进行验证、确认和调整。企业要根据需要引进高级技术人才或聘用外部专业人士完成对技术模型的建设和调整。公允价值计量的要求使不相容部门范围扩大,加大了对企业结构设计的要求。

(二)对风险评估的影响

公允价值计量过程本身就有风险,市场的活跃程度很难评估,利用期望现金流量和折现率估计需要直接考虑风险因素,现有的估价模型也不够成熟。比如由于目前在《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中,没有具体规定金融危机来临时怎样应对,虽然2008年的金融危机对国内企业的影响不大,但是随着我国开放度的提高,国内企业不可能总是幸免,尤其是国际性大企业,目前我国的企业都一律采用市值作为公允价值,使部分企业业绩受到市场波动的巨大压力。如中国平安(601318)因投资失败,受到金融危机牵连,光是富通集团一项投资就计提了227.9亿元人民币的减值准备,2008年的税前利润仅29.79亿元,净利润仅为4.77亿元,同比下降97.5%,这也导致其股价从150元一路暴跌至20元。这些都会增加企业的经营风险,所以有效的风险评估是进行公允价值计量的关键。

由此看来,经济危机后公允价值面对着巨大的挑战,而风险问题控制就是关键,这在企业的资金管理、筹资、投资方面显得尤为突出。

(三)对人力资源的影响

财务部门是对公允价值计量结果的验证和报告部门,因此公允价值计量对财务人员和内部审计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求相关人员具有更高的专业技术素质和对市场信息的敏感度;另一方面,要求企业建立适合自己的信息系统,选择适合的估价模型,同时不断加强对人员的更新和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还要建立科学的评估参数,对他们的行为做出及时的评价。因此,企业必须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3号―人力资源》第三章第十条的规定,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的激励约束机制,设置科学的业绩考核指标体系,对各级管理人员和全体员工进行严格考核与评价,确保员工队伍处于持续优化状态。

加强公允价值计量的关键内控活动

运用公允价值计量能够提高财务信息的透明度,更有利于信息使用者的决策,积极推动资本市场的完善,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所以是符合市场发展规律的。从企业内部来看,经营失败和决策错误往往使企业经营风险加大,企业外部的环境复杂多变,很难控制,所以必须通过自身的管理降低风险,加强内控才能提高企业免疫力。

(一)改善公司的控制环境

各个控制要素共同构成的控制环境,是所有控制程序和方法赖以存在与执行的基础。

首先,公司要有一个合理的治理结构,经营者具有更大的自,相应也要有更大的责任去满足投资者的需求。国内资本市场不够成熟,大多数上市公司是国有企业,大股东操纵企业的一切,所以在运用公允价值计量方法时,由于市场的缺失,需要大量的主观估计,如果经营者没有足够的自,那么公允价值计量的结果会更多地反映大股东的意志和需要。所以企业要有一个合理的管理结构,关系和职责更加明晰,从而提高信息的透明度。

其次,实施内部控制制度的人员必须具备诚信的习惯。公允价值的计量需要大量的判断,这不仅仅要求相关人员尊重事实,更需要管理层具有诚信的良好习惯。这样才能在整个企业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制度才能在更好的环境中运行。没有诚信的习惯,面对公允价值这个主观性判断问题时,缺乏成熟的市场依据,没有客观的历史凭证,很难保证管理层不会为了改善业绩而做出扭曲的估计。

再次,计量相关人员要具有足够的专业胜任能力。现在大多数涉及公允价值业务的企业都使用估价技术法,这就要求公允价值模型的设计和验证部门的人员具有很强的业务素质和职业敏感。没有任何一套模型可以直接供企业使用,而聘请的外部专家可能并不了解企业内部的运作,所以企业要培养一批自己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才能够快速地对市场变化做出反应,调整模型的各技术参数,为项目做出高质量的估计。

(二)加强关键的内部控制活动

1.公允价值计量关键的控制点。第一,确定公允价值计量涉及的资产与负债的属性,公允价值计量部门要详细记录项目的属性,包括获取条件、用途、位置、使用限制等,在明细账中记录相关的交易金额,财务部门要建立公允价值数据库,对相关内容仔细比对后录入。第二,确定公允价值估价法的估值参数,目前来看企业大多都是用技术估价,最关键的是怎样确定估值参数,技术人员要调用数据库中的资料,慎重选取参数,提高模型与企业的适用性。

2.公允价值披露关键的控制点。第一,公司管理层负担的信息披露责任。公司管理层应该充分考虑企业的实际情况,重点考虑企业小股东的利益,才能提高公允价值计量的客观性,管理层要根据重要性原则合理确定信息披露的详尽程度,做出恰当的披露。第二,公司技术人员的估值过程书面化。估值技术人员在公允价值计量过程中,将公允价值的信息、假设、估计过程书面化,作为日后进行信息披露的依据,还应该定期计入公允价值数据库,作为以后估值的参考。对公允价值进行报表披露时,应该权衡相关资产或负债的价值的变化过程选择披露。第三,重点披露运用复杂估价技术估值的资产或负债,因为这些项目的计量上存在很大的主观性和风险性,也很可能成为决策的关键点,所以要进行重点披露。第四,披露使用的第三方的估价情况。如果公允价值估值过程中使用了外部的第三方的服务,应该重点披露第三方的身份、资质,供信息使用者监督。如果对第三方的服务结果进行了修改,还要披露修改的原因、依据和结果。

(三)建立严格的控制程序

严格的控制程序应该有一个重要特征:估计值的最终确认不是风险承担部门的责任。应该有清晰和独立的报告流程来保证估值是独立决定的。企业应该时刻保持风险承担部门(一般提供初始公允估值)与计量和控制部门(提供独立价格确认的部门)形式上和实质上的独立。另外,企业内部负责提供独立价格确认的部门应独立于风险承担部门来获取价格。

因此,部门和职能的分离是非常重要的,这就包括公允价值数据的收集、公允价值的初步确定、公允价值的审核确定、公允价值的记录、公允价值列报及其公允价值数据库的维护,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公允价值信息的可靠性。

结论

总之,要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制度化,就具体内容而言,涉及如下方面:一是建立健全并完善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的内部管理制度和程序,并作为企业财务会计控制的必要组成部分;二是根据企业控制体系和管理方式对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制定详细指引,对公允价值获取过程形成书面记录,并将书面记录资料明确为财务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明确公允价值估价能力评价程序,在确认企业专业人员是否具有专业胜任能力和专业评估经验时,形成评价意见并记录;四是在企业不具备公允价值估价能力时应聘请专业的评估机构进行评估或提供评估咨询服务;五是对资产与负债公允价值计量应以可靠计量为前提,当这一前提不再合理时及时做出调整;六是确保公允价值计量所使用的重要模型的有效性、合理性与适用性;七是确保公允价值计量方法的前后一致性;八是管理层应该评价公允价值计量方法的适当性。公允价值程度与公司治理状况具有较强的对应关系,符合最佳公司治理实践的企业对公允价值更具有认同性与追求。

参考文献:

1.宋雪.从内部控制角度应对公允价值危机[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4)

2.许世林,李爱国.关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再思考[J].当代经济,2010.3

3.刘萍萍.后危机时期我国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的完善[J].国际商务财会,2010(2)

4.高丽红,张云,张永英.论公允价值会计与公允价值计量的区别[J].现代商贸工业,2010(12)

5.黄丽君.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程序的相关控制活动研究.厦门大学硕士论文,2009

6.高松,成凤艳,邸砧.论新会计准则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我国的使用[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0.6

7.彭砚芸.如何构建公允价值计量的内部控制[J].财务与会计,2009(10)

8.我国上市公司2010年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情况分析报告.中国会计报,2011-9-16

上一篇:理论下我国公司资本结构研究 下一篇:论企业社会责任的意涵、内容发展与结构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