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传输网进行预维护的探讨

时间:2022-10-23 10:06:35

针对传输网进行预维护的探讨

【摘要】本文介绍了通信传输网预防性维护理念建立,重点提出为保障通信传输网稳定针对典型性故障的预判、预防、预处理。结合现有的维护管理规划,提出了技术要求及具体建议。

【关键词】传输预维护探讨

近期通过对一系列传输网故障的分析并结合历史数据,我认为如果对传输网运行指标进行重点监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预维护的水平,具体实施如下:

1、对于开放在裸光纤上的SDH传输系统,重点监测统计MS、RS段的15分钟ES、SES、BBE等误码/误块性能越限事件,若经过分析发现:(1)越限事件的出现没有规律性,都是偶然性突发,但明显高于其他MS、RS段,则两端SDH线路侧光盘有问题的概率较大,尤其是中间没有中继站,MS层的越限事件数量与RS层明显不一致时,这种可能性更大,应预先调度备盘,在合适时机进行换盘测试;另外尾纤松动也可能导致这种情况;(2)越限事件的出现呈规律性递增,两端SDH线路侧光盘激光器老化的可能性较大,应结合激光器偏置电流指标进行综合分析;(3)越限事件的出现呈台阶状上升,光缆接头盒进水、光缆受挤压变型、尾纤接头有灰导致线路衰耗突发性增大的可能性较高,应测试同缆备用纤芯。

2、对于开放在DWDM上的SDH传输系统,要重点监测统计比较DWDM波道发送和接收OTU的15分钟B1误码越限事件和SDH的MS、RS段的15分钟误码/误块性能越限事件:(1)如果发送和接收OTU的15分钟B1误码越限事件数量一致,并逐步升高,则发送侧的SDH光盘、发送OUT性能劣化的可能性较大;(2)如果发送和接收OTU的15分钟B1误码越限事件数量一致,并都在正常范围内,但SDH的MS、RS段的15分钟误码/误块性能越限事件数量较大,并逐步上升,则接收OUT、接收侧的SDH光盘性能劣化的可能性较大,结合对激光器偏置电流、光功率变化情况监测进行判断,并预先调度备盘,在合适时机进行换盘测试;(3)如果发送和接收OTU的15分钟B1误码越限事件数量不一致,接收侧OTU的15分钟B1误码越限事件数量较大,并逐步升高,则问题出在DWDM段落,可以监测发送端波分的WBA的MON口,监测该波道的频率偏移、信噪比,如果发现信噪比较低,则要调整发送OTU的光衰;如果发送端波分未发现问题,则检查接收OUT与分波盘的连接尾纤。

3、设备接地电阻的监测

传输设备接地电阻的监测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预警性指标。在电信机房内,传输设备通过75欧姆同轴电缆与交换设备、ATM设备互联,MSTP通过以太网5类线、超5类线与数据设备(包括传输网管系统)互连时,一定要保证互联设备的工作地、保护地接地电阻在规范要求范围内,设备接地点对接地排(指同机房内各类设备共地的情况)电压的差值在200mV内,如果超过该值,对接线缆的对接地线上就容易产生干扰电流,破坏信号波型,导致偶发性误码。所以在这方面需要传输专业与其他专业协同,进行跨专业联合监测比较接地电阻,把隐患消灭在萌芽。

尤其是对于一些大客户传输专线,在用户机房处,我方传输设备(有时通过E1/V.35/以太网RJ45二层协议转换器)与用户端设备对接,一定要在例行巡检时,测试我方传输设备、E1/V.35/以太网RJ45二层协议转换器、用户端设备的接地电阻电压,对于由于电源线老化、用户装修引起电源线长度、接地位置变化、接地端子腐锈等情况导致的接地电阻电压变化能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并积极向用户宣讲我们的维护要求,提高我们的品牌形象。

4、设备温度监测

设备处理信号的速率越高对温度越敏感,所以对2.5G/10G的DWDM系统设备温度监测也日益重要,尤其在实行集中监控后,对无人值守机房DWDM系统设备温度监测就更加重要,可以通过对温度越限性能事件的监测,及时发现无人值守机房DWDM设备风扇积灰、通风不畅等问题,及时处理,避免隐患变成故障。

5、一些维护操作后的重点监测点

(1)光缆割接前后,要记录比较DWDM系统WBA、OLA、WPA盘的信噪比、光功率等指标,利用备纤用OTDR测试衰减情况,并跟根据具体情况调整OTU、WBA、OLA的光衰,在必要情况下重新熔接光缆;(2)光缆沿途下大雨、或光缆受到搬动挤压(未断),都有可能因接头盒进水、纤芯局部曲率变化导致衰耗突然增大,也应采取(1)中的预维护监测措施;(3)在更换WBA、OLA盘后,虽然业务恢复正常,但还应再观察30-60分钟,确认各波道稳定运行后方可让现场人员撤离。并在以后的24小时内对相关段落的MS、RS段的ES、SES、BBE等误码/误块性能进行监测,并与历史数据比较,必要情况下调整OTU、WBA、OLA的光衰,提高信噪比。

总之,通信传输网预处理工作是建立在不断的数据积累基础之上的,是提升日常维护水平的一项重要体现,有助于提升我司的整体后端维护服务水平。

上一篇:网络教学模式下计算机教育的改革探讨 下一篇:某型船载移动站天线伺服系统设计和仿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