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型企业执行会计准则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时间:2022-10-23 06:54:24

大中型企业执行会计准则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摘 要】本文根据会计实践,结合企业会计准则相关内容指出企业会计准则执行范围、纳税调整和财务会计报告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同时,根据问题提出自己的设想,以期完善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

【关键词】企业会计准则;适用范围 ;资产减值;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自2007年1月1日在上市公司施行,并逐步扩大实施范围。会计准则体系的实施,是实现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有效提升会计信息质量、进一步提高我国会计整体水平所迈的重要一步。但是,我国企业会计人员在执行企业会计准则过程中,由于认识问题,执行会计准则还不到位,还不能使会计工作真正服务于相关单位的需要,致使会计信息质量还有待提高。在此,笔者根据所学对会计准则执行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做一粗浅探讨,供读者批评指正。

一、企业会计准则执行范围问题

2013年1月1日,我国小企业会计准则开始在小企业实施。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为我国企业执行会计准则又一次迈出重大步骤。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没有完全明确其实施范围。但是,小企业会计准则已经指出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实施空间。

(一)上市公司均执行企业会计准则体系

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在人民大会堂《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一存货》、《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等38项具体准则,根据《财政部关于贯彻实施企业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体系有关问题的通知》(财政部财会[2006]22号)要求,自2007年1月1日起率先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鼓励其他企业执行。可见,该规定在我国财政部门时已经规定上市公司执行会计准则体系。

(二)金融企业均执行企业会计准则体系

根据《中国银监会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全面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通知》(银监通[2007]22号)精神,先上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再政策性银行、中国农业银行、非上市的股份制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城市商业银行、信托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汽车金融公司、货币经纪公司、外资银行等金融企业从2008年起执行会计准则,后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从2009年起执行。不论何种类型金融企业均不得晚于2009年执行企业会计准则体系。

(三)小企业会计准则实施后的会计准则体系执行问题

《小企业会计准则》于2011年10月18日由财政部以财会[2011]17号印发,要求2013年1月1日起施行,同时要求《小企业会计制度》(财会[2004]2号)予以废止。另外,有关会计标准衔接问题,实际情况是:行业会计制度及企业会计制度已经废止,大中型企业均已执行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而除了小企业会计准则有关规定的特殊小企业外,一般小企业则可以执行也可以不执行。如果执行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将不再转为执行小企业会计则。

二、关于企业纳税调整项目及所得税核算方法问题

1、关于资产减值问题

《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规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应当将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减记的金额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计提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大中型企业资产减值的对象有很多。譬如,应收账款、存货、长期股权投资、持有至到期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等各类资产。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对于确保企业资产真实性、完整性,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而这些资产减值损失属于企业预计数额,税法规定按收付实现制确认收支,因而这种预计的资产减值损失税法是不承认的。这就势必导致企业出现会计核算复杂、纳税调整项目繁多,会计工作量加大等问题。这对于不准备上市的大中型企业来说,对于贷款项目较少的大中型企业来说,计提资产减值准准备就没有必要。这些大中型企业完全可以采用直接转销法,在上述资产确实发生减值或损失时,并且有确凿证据证明企业上述资产发生减值或损失时,将其资产发生的净损失计入当期损益。

2、关于预计负债问题

预计负债是大中型企业或有事项中的一部分,是指大中型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且该义务能够可靠地计量的负债。这样的负债主要有:未决诉讼、未决仲裁、债务担保、产品质量保证等事项产生的预计负债。因计提预计负债而产生的费用或损失税法同样不预承认,不得税前扣除。这样,大中型企业,如果不是上市公司,除了工商、税务或人民银行等部门索取企业会计报告外,其他单位一般不需要企业的财务报告,因而这些大中型企业也就不需要计提预计负债,也就不需要进行纳税调整,做一些不必要的会计核算工作。

3、企业资产折旧及摊销问题

大中型企业固定资产折旧及无形资产摊销从纳税申报角度看,涉及资产折旧(摊销)期限、资产折旧(摊销)方法等问题。一是,大中型企业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可长可短,笔者认为,没有上市或存在巨额贷款的企业没有必要根据本单位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实际确定固定资产折旧年限(无形资产摊销期限),而应该根据税法规定,按照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或无形资产等税法规定的固定资产折旧年限(摊销期限)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或无形资产摊销费用,以便减少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费用而产生的纳税调整数额。二是,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及无形资产摊销方法与税法规定不一致,势必导致企业年终所得税汇算清缴时,进行纳税调整。因此,笔者认为,大中型企业没有必要采用谨慎原则,压缩固定资产使用年限或无形资产摊销年限,也没有必要选择税法规定以外的固定资产折旧方法或无形资产摊销方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或摊销无形资产。

三、财务会计报告问题

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是企业根据会计核算资料加以归类整理、编制,总括反应企业一定日期财务状况和一定时期财务成果和现金流量等的书面文件。我国企业经常编制的财务会计报告主要有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国有企业、国有控股企业还要编制股东权益变动表。我们认为,有关企业财务会计报告存在以下问题。

(一)财务会计报告封面问题

企业财务会计报告封面属于企业财务报告的脸面,应该规定统一格式。目前,有关财务会计法规只是规定财务会计报告封面上有单位负责人、财务部门负责人、主管会计和总会计师等人签名盖章。财务会计报告封面但没有统一的大小尺寸格式、纸质要求,以及财务会计报告封面设计内容。只是一些会计软件公司或会计用品商店出售自制的财务会计报告方面,甚至,一些单位根据以往经验自制财务会计报告方面。

(二)报表报送要求问题

报表报送要求有三个问题:一是,财务会计报告报送哪些单位,没有相关法规说明。企业根据相关单位要求,编制财务会计报告报送。二是,财务会计报告报报送哪些报表,尽管相关会计法规已经说明,但各单位要求报送数量不一致。但是,一些机关单位或相关方要求不一致。例如,企业现金流量表一般为年度报表。但是,上市公司在进行融资当年则要报送现金流量表半年报;一些国家税务机关或金融企业,包括担保公司则要求把现金流量表报送月报表。

(三)表外信息向披露不严谨

企业报表附注是企业是财务会计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企业会计报表本身无法或难以充分表达的内容和项目所作的补充说明和详细解释。这种解释说明往往做文字性描述较多,而这种文字描述对多数企业来说,每一个项目的描述很难一致性、科学性、精确性。一句话,表外信息向披露不够严谨。我们认为,企业报表附注也应该与小企业报表附注一样,可以采用表格形式说明,增强读者可理解性。

总之,企业财务会计报告内容多,信息量大,属于企业会计产品,对相关各方投资、决策等非常重要。有关部门应结合会计实践,增强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的科学性、严谨性。

参考文献:

[1]郭继宏.村级财务管理与集体资产经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8.

上一篇:浅谈我国企业合并中的利润操纵问题及解决对策 下一篇:论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