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实践启示录

时间:2022-10-23 09:29:24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实践启示录

摘要: 语文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语文素质高的人往往是语感强的人,而训练语感的有效途径是朗读。然而,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却存在不少问题,本文作者根据大量的听课和调研,就相关问题谈了几点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问题原则途径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能有声有色地表达文章的思想感情,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从某种意义上说,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欣赏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的过程。《九年制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规定,从一年级起,就应该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进行朗读。从某种意义上说,一篇课文教完了,成功与否的第一标准应是看学生是否会朗读课文。近几年来,广大教师都重视朗读训练,但在教学中究竟如何指导学生朗读,却没有引起一些教师的足够重视。笔者结合自己多年讲授课文进行朗读训练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以供同行参考。

一、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

1.教师自身素质不高。

很多农村教师有指导学生朗读的愿望,但终因自身素质有限,朗读教学无法得心应手。如:相当部分教师自己说普通话都有困难,上课时自然不能使用标准的普通话进行教学,有的干脆用方言上课;有的老师受地方语言影响,带着学生唱读;还有的教师本身对教材的理解就不透,对课文所表现的情感把握不准,误导学生的朗读。

2.朗读方式单一,学生缺乏朗读兴趣。

朗读的方法应灵活多样,但在农村,实际应用到教学中的却较少,大部分老师是利用早、晚读时间让学生集体朗读。对于朗读水平基础差的农村孩子来说,集体朗读存在一定困难和不足。比如齐读过程中,有的学生不能专心、用心读;有的是应付老师“滥竽充数”地读;有的是根本不会读;有的甚至不读。这种单一而毫无目的的朗读,无法激起学生朗读的兴趣和热情,更别说朗读的效果了。

3.朗读的目的性不够明确。

甲生读了乙生读,男同学读了女同学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估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

4.朗读的面窄。

不论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讲析、答问之余的所谓感情朗读,教师往往都只盯住几个学优生。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课堂,怎能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又怎能落实素质教育中最基本的要求――会读呢?

二、朗读训练的原则

朗读训练是语文阅读教学中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朗读是吸收和表现相统一的过程。朗读训练是听说读写的整体性训练,需要综合运用字词句段篇等语文基础知识。要充分发挥朗读训练的作用,就必须处理好朗读训练与其他语文训练、教学方法、阅读形式的关系。

1.朗读与理解的关系。

理解课文内容是朗读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理解了课文内容,才有可能通过朗读准确传达出作者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朗读可以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课文思想感情的体会也将更加深入。

2.朗读与讲解的关系。

在阅读教学中,朗读和讲解都是经常运用的主要教学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讲,朗读也是讲解,而且是更加深入、具体、生动的讲解。有人曾这样概括朗读与讲解的关系:“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面;讲解是推平、摆开,朗读是融贯、显现;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赋给作品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更能使人感受。”

三、优化朗读教学的途径

1.激发朗读兴趣。

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握时机,围绕课文内容,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获得成功体验的环境,创设一种有感染力的情境,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参与欲望。首先,教师要善用巧妙的导人语来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朗读。其次,教师要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录像等教学手段,有意识地创设优美的情境,诱发学生的朗读激情。再次,教师对学生的朗读评价语言要丰富多彩,使学生在美的评价中受到情感熏陶,从而深爱语文。

2.明确朗读要求,教给方法技巧。

(1)教师在备课中要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备好朗读,在熟读教材的基础上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做到有效地朗读指导,提高朗读效率。

(2)让学生明确朗读的基本要求。也就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技巧,如掌握停顿、确定重音、掌握速度、把握语调等。

3.教师范读,感染学生。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听出轻重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如《十里长街送总理》和《再见了,亲人!》这类感彩很浓厚的课文,更应该通过朗读来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从而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4.宽容的评价。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朗读的评价语要既恰如其分,又妙语生花。指导学生互评不能简单的一句“他读得好吗?”教师评价就更不能吝啬你的赞美和表扬,要以肯定鼓励、积极引导为主,让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读得好就说“棒极了”、“读得真好”、“你真行”、“读得很好,听得出你是将自己的理解读出来了”等;读得一般要先指出优点,然后用“如果”鼓励学生在某一方面继续努力;如果确实读得不怎么样也不是就无法鼓励,教师可以找出这位学生其他方面的特长进行迁移,告诉他只要多学多读,朗读也可以很好,给他信心和勇气。因此,教师要相信每个学生都能进步,每个学生都会成功,对学生充满信任和情感。

读,是感悟的前提;读,是理解的过程;读,是继承的开端;读,是写作的基础。因此,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使语文课堂有声有色。教师只有通过平时在教学中点点滴滴的熏陶,严格扎实的指导,坚持不懈的训练,才能使学生具有很浓的朗读兴趣,很强的朗读能力,很好的朗读习惯,形成终身会读书的能力,从而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曾凤鸾.农村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现状及对策.基础教育研究,2009.6.

[2]徐维静.浅谈小学语文的朗读.中国教育研究论丛,2007.

[3]李丽仲,巧华.浅谈小学语文朗读训练.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8.10.

上一篇:排比:让作文文采飞扬 下一篇: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