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泉州深入浅出

时间:2022-10-23 05:00:20

我第一次真正旅行泉州,是去寻觅南音。第一站是位于旧馆驿西侧大船亭以北、古榕巷西北隅的南外宗正司。

保留着汉晋唐宋时代中原古乐风格的南音,从中原传至闽南,与历史上三次南迁大移民有关:晋代永嘉衣冠南渡,当年入泉的士大夫将部曲带到如今的泉州晋江,带来中原文化;唐末王潮、王审知兄弟入闽,王审知之侄王延彬在南安设招贤院,招贤纳士,中原士人纷纷南迁;北宋覆亡,宋都南迁临安(今杭州)建南宋,赵宋皇族的南外宗正司迁来泉州。南外宗正司管理皇族宗室事务,旧馆驿西侧这一旧址,正是赵氏皇族聚居之地。而后,南宋景炎丁丑(1277年),蒲寿庚降元,在城内“尽杀南外宗子及士大夫三千余人”,囿于深府、士大夫自娱自乐的南音,也从这里流入民间。

之后的两三日,我拜访乐团、馆阁、每日跟随南音雅艺听南音,偶尔窜动于寺庙、街区、美味之间,以这些形式为线索,完成了满足的泉州之旅。

这种满足是因为泉州区别于我所生活的厦门,尽管游人不多,但它的确是福建区域内极适合一再前往、深入浅出的城市。我感受到的很多好的旅行,也都是深入浅出式的旅行。

在旅行中“深入浅出”,从目的地来解读,是这座城市有历史、有痕迹、有许多种面相。作为闽南文化的发祥地,泉州有太多切面可以深挖,南音只是极小的一点。要知道,泉州的历史,是泉州人垦殖海洋的历史,海洋以及海洋带来的丰富,让这座城市具有伟大的广度。

这次《海峡旅游》再访泉州,正是从对泉州影响最为深刻的“海洋”着手。编辑狠读史料、实地采访观察、抽丝剥茧,从三国到明朝海禁,从泉州本地到东南文莱,从信仰到美食,从建筑到人物,理出经常被提及却常常被忽略的“海丝”脉络,铺陈出了一张海上丝绸之路的精密地图。

如果不是因为那些探究,我不会知道这些细节:我们只需支付象征性的三元门票,就能够在里面消耗一下午时光的清净寺,是现今中国唯一一座阿拉伯式建筑风格的礼拜寺;奉天坛墙壁上镶嵌着雕刻古兰经经文的阿拉伯文石雕,在朝向伊斯兰圣地麦加的方向,造有尖拱形的神龛,指示着膜拜的方向;明善堂是伊斯兰教寺里唯一的一座闽南式建筑;而泉州人吃牛肉的习惯,可能是一千年前阿拉伯人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带来……当我阅读这些文字,我把它们当成了“海丝”好玩的注脚,是它们把常常陷入晦涩的“人文行旅”,点拨得生动有趣。

虽然看上去有点厚重和专业,但我自信,这期的泉州专题对于旅行者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它会让你懂得泉州更多一点。当然,懂得这些没什么。我对泉州有一点遗憾也有一点期待:这座城市应该探讨出更多贴近旅行者的方式,将泉州的深刻、有味带给更多人,譬如当地海交馆、南音团队、文创团队,也许就可参与其中,如此才能真正活化认知。反正,如果本期专题作者组团“海丝”泉州游,我是很期待的。

上一篇:让绿意润泽童心 下一篇:建构主义教育理念在高校钢琴教学中的实践性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