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中的周平王

时间:2022-10-23 08:54:40

作者简介:祁永华(1984―),男,河南商丘人,安阳职业技术学院,助教,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学及职业教育研究。

摘要:东周开始于平王东迁,而且王室衰败的征兆也开始于周平王。《左传》记周王行事,始于周平王四十九年(前722)即鲁隐公元年,主要记载了关于周平王的两件事,通过这两件事,后世读者能清晰地看到周平王“非礼”、无能、心虚胆怯的特点。

关键词:西周;曹操;周文王;东周;周平王;《左传》;礼乐制度;非礼

引言

提起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周王朝,不知怎么的,我却突然想起距它数百年之后的乱世曹贼。也许是《三国演义》过于普及的缘故,当人们再也听不到评书里叱咤风云的曹丞相时,一代奸雄的他却正以皮笑肉不笑的魅力被数次搬上荧屏,潮水般地涌入我们的视野。荧屏上的曹丞相虽说有后人参与加工的结果,可毕竟多半还是罗贯中的杰作。也正如历史小说对他的评价:“名为汉相,实为汉贼”。自从《三国演义》杀青的那一刻,这一历史性的评价就已经随时间的魔鬼在人们的心中根深蒂固。尽管有后来历史学家的零星抗议,可最终翻案事业无果而终。白脸的曹操因他并不怎么可爱的形象家喻户晓,并且成了操弄权术的典型代表,时时刻刻在人们的脑海里萦绕。我也一样,可能也是受了他不小的蛊惑,尽管我要评论的是周平王。

有位伟人说,历史总是惊人的重复,第一次是悲剧,第二次就成了闹剧。其实,也不尽然。现在我要言归正传。想起曹操,并不是因为想成为曹操样的人物而心里艳羡,也不是爱上曹操引以为豪的权术诈谋,而是曹公深思熟虑后的一句话。曹公是个心机颇深的人,一句话不经过左思右想的酝酿是不会脱口而出的。而一旦考虑成熟脱口而出时,汉代风云也要为之变色。晚年的曹操功成名就,顺理成章地被封为魏王,此时的曹操已非昔日单刀行刺董卓的曹阿瞒,“飘飘然有凌云之志”的他,手下“猛士如林”,汉室江山已成了他的囊中之物,若取之,易如反掌。于是手下有人及时劝谏,应自立门户真正称孤道寡。曹操当时一听,于情于理并不吃惊,只是他却道出了充满深谋远虑的肺腑之言:“若果能如此,吾愿为周文王”。言外之意,现在“挟天子以令诸侯”,是在为子孙后代铺条通天大道。深谋远虑如此,令人叹服。也正是曹操这种甘为铺路石的精神,为曹丕篡汉开了绿灯。但这种绿灯在历史上并不止开了一次,这种深谋远虑的操作手段,其发明权也并不属于曹公,而是曹操言语之间对其表露出艳羡之义的周文王。虽说历史总是惊人的重复,但事实告诉你,它既不是悲剧,也不是闹剧,而是创立不世之功的喜剧。

如果时空真的能够逆转,估计商纣王也不至于那么昏庸。可时间总是一往无前,周文王也还是一如既往放心大胆地在纣王的眼皮底下做着小动作。直到这种老鼠戏猫的游戏成为真正的蛇吞象。积文王之余威,奋数世之余烈,周武王信心十足的燃起了牧野的战火,并且一战定天下,从此天下的宗主姓“周”,周王朝拉开了历史的帷幕。

西周建立之后,大分子嗣亲信,以拱卫中央;创立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宗法制度,以确立周天子的至尊地位;制礼作乐,以礼乐那一套冠冕堂皇的做法钳制人们的思想。文治武功,面面俱到,自以为“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可是,随着宗周的灭亡,幽王的“西去”,平王的东迁,昔日的一切似乎都在顷刻之间急转直下。东周洛邑不比经营多年的镐京,往日的权力中心,随着王室的衰弱,已很难从周王朝发源地的关中迁到诸侯的腹地洛阳。周天子这个曾经主宰天下土地民人和一切礼仪征伐大事的诸侯“共主”,也随着王室的东迁而失去了昔日的风采。自春秋初叶敢第一个吃螃蟹的郑庄公率先抵抗王师,“夷王于诸侯”,至春秋末世,周王室与周天子已名存实亡,在人们的脑海里只保留一个象征性的名义,表面上仍为华夏诸侯所尊崇实质上更多的是为其所利用。所谓“挟天子以令诸侯”、“托尊王为辞以服天下”,正是东周时期周王室名存实亡、天子权位丧落情景的生动写照。据反映这一历史风云的《春秋左传》记载,此时王室沦落,朝聘废弛,昔日朝贡周天子的诸侯国,此时要么凌驾于天子之上,要么转而朝贡其他方伯强侯,周王室俨然一多余者的形象。先世圣人孔夫子所慨叹的“礼崩乐坏”的情景也在此时与衰败的王室一起上演。“王室而既卑矣”,不仅“周之子孙日失其序”,诸侯大夫更是不时上演“僭越”等“非礼”行为。至此,曾经周公自以为得意的礼乐制度,在王室衰乱败亡的惨象面前,已被“下陵上替”的混乱次序糟践的一塌糊涂。

东周开始于平王东迁,而且王室衰败的征兆也开始于周平王。自此之后,东周王室江河日下,开始了屈辱与痛苦交织并行的岁月。因此,考察周王室之所以衰落,除了一味地埋怨“烽火戏诸侯”的幽王外,周平王也难脱干系。毕竟凡事要讲究追本溯源,西周数百年的基业为什么开始沦落于你平王一人,而东周几百年的屈辱又缘何开始于你一人,为了能在老祖宗那里有个交代,总得找个看似还说得过去的理由吧?!

《左传》记周王行事,始于周平王四十九年(前722)即鲁隐公元年,止于周“敬王崩”即鲁哀公十九年(前476),其间共历十三王,在位时间均长短不一,但透过《左传》的内容,总体来看,还是周平王的事迹比较突出。可能是时间的排名靠前,所作所为比较扎眼吧。实际情形正如我们所分析的那样,东周衰落,“王纲解纽”的时代,周天子由曾经的九五之尊的地位,一下子大都成了只能听命于诸侯强国或在时代的纷争中穷于应付的可怜虫。这种令姬氏子孙不堪回首的局面,在《左传》中最先出现的周平王就是一开始的遭遇者。

周平王姓姬名宜臼,在位五十一年,第四十九年而入《春秋》鲁隐公元年,至鲁隐公三年三月而卒。在这不到三年的时间里,周平王就已经在《左传》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若说当时周平王驾驭不了飞扬跋扈的诸侯,除了因周王室衰弱的阴影而导致的底气不足外,还有自己在“非礼”方面的以身试法。当然这一切都说明了他这个东周开国之君的无能。由于入传时间不长,闲言碎语似乎没有后来齐桓、晋文等一代霸主多,但《左传》的作者还是看在他作为周天子的份上,主要记载了他的两件事。通过这两件事,后世读者也能清晰地看到他“非礼”、无能、心虚胆怯的特点。

上一篇:浅谈如何在美术课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下一篇:浅谈多媒体技术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