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岸区整治湖库水质现状分析与建议

时间:2022-10-23 09:42:39

南岸区整治湖库水质现状分析与建议

【摘 要】为了确定南岸区湖库的水质现状,本文从南岸区的基本概况出发,分析其水质存在的问题。通过实施水质监测过程、水质评价标准以及评价方法对水质的内容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雷家桥水库、工人水库和涂山湖水质类别分别为Ⅳ类、劣Ⅴ类、劣Ⅴ类,分别为轻度污染、重度污染、重度污染。最后结合水质现状,提出了水质改善的方法,以期为水质环境管理工作提供一定的建议和思考。

【关键词】南岸区 水质 评价方法 改善措施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水环境质量关系到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据统计,我国许多地方水质情况不容乐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污水给水质带来了严重的影响,重金属污染、富营养化等问题严重影响到社会的正常需求。强化水资源管理,必须对水质的现状进行分析评价,这对于保护水环境,提高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整治依据。本文对南岸区整治湖库的水质进行分析,以确定水质情况,并提出合理的水质改善措施。

1 水质现状分析

1.1 区域概况

南岸区位于长江流域之上,水系发达,水量丰富。由西南巴南区入境,蜿蜒曲折,至东北横切背斜山系,形成壮丽的铜锣峡,至广阳坝东北角出境,仅长江在区内的河段就长37.3公里,水域面积16.08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12.4%,多年平均过境水量3447亿立方米,平均径流量11500立方米/秒,平均流速2.31米/秒。其它支流包括长塘河、苦溪河。南岸区的湖、库主要包括雷家桥水库、工人水库、涂山湖等。

1.2 水质现状分析

这些湖库多发源于山区的泉水,主要是降水补给,故径流量受降雨支配,由于降水量年内分布不均,加上流域内土层较薄,植被覆盖率低,不能很好的涵养水源和调节流量,水位变幅较大,枯水期长,落差小,水流缓慢。而且湖库来水及周边土质疏松,坡度较大,垦植程度高,天然植被少,水土流失严重,暴雨时,地表迳流挟带大量泥沙进入湖库。

由于水体自净能力差,水环境容量小,易受污染。特别是旱河、兰草溪、海棠溪、纳溪沟等10余条溪沟基本断流,成为生活污水排污沟。某些湖库附近工业厂矿较多,人口密度大,受工业废污水和生活污水的影响,水质不同程度地受到污染。

1.3 水质评价方法

1.3.1 水质监测

通过了解南岸区湖库水源地的分布情况,以所选监测点能反映水质状况为原则,在重点湖库设置水质监测点。根据水质监测标准、规范、评价与研究的要求,分别对雷家桥水库、工人水库、涂山湖等湖库进行了水质监测。水质监测的项目包括pH值、溶解氧、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高锰酸盐指数、总磷、总氮、叶绿素a、汞、铅、石油类等31项指标。

1.3.2 评价标准

水质评价的依据是按照国家以及环保部对水质评价的相关规范和标准,主要包括《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和《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办法》(环办[2011]22号)。

1.3.3 评价方法

水质类别评价采用单因子评价法,即根据评价时段内参评的指标中类别最高的一项来确定。描述水质类别时,使用“符合”或“劣于”等词语。Ⅰ~Ⅱ类水质为“优”、 Ⅲ类水质为“良好”、 Ⅳ类水质为“轻度污染”、Ⅴ类水质为“中度污染”、劣Ⅴ类水质为“重度污染”。

湖库营养状态评价选取叶绿素α、总磷、总氮、透明度、高锰酸盐指数等5项指标进行综合营养状态指数(TLI(∑))计算。TLI(∑)50为“富营养 ”;50

2 结果分析

依据水质监测指标和评级方法对雷家桥水库、工人水库、涂山湖进行水质结果分析。

2.1 雷家桥水库水质分析

2.1.1 水质监测结果

水质监测结果表明,pH值在7.62~8.50;化学需氧量在14~24毫克/升;氨氮在0.628~0.748毫克/升;高锰酸盐指数在2.7~4.1毫克/升;总磷在0.04~0.09毫克/升;总氮在2.58~3.49毫克/升;叶绿素a在6.0~19.2毫克/立方米;透明度在0.60~0.85米。

雷家桥水库水质类别为Ⅳ类水质,水质状况为轻度污染。综合营养状态指数为55,营养状态为轻度富营养。

2.1.2 原因分析

雷家桥水库位于南岸区长江一级支流苦溪河上游龙门村雷家桥处,紧邻茶园新区中心。随着城市建设推进,雷家桥水库演变为城市景观湖。由于周边工业企业极具增加,污水管网的不健全,生活污水、工业废污水存在偷排、漏排的现象,加上管理不到位等原因,导致水库周边环境恶化,雷家桥水库内水生态系统被破坏,水质变差。2012年,南岸区启动了雷家桥水库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根据雷家桥水库流域污染特征,采用库外截断污染源、湖内恢复水生态、水库管理长效化的整治思路,使得雷家桥水库水质有所好转,目前呈现轻度污染、轻度富营养化现象。

2.2 工人水库

2.2.1 水质监测结果

水质监测结果表明,pH值在8.08~8.59;化学需氧量在30~53毫克/升;氨氮在1.08~2.04毫克/升;高锰酸盐指数在5.7~8.0毫克/升;总磷在0.18~0.27毫克/升;总氮在1.93~3.87毫克/升;叶绿素a在13.6~25.7毫克/立方米;透明度在0.38~0.65米。

工人水库水质类别为劣Ⅴ类水质,水质状况为重度污染。综合营养状态指数为63,营养状态为中度富营养。

2.2.2 原因分析

工人水库位于南岸区鸡冠石镇。东临鸡冠石镇政府,南临和平小区,西北与耕地相连。该地区属于城乡结合部,居民素质不高、环保意识不足,时常有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等混入水库,甚至还有居民在水库里洗衣服,住户的鸡、鸭、鹅等畜禽在水库附近放养,产生的粪便等直接流入水库,加上农业耕作产生的化肥、农药等随着雨水流入水库,导致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总氮等含量超过Ⅴ类水质。2015年,南岸区启动了鸡冠石工人水库(湿地)整治工程,鉴于工人水库周边环境、流域污染状况,开展的人工湿地整治工程,应该能使工人水库的水质得到有效治理和管理。

2.3 涂山湖

2.3.1 水质监测结果

水质监测结果表明,pH值在8.21~9.85;化学需氧量在33~58毫克/升;氨氮在0.75~6.58毫克/升;高锰酸盐指数在5.0~8.7毫克/升;总磷在0.11~1.56毫克/升;总氮在2.50~6.77毫克/升;叶绿素a在7.7~23.2毫克/立方米;透明度在0.10~0.74米。

涂山湖水质类别为劣Ⅴ类水质,水质状况为重度污染。综合营养状态指数为68,营养状态为中度富营养。

2.3.2 原因分析

涂山湖位于南岸区南山街道“泉水鸡一条街”与重庆邮电大学之间的第二外国语学校旁,占地110亩,南北长700米,东西宽140米,是南岸区2010年旅游重点项目打造示范点。

随着南山旅游业的发展,涂山湖也成为南山的休闲娱乐的景观湖。周边农家乐等餐饮服务日渐增多,周边住宅也日益增多,加上南山独特的地形,现有的市政管网设施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加上该地属于城乡结合部,也存在畜禽养殖、农业耕作等废污水排入湖内。加之湖底南山隧道的建设,导致地表径流的变化,无明显来水对湖水进行补给。2013年,南岸区针对涂山湖的水质现状提出了综合整治方案,加强涂山湖旅游的环境保护管理,希望能从根本上解决涂山湖水质现状,改善水质。

3 建议及对策

针对南岸区重点整治湖库污染状况产生的主要原因,被污染的湖库治理应以“全面规划,统筹兼顾”为指导方针,从源头做起,狠抓落实细节,强化管理,全民协作共同保护湖库水质。

(1)提高废污水、垃圾处理能力:经调查,南岸区废污水、垃圾是造成湖库水质污染的主要原因,虽然湖库周边有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但是相距较远,因此必须加大污水、垃圾的处理力度。首先,应加强湖库水质环境保护,避免上游工业厂矿将污水或其它污染物直接排放到水中;其次,应在湖库外截断污染源以开展水库流域污水管网建设与维护为主,全面清理生活垃圾。再次,为加强管制污水的排放量,需要在污水源头做好防治措施。加强外源污染管理,要做到农业耕作时,科学使用化肥,减少化肥的流失;落实畜禽养殖管理措施,加强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强化小城镇生活污水收集和处理能力。

(2)增强湖库水体自我净化能力,平衡湖库生态系统:库内恢复水生态以因地制宜实施库内水体生态功能修复措施为主,辅以清除湖内污染物。逐步建立水生生态系统和岸边生态修复等综合治理措施,将湖库的水质、周边进行综合治理和打造,实现水生生态环境与人文资源均衡发展的新型滨水空间格局。建立合理的生物链,适应生物发展规律,保护良好的水生植被,建立湖库周边缓冲带,以调控湖库生态系统,保证水体内的动植物生态平衡。

(3)做到全民参与,部门合作,提高人们环境保护意识:水库管理长效化以落实水库管理机构、人员、制度、经费为主,建立水库管理长效机制。建立常态化监测预警机制,打破行政区域和部门界线,开展综合管理专项行动。加强水质环境保护与预防管理,全民参与,共同保护湖库水资源。

4 结语

水的环境质量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为提高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本文通过对南岸区整治湖库的水质情况进行分析,确定了水质监测的内容、评价标准以及评价方法,结果显示,雷家桥水库为轻度污染,工人水库和涂山湖为重度污染。最后结合水质评价结果,提出了水质改善的建议和措施。湖库整治切实做到整治一片、改善一片、美化一片,真正还清水于民。

参考文献:

[1]高学民. 长江沿程河湖及城市内河水质评价与模拟研究[D].北京大学,2000.

[2]兰文辉,安海燕. 环境水质评价方法的分析与探讨[J].干旱环境监测,2002,16(3):167-169.

[3] 王振宇.浑河环境保护与地下水资源质量的改善[J].环境保护科学,2004,30(5):16-17.

上一篇:NaClO2溶液同时脱硫脱硝技术研究 下一篇:PLC技术研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