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建筑哲学视角下的贝聿铭的建筑环境观

时间:2022-10-23 08:49:51

基于建筑哲学视角下的贝聿铭的建筑环境观

摘要:建筑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建筑观,是对建筑存在的客观、真实、完整的体现和反映,是对建筑问题的哲学思考。本文通过对贝聿铭的建筑与环境关系的解读,浅析了其作品中建筑哲学思想的体现和运用。

关键字:建筑哲学 建筑环境 贝聿铭

中图分类号:B82-0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建筑与哲学

哲学(philosophy) ,英文中 phil- 是“爱”的意思,-sophy 是“智慧”的意思 ,所以“哲学”一词的意思即是“爱智慧”。这也是为什么哲学被称作是是一门爱智慧的学科。

哲学是从整体上把握世界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特别是探索人与世界的关系以及人自身的发展规律的学科,是系统化的世界观和一般方法论。哲学包含四个要素:洞察力, 想象力 ,记忆力和注意力。建筑学包含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而建筑哲学通常被称为“第三哲学”,因为它是介于第一哲学(唯物论)和第二哲学(唯心论)之间的一种哲学,即既是唯物的又是唯心的。它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解释一些为什么,指明需要干什么。建筑哲学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即本体论、价值论、方法论。

二.贝聿铭的建筑环境观

贝聿铭有关建筑哲学的四句话:“建筑是一种社会艺术的形式”;“建筑师的工作室为人们创造生活工作环境—以公众用的大空间到个人的小天地”;“只要建筑能跟上社会的步伐,他们就永远不会被社会遗忘”;“空间形式是本质”。

从贝聿铭的观点中我们可以读出他的建筑哲学思想的本体论是建筑是一种社会艺术,价值论是创造生活工作环境,方法论是空间与形式是本质,追求的是建筑与环境的结合。

三 .从作品中解读贝聿铭的建筑哲学思想

1.建筑与环境的辨证关系

贝聿铭强调重视建筑与环境的融合,正是体现了“尊重自然,尊重环境”的哲学思想。一切从实际出发,从环境现实的可能性出发,将环境渗透到建筑中,与环境和谐统一 ,让建筑与环境交流和对话。

(1).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美秀美术馆是位于日本甲贺市的私立美术馆,坐落于自然保护区中两座山脊之间陡峭的山腰地带,占地9900平方米。对于它的环境设计,贝聿名说:“我肯定来这里的人将会明白我是有意识地设计此美术馆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建筑物耸立于自然中,同时亦成为大自然的一部分。”

美秀美术馆最大的特色是建筑物的80%都隐藏在地下,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保护自然环境,也是为了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和谐统一。整个建筑工程是由下而上来进行施工建造的,主体建筑先完工后,再将先前挖起的土石覆盖好,并种上与原始山林相适应的树木,并搭建了一系列平台,用以减少对周围水土和植物的影响。设计中,还巧妙的运用了中国传统造园中借景的手法,将附近神慈秀明会神殿的景色借景到美秀美术馆中,巧妙的加强了美术馆与周围建筑的联系。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进入美术馆的中庭之后,立即可以眺望窗外的风景:群山和仅露出屋顶的神慈秀明会神殿和钟塔。然后慢步到北馆的中庭,越过庭院周围的建筑,可见看见院外的山岗和蓝天白云。该是多么令人心旷神怡的一番景色呢。

(2).注重与建筑环境的关系

“建筑不是讲究流行的艺术,建筑物应该以环境为思考点,与毗邻的建筑物相关,与街道结合,而街道应该与开放空间相关。”贝聿铭的这一观点在华盛顿美术馆东馆的设计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东馆地处华盛顿中心绿地北侧东端,与老馆隔宪法大街相望,北面斜靠宾夕法尼亚大道,位于一块3.64公顷的梯形地段上,附近多是古典风格的重要纪念性建筑。贝聿铭尊重所有既定的条件,用一条对角线把梯形分成两个三角形。西北部面积较大,是等腰三角形,作为展览馆。东南部是直角三角形,为研究中心和行政管理机构用房。对角线上筑实墙,两部分只在第四层相通。这种划分使两大部分在体形上有明显的区别,但整个建筑又不失为一个整体。展览馆和研究中心的入口都安排在西面一个长方形凹框中。展览馆入口宽阔醒目,它的中轴线在西馆的东西轴线的延长线上,加强了两者的联系。研究中心的入口偏处一隅,不引人注目。划分这两个入口的是一个棱边朝外的三棱柱体,浅浅的棱线,清晰的阴影,使两个入口既分又合,整个立面既对称又不完全对称。

2.注重文脉的传承和空间的创新

(1)文脉的传承

贝聿铭希望用自己的作品表达自己的建筑理想和民族自尊的可能性。从苏州博物馆的设计中可以看出他通过各种传统元素的演变或简化运用,来体现建筑、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本源。

苏州博物馆是本着“中而新,苏而新”的理念设计的。由于其毗邻拙政园和忠王府的独特的地理位置,贝聿铭选择了再现与创新传统苏式建筑的外部形式——白墙黑瓦。所以白色粉墙是新馆的主色调,将其与苏州传统的城市机理融合在一起。在空间布局上把新馆置于院落之间,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相协调。巧妙地借助水面,与紧邻的拙政园、忠王府融会贯通,成为其建筑风格的延伸。为了充分尊重所在街区的历史风貌,博物馆新馆采用地下一层,地面也是以一层为主,主体建筑檐口高度控制在6米之内;中央大厅和西部展厅安排了局部二层,高度16米。

(2)空间的创新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老子的“有无论”, 从哲学的层面解释了中国建筑,辨证的论述了建筑中实体与空间的辩证关系。而这一特点,在苏博的设计中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苏州博物馆建筑群坐北朝南,分成三大块:中央部分为入口、中央大厅和主庭院;西部为博物馆主展区;东部为次展区和行政办公区。这种以中轴线对称的东、中、西三路布局,和东侧的忠王府格局相互映衬,十分和谐。与原有拙政园的建筑环境既浑然一体,建筑与园艺是互相依托,主庭院和若干小内庭院,布局精巧,相互借景、相互辉映,以中轴线及园林、庭园空间将两者结合起来,无论空间布局和城市机理都恰到好处。

3.体量的和谐

在卢浮宫的改扩建设计中,怎样处理新建建筑的体量以保持与旧建筑的和谐和融合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贝聿铭巧妙的对这一问题做了处理,他将扩建部分设计在底下,地上则重新组织了环绕着一个中心庭院的U形建筑物,在中间建立一座高21米,底宽30米的玻璃金字塔,金字塔的四个侧面由673块菱形玻璃拼组而成。这座玻璃金字塔被用作博物馆新的主入口,提供主要通道以通往分散在卢浮宫三个侧翼的画廊。

金字塔形体简单突出,而全玻璃的墙体清明透亮,没有沉重之感。通体透明,将遮挡降到最低,并且成为广场中心,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在转角的方正水池的角隅,紧邻着另外三个大小不一的三角形水池,构成另一个正方形,与金字塔建筑物平行;每个三角形水池有巨柱喷泉,像是巨大的水晶柱烘托着玻璃金字塔。

四.结语

贝聿铭认为建筑设计中有三点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首先是建筑与环境的结 ;其次是空间与形式的处理;第三点是为使用者着想,解决好功能问题。从这些作品中能清晰和深刻的解读出他的建筑思想,以及对环境最大限度的保护、利用和尊重自然环境的设计方法,这些思想和方法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参考文献:

[1] 张家骥, 张凡 . 建筑艺术哲学 [D]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1.4

[2] 王天锡 .贝聿铭[D]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0.8

[3] 杨冬江, 方晓风, 梁雯等 . 建筑大师访谈录[D]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

[4] 严坤 .普利茨克建筑奖获得者专辑 [D]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5.1

[5] 王静 , 王建国 .建筑师的20岁[D]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12

上一篇:地铁施工邻近建筑物风险评价 下一篇:基于水源短缺的情况下发展农田节水灌溉的探讨