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欧至荔波高速公路建设对荔波世界自然遗产地影响分析

时间:2022-10-23 02:30:17

驾欧至荔波高速公路建设对荔波世界自然遗产地影响分析

摘要:荔波世界自然遗产地主要包括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荔波樟江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的大、小七孔景区,面积73016公顷,占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总面积的50%。

关键词:荔波;喀斯特;自然遗产

Abstract: Libo world natural heritage, the landlord should include the Maola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and Libo Zhang Jiang state-level scenic spots in the large, xiaoqikong scenic area, an area of 73016 hectares, accounting for the South China Karst world natural heritage, 50% of the total area.

Keywords: Libo Karst Natural Heritage

中图分类号:J80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驾欧至荔波高速公路K0+980~YK11+500约10.5公里路段处于自然遗产地缓冲区范围内(其中路基5.3公里,桥梁2.2公里,隧道3公里),但没有进入其核心区,距离核心区边界最近距离约250米,对自然遗产地的影响主要表现以下三个方面在:

①对锥状喀斯特地貌发育、分布的影响

荔波世界自然遗产地喀斯特地貌发育与分布:荔波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地表地下水丰富,地表河流以樟江为代表,泉水和地下暗河是其补给源,地下水赋存状态独特,具有显著的二元结构;自然遗产地内地质由石灰岩岩组、碳酸盐夹碎屑岩岩组、碎屑岩岩组共同构成,以连续分布的石灰岩为主,正是其岩组在地质构造抬升和地表地下水溶蚀的共同作用下发育成了极为多样的喀斯特地貌。荔波喀斯特地貌景观主体是锥状喀斯特,其由两坡对称、平均45°、相对高度十余米到百余米的锥状石峰组成,连绵不断的锥状石峰形态共同组成了荔波独特的喀斯特地貌景观,荔波喀斯特地貌最典型的类型是峰丛—洼地、峰丛—谷地、峰丛—峡谷喀斯特和峰林—洼地、峰林—槽谷喀斯特。

施工期的影响:项目建设方案主要以路基、桥梁、隧道的形式从自然遗产地西北处缓冲区穿过,项目建设方案大部分路段是以路基的形式穿过自然遗产地,不会对该区段地质构成产生较大影响,隧道的建设将开挖大量土方量,其隧道建设区段地质属于石灰岩构造的岩组,项目的建设可能会减少该区段部分石灰岩,对原有岩组的完整性有一定影响,但对涉及范围内原有地质构造不会造成影响。

项目建设涉及范围区段喀斯特地貌属于峰丛—谷地类型,高程在900—1070之间,项目建设方案主要从谷地穿过,在K9+690和K11+680以隧道的形式穿过自然遗产地两座山峰,对山峰外观形态造成一定的破坏,但对其破坏面积较小,对项目建设涉及范围内的峰丛—谷地完整性不会造成影响。

运营期的影响:项目建成后,将在该区域内划出一条明显的人工化印迹,公路本身的构筑物(如护坡、排水、桥涵等)、辅助设施(如护栏、标志、标牌等)都构成自身景观,由于这些景观都是人工的,其穿梭于山峰、谷地之间,将会对峰丛原始景观空间的连续性和自然性造成一定的破坏,给景观视线带来一定的影响。

②对喀斯特森林植被的影响

喀斯特森林植被的概述:荔波世界自然遗产地内植被以耐旱、石生、喜钙等为特征,自然遗产地内不同的植物物种共同组成了喀斯特植被群落,荔波自然遗产地内植被类型可分为喀斯特森林、喀斯特灌木丛及灌草丛、农田坡地等。区内最顶级的群落为各类喀斯特森林,不同的喀斯特地貌形态及地貌类型,与浓郁的森林覆盖相搭配,形成了艳丽多姿的喀斯特森林地貌景观。喀斯特森林地貌景观可分为漏斗森林、洼地森林、谷地森林及槽谷森林四大类。它是世界森林中的特殊类型,以其面积宽广、分布集中连片、原生性强、相对稳定等特点成为世界森林中最珍贵、罕见的自然遗产。

施工期的影响:项目建设方案穿过区域为荔波世界自然遗产地,即所谓缓冲区。线路所经过的路段两侧,受人类开发种植等因素影响,多为次生性的马尾松针叶林、马尾松——栎类或马尾松——枫香构成的针阔混交林,未发现原生性的喀斯特森林存在。此类次生性的林地可以通过人工绿化以及补充栽种等方式加以补偿。

荔波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的喀斯特原始森林集中分布于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内,距离本项目建设区在9km以上,项目建设不会对其构成影响。

运营期的影响:项目建设运营期车辆排放的大量尾气,使空气中的悬浮微粒增多,导致大气质量下降,对项目建设方案沿线植物生长环境有一定的影响。在高速公路建成后在该涉及范围内划出一道人工化印迹,对沿线森林景观的景观视线产生一定不利影响。

③ 对珍稀、濒危物种多样性及其栖息地的影响

自然遗产地内动物群介绍:荔波世界自然遗产地内生存活动着多种野生生物,动物物种丰富度较高,脊椎动物有243种,昆虫有1282种,其中保护动物有45种,其中极为等级有3种,濒危等级有4种,易危等级有38种。荔波自然遗产地雄伟的锥状喀斯特地貌、发达的地下洞穴为众多濒危和特有生物提供了重要、显著、适合的自然栖息地。

对动物群的影响:在项目建设施工期所产生的施工噪音、施工振动、施工车辆频繁的进出自然遗产地等一系列人为活动,以及项目建成后车辆运行所产生的噪声、车辆排放尾气等,使动物群的原有生存环境受到一定影响。项目方案运营后,形成全封闭的屏障,将妨碍野生生物的活动,项目涉及范围一定区域内不适宜生物继续生存。根据自然遗产地内典型极危、濒危动物分布图得知,项目涉及范围内无典型极危、濒危动物分布,并且距离其分布范围较远,项目建设方案对自然遗产地内典型极危、濒危动物的生存、活动无影响。拟建项目评价范围内发现的三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均为较为常见,分布较广且种群数量较大的鸟类类群,项目建设仅涉及其捕食范围,未涉及对其生存巢区的影响,故项目建设对3种重点保护鸟类影响较小。

④设计措施

根据贵州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以黔建景字[2011]157号文《关于麻尾至榕江高速公路驾欧至荔波段项目建设方案对荔波世界自然遗产地和荔波樟江风景名胜区影响专题研究报告审批申请的复函》同意本项目穿越荔波世界自然遗产地缓冲区。在设计过程中,重点考虑了该路段的环保设计:

路线:为降低对自然遗产地的影响,尽量优化路线平纵面,是填挖平衡,尽可能少在遗产地缓冲区内取土、弃土,同时尽可能避免大填大挖。

路基:少用缓边坡,减少路基开挖面;注重绿化,使路容与自然景观协调。

桥梁:尽量采用较大跨径,减少桥墩;注重桥梁景观设计,与自然景观协调。

隧道:隧道“早进晚出”,减少仰坡开挖,降低对原始山体的破坏。

上一篇:如何将德育教育融入中学的体育教育中 下一篇:水库均质土坝除险加固防渗设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