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基质成分提升面部脂肪移植存活率的临床观察

时间:2022-10-23 08:52:20

血管基质成分提升面部脂肪移植存活率的临床观察

[摘要]目的:探讨间质血管基质成分(stromal vascular fraction,SVF)在颜面部微整形中的应用,降低移植的脂肪颗粒被吸收率。方法:笔者选择24例进行面部精雕脂肪填充的患者,于下腹部采用肿胀吸脂术获得自体颗粒脂肪,通过静置,纯化后,加自身血管基质细胞。混合液采用多点、多层、多部位的注射方法,精雕塑型颜面部。结果:术后随访12~24个月,22例效果满意,面部两侧基本达到对称,脂肪颗粒基本上没有被吸收,不必进行第二次脂肪填充手术。而46例对照组单纯进行脂肪填充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脂肪被吸收,其中有34例需要进行第二次脂肪填充。结论:血管基质细胞可以提高自体颗粒脂肪的存活率,面部脂肪填充可以一次成形,减少手术次数。

[关键词]血管基质层细胞(SVF);脂肪颗粒移植;面部微整形。

[中图分类号]R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4)04-0267-03

自体脂肪组织作为一种理想软组织填充材料,在整形与美容外科领域应用越来越广泛。其优点是植入自体脂肪组织没有排异,与周围组织质地相同,外观和手感良好。但由于脂肪细胞的耐缺血能力较差,失去了原有微血管结构的脂肪组织颗粒移植物,在与受区重新建立血运以前,常因局部血供不足而发生移植的脂肪细胞坏死、吸收,形成硬结、囊肿等。吸收率达到20%~90%,因此临床上往往需要重复脂肪移植注射2~3次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不便。本研究观察自体基质血管成分(stromal vascular fraction cells,SVF)对提高移植脂肪颗粒(adiposegranule,AG)成活率的作用,以大幅度提升面部微整形的临床效果。

1 临床资料

本临床组共24例,女性18,男性6例,年龄38~53岁。均愿意进行面部精雕塑形。其中有的患者颜面部各个部位均过度消瘦,感觉就像80岁一样,颜面部皮肤干燥甚至干裂,皱纹显著,皮肤表面触摸时感觉皮肤很松弛,非常自卑,从不敢出席各种社交活动,这些患者都非常羡慕别人有滋润的皮肤,但都拒绝多次面部手术,担心移植的脂肪被吸收,害怕进行多次填充手术。对照组是进行单纯脂肪移植的患者,共46例,女性36例,男性10例, 年龄32~60岁。

2 手术方法

2.1 脂肪颗粒的制备:采用脂肪抽吸的方法,肿胀液配方:2%利多卡因注射液25ml+0.9%生理盐水1000ml肾上腺素注射液1ml+8万单位庆大霉素2ml,注射肿胀液至局部发硬发白后,采用普通的注射器抽吸颗粒脂肪。用20ml注射器连接16~18号针头,将针头插入抽吸部位后回抽针芯,使针筒内形成负压,并保持负压,采用扇形往复抽吸技术。收集抽取的脂肪约200~250ml,注射前将收集的颗粒脂肪过滤筛选,排去肿胀液,再注入生理盐水,反复冲洗3~4次,充分去除肿胀液、血液、破碎的脂肪及纤维组织碎块,直至所供颗粒脂肪呈均匀黄色的纯净颗粒脂肪。

2.2 SVF的制备

2.2.1主要试剂:DMED 低糖培养基(美国GIBCO公司);胚胎牛血清,磷酸盐缓冲液(PBS),牛血清白蛋白,Ⅰ型胶原酶,胰蛋白酶(美国 Sigma公司),25cm的培养瓶。

2.2.2 脂肪组织的消化:剪取脂肪组织约500mg,剔除肉眼可见的血管和纤维组织,PBS冲洗3次,剪切成约1cm×1cm×1cm的组织块,移入酶消化液4ml中,内含1% 和0.1% I型胶原酶,37℃消化60min,消化期间每间隔5min上下震荡1次,加入含15% 胎牛血清的DMEM-F12培养基终止消化。

2.2.3 SVF的分离:75UM网筛过滤组织消化液,去除未消化残余组织,将滤液移入新的10ml离心管, 1800r/min离心10min,可见离心管内液体分成4层,先吸除最上面的脂滴和第二层的乳状的成熟脂肪滴,和第三层的上清液,留下底层的沉淀物SVF,加入生理盐水3ml,吹打重悬,计数。

2.2.4 SVF和脂肪颗粒混合液的制备:将吸脂所得新鲜脂肪颗粒约200ml倒入3个25cm的培养瓶中,将上述SVF液3ml加入200ml的脂肪颗粒中,充分混合,制成混合液。将培养瓶安置入37℃的无菌培养箱中培养2h,待用。

2.3 SVF和脂肪颗粒混合液移植的方法:注射时可用30cm长的圆头16~18号针头,自凹陷的一端沿长轴穿刺全凹陷的另一端,边退针边缓慢注射,注射时脂肪SVF混合液应被间断注射成扇形的线状柱体。避免注射较大的团块状,以防血运不佳,注意凹陷处的皮肤逐渐丰满起来,该处皮肤由红变白,此时即为理想的注射量。可边注射边用手轻轻的推匀,整体注射完毕后,用滚轮轻推,再用平纱轻轻揉表面,使其尽可能平坦,注意不要用力挤压,以免脂肪颗粒从注射针眼处溢出。缝合后加压包扎。注射完毕,针眼处可用5-0线缝合。

3 结果

手术效果通过临床观察和满意度进行打分。

临床观察的区域,包括颧骨周围组织、眶下区、鼻唇沟和下巴4个部位。打分内容分别为脂肪移植量手术前后的一致性、柔软性、规则性、自然性和医患整体满意度等5个类别。每个类别有1到10之间的评价得分,分数越高表示手术效果越好(表1)。

24名患者实施脂肪移植术后,经过3~24个月的随访,结果如下:经过一次手术后3个月颜面部皮肤细腻、较以前颜色明显白嫩,全部患者对手术后效果都感到满意, 12个月后随访感觉良好,没有要求再次进行脂肪移植术,占100%;24个月后随访证明只有2例患者自述移植的脂肪部分被吸收,占8.3%;其中1名患者实施脂肪移植术后移植区出现硬结,经热敷、理疗后硬结消失。24名患者术后无一例出现坏死、液化、感染等感觉异常的并发症发生。

而进行单纯脂肪移植的46例患者,术后6个月回访时,6例发现移植的脂肪不同程度的被吸收,最多的1例诉说被吸收超过50%,不得不进行第2次脂肪填充(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随访16患者诉说的脂肪移植部位重新变得凹陷,有10例不得不进行第2 次脂肪移植。术后24个月随访几乎50%患者都诉说的脂肪移植部位不同程度被吸收,变得凹陷,有8例不得不进行第3次脂肪移植。

评分标准:0分:移植的脂肪被完全吸收,移植区皮肤表面不平,手感粗糙,表情僵硬,需要第2次手术;2分:移植的脂肪被吸收80%,移植区皮肤表面平整,手感有大颗粒,表情不对称,需要第2次手术;4分:移植的脂肪被吸收50%,移植区皮肤表面平整,手感有小颗粒,表情呆板。满意度50% 以下;6分:移植的脂肪被吸收40%,移植区皮肤表面光洁,手感有层状,表情不自然;8分:移植的脂肪被吸收20%,移植区皮肤表面光洁如玉,皮肤柔软,表情自然;满意度90%以上;10分:移植的脂肪被吸收低于5%,移植区皮肤表面光洁,柔软,手感与周围组织无异,非常满意。

4 讨论

自体脂肪移植具有的低免疫原性、供区低损伤、操作简便等优点使得这项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整形外科,用来治疗面部凹陷、隆胸等方面已有许多报道,但移植后游离颗粒脂肪往往不同程度被吸收。一般脂肪移植充填量为实际缺少量的1.6~2倍左右,术后的一年的脂肪吸收率为50%左右,必须多次注射,这是这项技术的缺点。

移植早期,脂肪移植物缺乏有效的血液供应而处于急性缺血缺氧状态。在移植物与宿主建立充分的血供之前,脂肪组织只能靠周围组织液的浸润和渗透来维持营养供应,这时中央部分的脂肪组织已经由于缺血缺氧时间过长,发生了坏死、液化。由此可见,在自体颗粒脂肪移植后的转归过程中,移植早期建立及时、充分的血供,移植物及时地再血管化是影响其成活体积的关键。因此,如何促进移植物在短时间内血管化以提高移植脂肪的存活率是笔者要研究的重点。

在本研究中,笔者通过混合SVF细胞与脂肪组织移植,促进移植脂肪的新生血管生长,以延缓或阻止脂肪吸收。术后3个月、12个月、24个月随访,观察患者眼眶下脂肪、颧骨周围组织、鼻唇沟、下巴4个部位,比较移植前后的脂肪体积、柔软性、规则性、自然性和患者整体满意度5项指标。临床证明SVF细胞可以促进移植的脂肪组织的生长,保护移植的脂肪不被吸收的良好方法。

根据本研究中,脂肪移植用的SVF细胞混合后效果最好的注射部位是鼻唇沟,其次是颧骨周围和眶下区。这项发现大大提高了鼻唇沟的美容效果,特别是, SVF细胞的作用在面部深皱纹的区域比在其它区域更明显。然而,该方法是患者或医生所进行的主观评价。在未来,测量脂肪移植量的客观和定量的方法应该发展为计算机影像定量处理。

[参考文献]

[1]郑丹宁,李青峰.自体脂肪颗粒注射移植治疗半面萎缩及面部凹陷[J].中国美容医学,2005,14(1):25-26.

[2]刘乃军,李斌.自体脂肪填充术的应用体会[J].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09,20(2):107-108.

[3]李发成,雷华,李青峰.若干理化因素对脂肪颗粒活性影响的研究[J].中国美容医学,2005,14(1):31-33.

[4]Lee SK,Kim DW,Dhong ES,et al.Facial Soft Tissue Augmentation using Autologous Fat Mixed with Stromal Vascular Fraction[J].Arch Plast Surg,2012,39(5):534-539.

[5]李晓燕,汤利文,周凯.自体脂肪颗粒注射面部除皱术[J].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08,19(4):127.

[收稿日期]2013-12-03 [修回日期]2014-02-07

上一篇:山西省柳林县推广红枣集体管护模式 下一篇:桡动脉掌浅支腕横纹皮瓣在手指创面修复中的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