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版伍德斯托克狂欢

时间:2022-10-23 10:50:20

李安版伍德斯托克狂欢

李安要变换花样拍喜剧了。而且这次他打出的一张牌是“狂野喜剧”。

2008年8月18日清晨,李安带领剧组在纽约郊区的一个小镇开机。这是一个特别挑选的日子。39年前的那一天,伍德斯托克音乐节正在进行最后一日的狂欢。45万美国青年开着汽车,骑着摩托,从各地蜂拥而来,一场持续三天三夜的露天音乐会,让他们经历了毕生难忘的“和平与音乐”之旅。

李安自第一部影片起,开拍前都会依照中国传统仪式拜神祈福,这部纯西化的电影《制造伍德斯托克》的开机仪式也不例外,李安在率众演员烧香之后,又敲起铜锣助威。2007年,李安在旧金山宣传《色・戒》时,巧遇1969年伍德斯托克音乐节组织者之一埃利奥特・提伯(Eliot Tiber)正在宣传他的新书《制造伍德斯托克,一个关于骚动、音乐会和人生的真实故事》(Taking Woodstock)。几个月后,他决定拍摄这部电影。

如今,有消息传出,这部影片已在美国秘密试映,而观众的评论则毁誉参半。有人认为,影片将直指明年奥斯卡。有人则批评李安不懂音乐,让整部影片看上去像一锅掺杂着音乐、同性恋、乡愁等多样元素的大杂烩。2009年,恰逢伍德斯托克音乐节举办40周年,而这部影片也即将在今年夏天的音乐节纪念演出之时公映。

伍德斯托克的魂

影片围绕埃利奥特・提伯而展开。1969年的夏天,与父母一起惨淡经营度假村的提伯无意中在报纸上发现“伍德斯托克音乐节”原来的主办场地被撤销了。他给音乐节的主办者打电话,提议把音乐节搬到他所在的苏利文县举行,因为他正好有一张音乐演出证,而他的朋友雅斯各(Max Yasgur)能提供牧场作为演出场地。这个电话把提伯牵扯进了这场20世纪最伟大的摇滚音乐节之中。那一年7月,人们都在谈论着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的新鲜事,那一年,让美国人民厌倦的越战仍在继续,而一场划时代的嬉皮运动也正在拉开帷幕。

“在这个国家里,有某种东西、某种情绪被触动了。所有人都不假思索地走到了这里。”正如设计了音乐节标志“鸽子和吉它”的艺术家阿诺德・斯科尔尼克所说,全美各地的青年男女像潮水一般涌到那个有着紫色苜蓿和湖泊的广阔牧场,随着音乐自由地欢呼舞动。这场发生在越战之时的音乐节,请来了琼・贝兹乐队、保罗・巴特菲尔德乐队、感恩而死、杰斐逊飞机、吉米・亨德里克斯、the who等红极一时的歌手和乐队。

在那部著名的纪录片《伍德斯托克1969》中,真实记录下了这一幕:主办者在农场中搭建起了一个木头舞台,各地的年轻^蜂拥进那个乡村小镇,汽车在公路上排成了长龙。最后,原本只能容纳10万人的农场涌入45万人。人们席地而坐,享受乡村景色与激动人心的音乐,即使帐篷、食品短缺,交通堵塞,又碰上连续两天的大暴雨,但人群并没有出现任何骚乱。人们自由而无拘无束地享受着“和平与音乐”的三天三夜,许多情侣赤身,在湖泊与田野中嬉戏,犹如回到亚当夏娃的时代,他们用这种返璞归真的方式以示对战争的唾弃和愤怒。

为了重现当年45万人集会的盛况,李安动用了至少5000人参与拍摄,其中剧组职员只有几百人,剩下的4000多人全在拍摄地的小镇雇佣。小镇周围的泥水匠、木匠、汽修技工等都在剧组中找到了一份工作。他甚至找来数十量1969年的古董车,拍摄音乐节前人潮涌来的场面。为了还原1969年美国乡村的景色,拍摄场地的公路两边被堆满了稻草。剧组还举行了大型试镜会,招募群众演员,要求男演员看起来像大学生,女演员的年龄则要在18~30岁之间,而且是长头发。

对美国人来说,伍德斯托克音乐节不单是一场摇滚乐盛会,而是影响着整个70年代嬉皮运动的里程碑事件。而李安也并非单纯为了伍德斯托克而拍摄此部影片。在接受《十年一觉电影梦――李安传》作者张靓蓓采访时,李安说自己对伍德斯托克做了些研究,“当初也没人想到它会成为一个运动、甚而是整个时代翻转的开始,那是一个纯真年代。只是前三个月是‘Imocence’(纯真),接着就是‘Lost imocence’(丧失纯真)。”李安说,“纯真与丧失纯真的东西,会一直回来找我,核心还是一样,只是外表面貌上不同。”或许这正是这个故事吸引李安的所在。

关于六七十年代的美国社会和文化,李安其实并不是第一次在电影中涉及。1997年,他拍摄了《冰风暴》。这是一部反映在越战和水门事件发生之时的70年代,美国人的内心和家庭关系正在经历危机与变化的伦理影片。“我觉得《冰风暴》是1969年伍德斯托克音乐节的转换。因为当初拍《冰风暴》时,我涉猎了很多69年的东西。”显然这两部片子在时代文化和精神气质上存在着密切的延续关系。

去年,大导演马丁・斯科塞斯也涉足了摇滚乐领域,他为滚石乐队拍摄了音乐纪录片《电光滚石》(《shine A Light》),事实上,1969年的伍德斯托克纪录片正是由刚出道的斯科塞斯担任剪辑。但与斯科塞斯不同的是,李安并没有什么摇滚情结,所以尽管《制造伍德斯托克》以如雷贯耳的音乐盛会为题,但是李安并没有把重心放在那场音乐会上,而是围绕着关键人物埃利奥特・提伯展开情节。提伯除了是伍德斯托克音乐节的组织者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一他还是一名同性恋者。李安把更多的戏份放在了后者。

又一部同性恋电影

影片的主演,美国著名脱口秀演员迪米特里・马丁第一次去见李安和编剧兼制片人詹姆士・沙姆斯时,他们这样告诉他:“关于这部影片,我们不想表现得像纽约地下同性恋那样的景象,我们将更多的以家庭关系为重心,以及这个人物的个人历程――作为1969年仍然没有出柜的同性恋,而这些因缘巧合地促成了伍德斯托克音乐节,并且让他在其中寻找到了自我。”

李安并没有在原先的路上走得多远,在《制造伍德斯托克》中。他找到了他所熟悉的同性恋主题和他所擅长表现的家庭伦理关系。迪米特里・马丁讲述了影片中的一场戏,在埃利奥特与家人同住的旅馆酒吧里,女孩们把他推到舞池里跳舞,一个女孩准备来吻他,他将她推开了,接着一个男人抓住他,并亲吻了他。起初他不知道对方是谁而挣脱了,接着他看清了他并且也挺喜欢他,于是他回去继续和他接吻。这是影片中关键并具有转折性的一幕,因为埃利奥特・提伯在他父亲面前表明了自己同性恋的身份。这样一场戏中,涉及了两个关键因素,一个同性恋者出柜,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对家庭伦理关系的考验与重塑。

李安已拍摄过《喜宴》和《断背山》两部同性恋题材的电影,恰巧,后者描述的正是发生在美国60年代的情感悲剧。家庭则更是李安的长项,《推手》、《饮食男女》、《冰风暴》都是此类题材的优秀之作。所以有理由相信,《制造伍德斯托克》的这部分情节,对他来说是驾轻就熟。而如何处理得与《断背山》不一样,可能恰是影片的新鲜所在。

在这部由埃利奥特――一位60年代嬉皮青年的真实人生故事改编的影片中,还牵涉进了美国同性恋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石墙事件。1969年6月27日,在纽约格林威治的石墙酒吧(这是家同性恋酒吧),警察例行检查,并把一些同性恋者带上了警车,由此导致了400多名同性恋者与警察的暴力冲突。这次事件,被认为是美国乃至世界现代同性恋权利运动的起点。在石墙骚乱以前,同性恋者接吻、牵手,甚至在同性恋酒吧出现都是被警察逮捕的理由。石墙事件正好发生在伍德斯托克音乐节前的一个多月,倡导和平与音乐的伍德斯托克,和争取同性恋权益的石墙事件,对影片的主人公埃利奥特产生了极大的震撼,并终于促使内心遭受煎熬的他勇敢地出柜。

《制造伍德斯托克》显然是一个非常美国化的故事,而且是一个美国文化气息非常浓重的故事,对于李安这样一位华人导演来说,无疑将会是一个挑战,难怪他用“战战兢兢”来形容拍摄此片时的心情。不过,李安可谓是屈指可数的贯通中西的华人导演,既能做一手色香味俱全的中餐,又能做一桌让西方人也赞不绝口的西餐:既能拍出《饮食男女》、《卧虎藏龙》,也能拍出《理智与情感》、《冰风暴》和《绿巨人》。所以这场由李安一手操办的六七十年代美国文化盛宴,想来应该还是不会太偏离美国人的口味。

让人感觉新鲜的是,向来拍正剧、悲剧的李安,也要变换花样,拍喜剧了。《制造伍德斯托克》打出的一张牌是“狂野喜剧”。拍《色・戒》时“整天苦着张脸,心情好沉重”的李安,在做短暂的休息后,决定怕一部轻松的喜剧。这样一个混合着摇滚、嬉皮、同性恋等元素的故事,听起来已足够狂野,而要成就一出“狂野喜剧”,则要看李安还不曾露过的本事了。

不过,李安应该是不必担心票房的问题了,光是凭伍德斯托克的号召力,就能让经历过的人走进电影院怀旧,没有经历过的人走进电影院朝圣。

上一篇:杨显惠:我把历史门缝挤开了 下一篇:转攻二线(7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