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理解的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探索

时间:2022-10-23 02:58:31

“为理解的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探索

高中化学内容多、知识碎,大多是实验及结论,有不少知识只能知其然,而无法探究其所以然,只能记住。决定课程的教学内容是教师面临的巨大挑战之一,学生有太多的东西要学要记,而课堂时间有限。我们如何决定教什么,如何教最有效?“为理解的教学”模式对这些问题做出了回答。

“为理解的教学”模式简称“UFT(Understanding For Teaching)”,是1989至1996年由附属于哈佛大学教育学院的零项目研究人员和教育家研究开发的一个教学模式。该模式认为学习是通过学生持续不断的努力并结合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而产生的。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需要学生积极地探索,在传统的基础之上创造新的产物,它包括“启发性论题”,“理解目标”“理解活动”“持续性评估”四个环节,用于课程及教学的设计、修改和审核,以帮助学生增强理解。在很多发达国家都在运用这种教学模式,达到了很好的效果。我国近几年刚刚起步,在各科教学中处于探索阶段。我们就这一教学模式如何用于高中化学实验教学进行了探索。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我们主要研究“为理解的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我们将该模式在物质的制备、物质的性质两种类型的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加以探索。

一、物质的制备实验

对于这一实验类型我们以苯的溴代反应为例进行了探究。由于本实验涉及的药品及反应产物有毒,我校不具备学生分组实验或在教室演示实验的条件,因此我们依据“为理解的教学”模式采取“翻转课堂”的方式进行教学。首先我们在实验室的通风橱中录制了该实验的微视频。在课堂上进行播放学习,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总结实验中的优缺点,对于实验的不足之处,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并在网上查阅资料后分组讨论设计出改进方案,课后师生根据改进后的实验方案重新录制,下一节课再次播放新微视频进行学结。

这样通过第一节课的初始理解活动,学生初步理解了苯的溴代反应,并在此过程中发现了实验的不足之处,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已有知识并在网上查阅资料设计出新的实验方案,并重新进行实验。在第二节课上学生展示他们在之前的理解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理解。

这种螺旋式的学习模式,使学生对苯的溴代反应知识的理解更加清晰到位,把学生带上了正确的学习轨道。

二、物质的性质实验

对于这一实验类型我们以《碳的多样性》为例进行了探究。我采取了传统教学模式与“为理解的教学”模式上同一节课进行对比的方式。通过课堂反馈练习及课后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探索哪种模式学生学习效果更好。

首先我们根据教材内容,按照课标要求,把《碳的多样性》这节课分成以下三个板块:(1)多种多样的碳单质;(2)广泛存在的碳的化合物;(3)碳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进行讲授。第一个板块采用老师讲授的方式,第二个板块采用老师在讲授中逐一演示课本实验的方式,第三个板块采用学生自学的方式。

新课改要求课堂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引导下进行学习。所以我们采用了“为理解的教学”模式中的“启发性论题”“理解目标”“理解活动”“持续性评估”的核心理念对这节课进行了重新设计。我们认为本节课内容繁杂,重点不突出。为了突出重点,本节课的标题命名为《碳的多样性――Na2CO3与NaHCO3的性质》,重点探究Na2CO3与NaHCO3的性质,其他内容均设计成自学,并在学案上设计“自学检测”环节检查自学效果。我们设计启发性论题――杨幂做面包。根据这一启发性论题设计理解目标:1.怎样用微波炉发面包?2.如何检验CO32-与HCO-3?课堂上学生根据理解目标展开理解活动:(1)微波炉发面包,探究Na2CO3与NaHCO3的热稳定性;(2)杨幂想做面包,她在厨房里发现一包白色粉末,不知道是碱面(主要含Na2CO3)还是发酵粉(主要含NaHCO3),你可以帮她检验一下吗?以此来探究检验CO32-与HCO-3。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药品和已有的知识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各组汇报本组实验方案,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完善实验方案,并按照此方案进行自主探究实验,最后通过现象对比找到帮助杨幂的最佳方法,即检验CO32-与HCO-3的最佳方案。

我们通过课堂反馈练习及课后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显示:95%的学生认为传统教学模式处理该课,重点不突出,实验缺乏新意,上课参与度不高,学习效果差。而96.77%的学生认为“为理解的教学”模式通过启发性论题使本节课重点突出,通过理解目标的设定本节课条理清晰,而理解活动使本节课的实验走进了生活,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参与实验探究,小组分工合作,独立探究实验,真正体现了课堂上学生的主体性。在此过程中,小组展示实验方案及实验成果时及时得到了老师同学的评价。及时的评价指引学生有效地进行下一步的理解活动。

综上所述,我们对“为理解的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初步探索,它解决了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我们重点要教什么,如何教更有效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为理解的教学》讲义.

2.王会,张琨.哈佛为理解的教学模式及其应用实例探析.

(作者单位:河南省郑州市第七十四中学)

上一篇:电阻变化引起电表示数变化类试题小结 下一篇:对农村初中“哑巴英语”现象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