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来电 第9期

时间:2022-10-15 12:39:52

沙漠来电 第9期

在发现沙柳是一种比煤更好的燃料之后,李京陆萌生了在内蒙古沙漠建一座发电厂的想法。

小儿麻痹后遗症让李京陆腿脚一直很不利索,这让他走路时经常会摔跤。最严重的一次摔跤发生在2002年底,那次他摔成了骨折,以至于他不得不躺在床上度过了2003年的春节。这次卧床养病让将近50岁李京陆有机会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在养好伤后,李京陆作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到沙漠去。

这是一次堂吉诃德式的冒险。李京陆是山西成功的地产商之一,这让他积累了上亿的现金。李京陆的想法有点让人匪夷所思他准备来个悲情式的“英雄治沙”。“一年花个300来万,30年,到80岁,就花完了”,再加上“腿也在逐渐的衰退,有这么个事儿还能练练腿”。

从病床上起来后,李京陆一头扎进了内蒙古的沙漠。到处创沙子,转村子,逮着人就问,四处求教沙漠怎么治,为什么这个沙漠可以治,治理的方法是什么。全然不顾所有人把他当成又一个打着“治理沙漠”的幌子套取政策资金的骗子。

“研究来研究去”后,李京陆决定种杨树。

其实这也是个照葫芦画瓢的做法。他听说在宁夏中卫腾格里沙漠的边缘,有一家造纸厂,在沙漠里种了几十万亩杨树,成功了。就想着如果种活杨树了,也可以在当地建一座造纸厂,杨树给造纸厂作原料,赚的钱可以再种更多的杨树,这样有钱赚,农民有活干,沙漠还得到绿化,一石三鸟的好事儿。

说干就干。推土机、打井机、测量仪一起上,杨树苗一卡车一卡车的运,忙活了一个月,在承包的3万亩沙地上种下了3万棵杨树,投资400多万。不到1个月,绿油油的树叶长出来了,李京陆心里那个美。上世纪50年代出生的他,骨子里的“浪漫主义情怀”和“英雄主义气概”同时得到了莫大的满足。

只可惜高兴得太早。一年后,八成的树都死了。当地有句俗话,种树“一年不算活,三年才算活”,原因就是这里的土中含有大量的盐碱。当年困扰了焦裕禄一辈子的问题,如今也让李京陆结结实实地栽了个大跟头,几百万打了水漂。

是放弃还是继续?就在进退维谷的时候,李京陆听说了一个绿化了几万亩沙漠的治沙英雄的故事。他马上丢下工地的残局,钻进沙漠深处找到了那个叫乌日根达赖的小伙子。乌日告诉他,要想治沙,杨树肯定不行,最好是种沙柳。

“沙漠里头物竞天择的是什么?最顺溜的是什么?沙生灌术。灌木种类有很多,沙柳是其中之一。它们是治沙的先锋植物,固沙的,先种它,沙子不动了,有一定的雨水量,才能长出草来。”李京陆说。

他开始研究沙生灌木的投入产出性。结果发现,沙柳在这个地方长得很好,也很多,而且种植成本特别低,一亩只要一两百块钱。而且当地这么多年也有些利用沙生灌木造纸造板的小企业,但是这些产业在可持续发展方面都经不起推敲。造纸直接污染了沙漠的地下水,造板虽然对沙漠本身污染不大,但自于沙生灌木的木质层次比较低,所以在生产过程中需要使用大量的甲醛,容易对消费者造成二次污染。

那么,究竟可以用沙柳做什么呢?

“撞来”的沙柳发电

幸好城市里的生意还在继续。在一次房地产交易会上,一位清华大学的教授给坐在身边的李京陆讲起了英国一个小区用树叶和树枝发电的故事。这一下子触动了李京陆那根正在苦苦寻找沙生灌木出路的神经树枝树叶能发电?沙生灌木不行吗?

他马上把沙柳送到能源研究所做鉴定,结果一出来,李京陆乐了。

“每公斤沙柳的低位热值4200大卡,高位4500大卡,比很多次煤热值还要高。”

当时中国的生物质能发电,还主要是农作物秸秆发电。在可行性研究中李京陆发现,收集沙柳是个庞大的过程,是成本的主要构成。而沙柳的热值是农作物秸秆的1.3到1.5倍,这就意味着收集过程的效率比秸秆高30%。另外,沙柳燃烧产生的烟气所含有害物很低,“是国家规定标准的1/15”,秸秆的灰在900度左右就变成浆糊状,容易粘在锅炉上,时间长了厚了,降低热效率,而所有沙生灌木的灰熔点都在1500度左右。“而且电厂使用过的水完全可以处理到灌溉水的程度,出来的灰是草木灰。经过一个循环之后出来的东西都没害。”

除此之外,他还有一个基础层面的考虑,是在进沙漠之前就想到的。“沙漠不养人,人就很少,土地集约度很高,这个社会条件很重要。一个农区电厂,20万亩地的产量可以供一个电厂使用,得和20万人打交道。20万老百姓控制着你电厂的成本,和你博弈,你就很难受。而在沙漠,人均1000亩地,20万亩和200个人打交道就够了。”

“沙漠的面积非常大,可以不断做下去。只要不断地治沙就可以不断地建电厂,事业可以扩展的规模也很大”。

把沙柳都砍了当发电的柴火了,那还治什么沙?这是李京陆在推进项目实施过程中被问的最多的问题。一次次问,他就一次次不厌其烦地回答、解释,像个布道的信徒。

“沙柳等沙生灌木都有平茬复壮的习性。每隔三五年必须及时平茬,把长大的沙柳从根部砍掉,新的沙柳才能长出来,而且越长越多、越长越大、越长越好,不砍就死了。这叫抚育。既然要抚育它,这是个成本,就得找个平台承载这个成本。这个平台不是造纸厂,不是板厂,而是电厂。”

原本想去沙漠中寻找安静和超脱的李京陆又回到了城市中,跛着脚四处见人,讲他的沙漠电厂。讲着讲着就讲出了个2亿元贷款的机会。

2006年春天的一个下午,国家开发银行评审一局王局长在跟朋友喝茶的时候,认识了李京陆。听了李京陆的一番“布道”,王局长动了心。“第一感官就是生物发电,正好跟我们所做的专业(能源投资)是吻合的。一旦做成的话,从能源政策上来讲很好,从其他社会环境扶贫,它的效果应该都是非常的好。”王局长说。

2006年4月底。国开行的一队人马赶到内蒙考察,2007年5月,李京陆的毛乌素生物质热电公司开工,电厂就建在与一个甲醇化工厂不到两公里的地方。电厂的全部用水都来自这个甲醇化工厂的工业废水,生物质发完电后剩余的草木灰,是制作钾肥的原料。

“利用废物。本身从头到尾没有废物”。对于这个链条的发现,李京陆相当满意。

2008年11月15日,电厂正式调试并网发电。

不亏,就是大赢

电厂开始并网发电,李京陆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原料够不够比贵不贵更可怕。

沙生灌木的生长习性,决定了收购只能在每年冬天的3个月内进行。其他季节不能砍,一砍就死,又变成了破坏生态的事。而要维持电厂的两台12兆瓦机组的正常运转,一天需要的燃料是700吨。最让李京陆焦心的,是3个月要备齐一年20多万吨的用量,相当于400万吨煤的采集量。

他在沙漠各处设了130个原料采集点。“现在用的还都是原生植物,都长在沙漠深处。你

必须靠近那个地方,老百姓才能给你运出来。700吨的沙柳,体积有35000吨煤那么大。用机器一组一组去切,切碎了运到厂里”。他有20个配备切片机、柴油发电机的流动切片队伍,负责切片运输。

乌兰达赖是乌审旗查汉庙嘎查的牧民,但他养的羊并不多,这个有水暖安装收益的蒙族汉子,现在有了一个新身份,毛乌素生物质热电公司签约的专业治沙户。乌兰现在不仅治理了家里的6700多亩沙地,还承包、管护着嘎查其他牧户的沙地。每亩宜林沙地租赁费2元、管护费1元,沙生灌木种植能拿到电厂每亩80元的补助,电厂还以每吨140元的保护价收购灌木。这样,乌兰每年治沙、抚育和管护的收入就超过了2万元。而他以前放牧、打工加起来一年也挣不了1万元。

2007年5月,开工建设发电机组的同时,李京陆投资建设沙生灌木能源林基地60万亩,以形成年持续治沙20万亩的能力。像乌兰这样的签约农户,约有5000多人,分散在沙漠各处,“绿色”就业。到目前为止,他们种植的沙柳面积已有33万亩,“北京三环这么大个圈儿”。

李京陆现在很少回城,一年在毛乌素待八九个月。各种问题困扰着他。“(原料)拉到厂里也费事,拉进来以后还不流动,都插在一起,动不动(锅炉)就堵了。再加上以前没有搞过电厂,外行。拼了命的在那里待着,看见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

对李京陆来说,现在最大的问题是沙漠物流还没解决好。他原来预计一吨原料到厂价格是250元,现在是350元。“需要把成本控制到一定程度,否则这个事就别干了。如果想出办法来还有下降的空间”。厂里的技术问题,不是发了电就没事儿了,热效率的提高,厂用电的消耗,人员效率……纳入国家蒙西电网后,电网管理非常严格,这就意味着要面临一系列的行业管理问题。还有国家的政策落实,“补贴文件已经拿到了,但9个月给你结一次账,滞后时间太长。我们现在正在争取每月结一次。”

李京陆说,电厂截至到目前还是有些亏损。随着国家的进一步政策到位,有可能做到不亏。

“这个项目不亏,就算是大赢。立于不败之地尔后求可胜”。

“沙漠消失”的资本愿景

李京陆原来1亿花上30年的打算,现在变成了1亿全部投下去。还贷了银行2亿的款。途径变了,治沙的目的没变,他说必须得挣钱。只有挣了钱,治沙的速度才能推进。

“(企业)收支平衡里还包含种树的成本,哪一个成本能够涵盖治沙呢?而且一定要把规模拉出来,一年我们投入的成本最起码能种10万亩,按一个沙漠500万亩,那就是50年,这个沙漠就没了。在此之前没人敢说这话,我们现在就敢说了。”

这番话的前提,当然是针对“含水沙漠”。也是在治沙过程中,李京陆知道了这个词儿。知道了中国具有水条件的沙漠面积很大,约有40万平方公里,都在内蒙。呼伦贝尔沙地、科尔沁沙地、浑善达克沙地、毛乌素沙地,加上库布齐沙漠和乌兰布和沙漠,统称“四大沙地,两大沙漠”。而且“沙有多高,水有多高”,不管多高的沙丘,往下不到10厘米的沙子就是湿的。

在他看来,含水的沙漠是可以资源化的土地。投入肯定是种植物,有了植物沙漠的生态才能恢复。如果在生态恢复的基础上再有效益,效益可能很薄,但是面可以做得很大。他不愿意戴“环保主义者”的帽子,只是强调,如果中国含水的四大沙地两大沙漠都被绿色覆盖了,每年光二氧化碳的减排就是7亿吨。而我们现在全国每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是6亿吨。

“所以我就说,赶得非常巧,今年是二氧化碳正儿八经卖第一年,我们的二氧化碳现在快形成了。今年是创业板推出的第一年。国家现在还不仅一项补贴,好几个补贴都要出来,治沙的,绿电的,富民的,都有政策支持。我们一巴掌把五个领域整台起来了。”

他还没有把这个事情做完。“整个产业链全部都打通了,但是每个环节都有毛病。”现在就按照与资本市场对接的标准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解决。他打算明年以创业板上市,“一定走这条路,特别适合我们。”

“沙漠消失”的愿景中,李京陆还憧憬着后治沙时代所带动的其他产业。比如沙生灌木仅仅占到土地面积的10%,余下的90%要是长起草来,就意味着现代化牧业的兴起,当“故意留下”的沙漠和绿洲很艺术地交织在一起的时候,发展旅游业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他要把这些全部纳入到自己的经营模式中。

李京陆要走的路还很长。

上一篇:说话算数 第9期 下一篇:我不是农民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