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剑春秋 第5期

时间:2022-10-23 10:52:26

人类文明五千年历史,各国家民族均有值得自豪的悍刀宝剑,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中国刀剑、印度及伊斯兰刀剑、马来诸族刀剑、日本武士刀和西洋刀剑,它们并称为“世界五大名刃”。

在杭州的古运河边畔,中国刀剪剑博物馆就坐落在桥西历史文化街区。当一座经全新修复、旧厂房改造的博物馆群,在这里出现时,足以让人在此停留。

漫步在中国刀剪剑博物馆,犹如进入了一个探索冷兵器时代奥妙的时空隧道。俗话说,物开一刃为刀,开两刃为剑,两刀交叉即为剪。这是对刀、剑、剪的形状做出了说明。而中国刀剪剑博物馆,对刀剑的铸造工艺也有展现。在历史上,刀剑铸造也曾经代表了中国青铜和钢铁工艺的鼎盛。精致的剑饰、高超的复合式青铜浇铸法、成熟的刀刃粹火锻打工艺,均反映了当时大规模且成熟的刀剑铸造技术。

刀,骑兵时代的王者

刀,是中国土生土长的的一种工具和兵器。中国的刀,最远可追溯到远古的旧石器时代,远古原始人在长期的生活和劳作中,发现了磨尖石头制成的石器可以广泛运用在狩猎、生产等方面,这就有了最早的石刀。

展馆如同时空隧道,很快,刀的发展史从原始社会的石刀就来到了先秦时期的青铜刀。商朝的青铜刀,刀形较宽,刃端多向上翘,当时的刀主要用来砍削器物,宰牛羊,或防身自卫,还未正式用于战争。西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大刀,柄短刀长,有厚实的刀脊和锋利的刀刃,刀柄首端呈扁圆环形,所以又叫“环柄刀”。

汉代是刀的黄金时代,随着战争的多次爆发,骑兵成为了当时最具战斗力的军队。而刀,由于方便在骑行中挥砍,就演变成了最具杀伤力的武器。在这之中,有一种既能满足骑兵劈、砍,又极具作战优势的“环首铁刀”成为当时的代表作。

这种刀直背直刃,刀背较厚,刀柄呈扁圆环状,长度一米左右,便于在骑战中抽杀劈砍,是一种实战性较强的短兵器。西汉时大将李广之子李敢“左持长槊,右执短刀,跃马陷战”。三国时南蛮首领孟获的妻子祝融夫人曾手提八尺长标,背插五口飞刀,重伤张嶷,活捉马忠。

随后,中国刀在经历了隋唐的文化鼎盛期、宋元的制作成熟期、明清的最后辉煌期后,作为用于战争的最后一个案例——民国时期的抗战大刀,为中国冷兵器时代划上了一个句号。然而,刀似乎又回到了它原有的起点上,再次成为现代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从伞兵刀、瑞士刀、水果刀、手术刀到菜刀,每一柄都与现代文明紧密相接。

不丹皇室短剑。全长37cm(不连鞘),刃长25cm,净重246g,不丹在梵语中意为“的边陲”,所以其兵器受和中国影响很大。此剑装饰极其精美豪华,剑鞘和剑柄以纯银制成,并通体镂空龙、雀、佛、花卉各种精美图案和纹饰,表面很多处鎏黄金及镶嵌绿松石,其手工细腻。剑刃狭窄,锋利,保存上佳。

象牙裁书刀(清)。长24.5cm,裁纸刀以象牙整料制成,刀刃笔直,刀尖平圆。刀柄高浮雕成竹编花篮形,其内鲜花朵朵。花朵层次分明,枝叶穿插叠压,生动自然。象牙质地细腻,纹路清晰可见,包浆润泽。既是可赏可玩之物,又可作实用之器。

剑,更重的是一种气节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飞动四方。”在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句中,曾给我们描绘了这样一个飒爽的画面。

中国最早的剑为青铜剑。由此看来,是在青铜冶炼技术发明之后,才有了剑的产生。在西周时代,战争主要以车战为主。远攻用弓箭,近战多用戈、戟、矛等长兵器,惟有肉搏时,方才用剑。因此,当时的剑,实用性不是很强。

在秦汉时期,剑更多的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当时的社会等级区分制很明显,只有贵族才能掌握青铜器具,也只有贵族,才能佩剑。这时剑的功能性也不断被研发加强,剑身越来越长,甚至出现了弯曲的剑身。

汉代以后,随着钢铁冶炼技术的发展,铜剑逐渐被钢铁剑所替代。剑身中有了较厚的脊,用以增加剑的硬度,两侧开刃,前有剑尖,增加了剑的攻击性。还慢慢发展出剑的配饰,有制作精美雕花的剑柄、剑鞘、剑穗等。

到了隋唐时期,兴起了一股佩剑之风,士层阶级对于佩剑更为重视,就连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墨客,也推崇一种尚武的英姿风气。如大诗人李白少年习剑,25岁“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从这以后,剑,似乎已经远离了它作为兵器的初衷,更多的被赋上了一种精神层面的气节。直至今天,人们还能看到高雅的剑舞表演,更有适合老百姓强身健体的太极剑等民间形式。

东汉剪刀。长35cm,宽5cm,厚0.7cm,交股剪刀,两股中部无固定连接,短柄,直长刃,刀体扁平,尖端斜抹。

辟邪小银剪刀。通常长4cm,宽2cm,银质,小巧可爱,多为儿童配饰,用于避免灾祸和拔除不祥,体现了剪刀镇恶辟邪的功能。

剪刀,裁剪江山如锦绣

相比起刀剑,剪刀似乎与我们的民间生活更为贴近,它是刀具发展长河中的一条支流。从出土的实物来看,中国剪刀最早出现于西汉。并在五代十国和北宋年间,经历了一个从交股式弹簧剪到支轴剪演变的过程。

与刀剑不同的是,剪刀自诞生之日起从末改变过它作为工具的身份,但它的发明却在人类历史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铁皮剪、砂剪、绣花剪、拔线剪、蟹剪,甚至最著名的“张小泉”剪刀,都在展柜中一一呈现,看着这些剪,不免让人倍感亲切,因为每一把剪刀,都有它背后的裁剪故事。

中国制剪拥有悠久的历史,南北朝的并州(今山西太原)曾以打制剪刀闻名;南宋时期的钉绞作道出了杭州制剪业的繁荣;明朝时山东青州的北瀛街,是一条由几十家铁匠铺聚成的剪子巷;北京的“王麻子”和杭州的“张小泉”,成为了制剪业中至今不衰的老字号。

上一篇:发现最本真的美 下一篇:熊氏珐琅:从替身到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